读者十论:“一股清流”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AlfredChan,回应《黑兔年春晚:过去一年中国人最关心什么,人人都知道,只有春晚不知道?》
每一个节目、每一个讯息的制作,都是为目标受众而设。春晚可以秉承如此畏首畏尾超现实的立场、且还得到部份受象的认同、赞赏,也可说是观察国情的好材料。
2. Rhinocerberuses,回应《异乡人:求职好像相亲,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在日本当码农,前年被上司指定做一个新毕业生的advisor。新员工女子大学文科毕业,甚至连ケンジントンワイヤー跟网线的区别都分不清楚。4月到7月在家参加公司培训,之后开始担任组里的工作。我们组的老大会觉得,天天跟社畜开会,碰到新毕业生来组里,回答问题都是那么稚嫩简直是“一股清流”。她看起来谨小慎微,也有些害怕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虽然确实很卖力,但我时常会想,她或许并不太适合这个行业,前辈们能教的无非是一些公司流程啦基本操作这样泛泛的事情,但身在软件业,coding的思想和技能是没人会从零开始指导的。这种科系跟行业大相径庭的状况会让我觉得她很难触到这份工作的“核心”。
3. Fuszsh,回应《异乡人:求职好像相亲,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看到端的这篇文章太感同身受了。职场面试和进学面试大差不差,穿着统一的黑西装,不适应的黑色高跟,不断地说着失礼抱歉之类的话,注意每一个坐下和站起,注意不要背对面试官,感觉每一轮问题和回答都是套磁。这不是一个大陆人能够很快适应的面试环节。而且面试中,对男性的学历要求和女性的差距过大也是活生生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这是一个看起来能让我们挣脱中国特色价值观的社会,但它依然堡垒森严,高墙林立。
4. Shiba,回应《异乡人:求职好像相亲,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我也是通过和作者一样新卒采用进入一家日本企业工作了第三年了大陆留学生,想对文章里的一些观点说说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把。
“在日本的求职所有人基本都要穿同样的衣服,拿著放在地上能立住的公文包,女生是同样方根的黑色鞋子。我觉得这宛如西装店的阴谋。”⇒没错,recruit suits最早就是鼎鼎大名的百货商店伊势丹搞得西装促销活动而开始的,第二年各大百货都开始在同一时期促销相同的服饰,渐渐形成传统。
和这个相关的是,日本这套就职的流程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895年,三井三菱这些财阀系为了争夺当时紧俏的毕业学生而共同制定了就职协定。因此即使是问公司里那些五十岁六十岁的课长部长,他们的就职流程竟然也和我们大致一致。
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体育会生这个标签,更是如何运用自己在校的前后辈关系(可以靠学校指导中心的名簿)来进行就职活动,从而体现自己对这个公司的志望度等,这是一种对日本社会而言比其他能力更重要的是否具有构筑信赖度高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因此我觉得如果不能够先理解这个可能是全世界唯一非横向流动的劳动市场(尽管近几年跳槽大幅增加)背后的运转机制,可能会处处碰壁,并且无法理解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从而走冤枉路。
“日本有固定的企业联盟指定的校招毕业生招聘schedule。每年3月1日才可以公开招聘情报,6月1日才可以开始面试,10月份才可以正式发放内定,即offer。但是近年来许多大公司都会提早开始招聘流程来确保优秀人才。”⇒只有日本経団连下属的公司才需要服从这样的招聘SCHEDULE。因此大部分外企,以及中小企业会在5月前(外企在2月前)发出offer。然而为了和这些外企(和中小企业)抢夺学生资源,日本企业会以OB面谈的形式进行非正式的面试选考。
“也正因为这些,日本总体的就职(外资和国际化的公司会比较不一样)变成了一个很‘哲学’的过程。”⇒尤其是很早进入日本的大型外资企业,他们为了向日本客户显示自己能够理解日本人的需求,在公司内部体系和前后辈关系等方面往往会比普通的非财阀系日企更日企,也就是注重学生能否融入日本社会的这一特质。
5. GeneralKenobi,回应《异乡人:求职好像相亲,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从一个IT界的角度来看,作者对日本就职状况的介绍有可能overgeneralized。一直不知道新闻界的就职原来这么悲惨,但是这样的悲惨的状况可能限于业种。例,IT界的就职一般对communication skills要求不高,但是如果英语TOEIC高分的话比较受欢迎,就职活动的面谈回数比其他业种偏少。雇佣形态的落后及劳动基准法违反等对工人不利的状况近期也是话题。残业多的黑会社也很多,然而另一方面社风自由的会社也有很多。当然理不尽的要求和常识当然到处都是(例如一部份职场要求室内外都戴口罩),而作为新生一代,诚邀各位反抗。
6. Cromah,回应《【新春】在香港散步:走啊走,把自己的城市走到心里,记忆里》
很喜欢的文章。我没有脸书账号,不能去看也是有点可惜。十几年前我住的地方有两趟同路的公车,是竞争关系。一年多后小一些的公司竞争不过宣告破产,听到广播里的消息我惊讶又难过,拿起相机就出去了,想要留下这趟车最后的记录。大概访谈人也有类似的心情吧。
7. EricChan,回应《不能回来过年了,中国停发日本入华签证如何影响他们》
3年前疫情刚爆发时,外交部对于外国祭出的出入境限制也是这翻说辞。不少国家都对没有多加提防付出沈重代价,祭出出入境管控不论是否科学,我觉得是情有可原的。更不要说还有同胞不遵守韩国出入境规则逃跑的新闻。论出入境检疫措施的羞辱性,中国也有要求入境旅客肛拭子的措施。至于出入境旅客挂颜色牌,本就是急救医疗领域的伤者分流制度,各国包括中国自己都会用,大抵是触发了中国人对于文革时黑五类胸前挂牌被路人批斗的集体创伤记忆吧。
至于日韩推出的出入境限制措施,例如减少航班数量,入境航班集中于特定机场等,很多都是抄中国的作业。至于把入境者当作带病源,过去几年中国也不乏入国旅客,境外进口商品视作病毒来源的措施。你可以说日韩等国家的出入境政策不够科学,但不能说是不公平,毕竟外交部宣布的出入境反制措施也不是对等公平的(对等公平的例子可以看看日本在中共决定躺平前如何区别对待港澳两地旅客的入境管制措施)。
8. rsk,回应圆桌话题《台南农村“裸女看板”引热议,但相中者实为男生,性暴露指责是否与性别相关?》
应该说台湾人懂玩,还是艺术系学生懂玩……其实我几欣赏/接受能化粧(姑且用这个词)似女生的人,那可不是易事呢。有几多人天生丽质,不需努力就能做到似女生?说回正题,//“性暴露”针对性别的双重标准//,这个是几明显的事实,至少在华人或者西方社会都见到。祇是我一至对此有疑问——是否直接将主因归去父权/男性凝视?首先,本人(生理男)其实几反感在他人面裸露自己身体,除了游水外基本上不会在他人面前裸露。同时,我也不太理解为何男的能上身裸露,而女的不能。另外,众所周知,不少部落是没有穿衣的习惯,而那些部落,恐怕在女权份子眼中,都是父权的。现代社会和部落社会都是父权的话,那为何“性暴露”会有差异?说到底,就是彼此对“裸露的标准”不同。我觉得将重点放在父权/男性凝视是错重点,反而应该将重点放在“裸露的标准”会比较好。
9. kes,回应圆桌话题《台南农村“裸女看板”引热议,但相中者实为男生,性暴露指责是否与性别相关?》
记者 金悦琦这篇报导写得很好,看得出很用心,谢谢。
我记得香港已故词人 黄沾讲自己童年往事,提及青年时期和朋友在大厦天台用望远镜偷窥对面楼宇浴室的“女子”洗澡,看得大家都有生理反应(勃起),过了一会儿才发现该“女子”其实是男人,立即兴味索然。黄沾透过这经历明白男人的性兴奋其实是通过“想像力”而获得。
对于“性暴露”,我认为男女均应享有全裸的自由,但在使用公共设施时,需要用毛巾围住下体,原因是卫生问题,因为人类的尿道、阴道、肛门会有分泌物流出。
10. kes,回应圆桌话题《杨紫琼首获金球奖影后,你如何看职业女性的“玻璃天花板”现象?》
其实不论荷里活或香港电影界,女性演员都会面对年龄增长而演出机会减少的问题。
原因不是歧视,是“叫座率”,当女演员衰老时,叫座力也随之下降,而“叫座率”的形成又牵涉到电影观众的年龄层问题,据我观察,入戏院的观众大概在16至45岁之间,而“观看电影”其实是“代入经验”的一种过程。因此票房卖座好的电影很少是老人或儿童题材。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