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年轻人眼中,意外成为“搜索引擎”的小红书
「“用小红书搜索的目的是,你想问一个跟你背景相似的中国人,美国超市里什么是最好用的。”」
端传媒记者 陈姝玥 发自新加坡
“洗碗机”“美国”,陈柯在小红书的搜索栏里同时输入这两个关键词,如何使用洗碗机的数篇教程立即出现。
2021年秋天,陈柯刚到美国念研究生,这是她第一次用洗碗机。后来她还搜过哪里可以买到清洗灶台的溶剂和洗碗机清洁剂。这些在小红书上都有答案。有时在丝芙兰逛护肤品,看到正在做活动的陌生产品,她也会在小红书上搜大家对它的评价。
去美国前,陈柯并不常用小红书,她通常只在“探店”时才会想起它,像哪家餐厅好吃、哪间花店好逛。而现在,陈珂在美国觉得它“越来越好用”,甚至用它来看“一些很正经的东西”,比如北美求职经验分享。
小红书诞生于2013年,以一份《小红书出境购物攻略》PDF文件问世,而后发展成一个用户生产内容(UGC)平台,目前主要包括美妆、家居、母婴、食品、时尚、家电数码等细分领域。其CMO(注:首席营销官,Chief Marketing Officer)2021年12月公开称,截至当年11月,小红书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达2亿,72%的用户为90后,50%在一二线城市,男女用户比例为3:7。而在一年前的2020年12月,月活跃用户刚刚超过1亿。
小红书主页面是一个基于推荐算法的双列Feed流(注:Feed流指持续更新、呈现内容的信息流),用户也可以通过右上方的搜索入口检索信息。据小红书数据分析平台“千瓜数据”发布的2022年小红书活跃用户画像趋势报告,除了“发现”和“创作”外,“分享”和“搜索”也是小红书用户的两大主要行为习惯,他们的兴趣点也已从美妆延伸到了生活各个领域。
与早期的美妆穿搭、种草好物(注:“种草”意为推荐以诱人购买)、产品测评等内容相比,现在小红书的确被不少用户视为替代百度的一款“搜索引擎”:高校毕业生补贴如何领取、到期的身份证如何更新、不合理的超额话费如何维权索回等。
2022年1月,在政治学教授刘擎与小红书首席运营官(COO)的对谈视频中,小红书COO表示,小红书是“把人的线下生活在线上呈现”,“社区里面发生的一切,其实反映的是线下的真实场景”。
无论小红书COO这句话是否只是一种宣传话术,在海外,小红书也正逐渐替代Google的检索功能,融入了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它被用来寻找菜谱、买机票、办签证,查找海外旅游攻略、学习和求职经验,甚至是出二手、寻短租。
疫情期间回国“必备”APP
硕士毕业后,23岁的郭琛在英国找到了工作。2021年12月,离入职还有几个月,他决定回国陪陪父母。
当时,中国仍在实行“动态清零”政策,对国际往来设置了诸多限制。在中国民航局为控制国际航班量的“五个一”政策、“熔断”机制等限制下,回国的航班数量有限,机票难买且价格高昂。此外,回国前还需要在出发国和中转机场完成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以获得“双阴性”证明报告,并向大使馆申报得到回国的绿码。
郭琛想到了小红书,这款APP上已经有无数留学生分享的回国经验。他输入最近的航班计划,在这趟如“历险”般的回国途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小红书找到答案:如何买到机票、哪班航班可飞、周几执行、哪班被熔断、去当地哪家机构做核酸好、IgM抗体检测是什么、怎么向大使馆申请回国的绿码、各个机场的转机体验、中转机场的核酸点怎么预约......每当有一批人飞往中国,新的笔记便又会被分享出来。
郭琛记得,当时小红书上航班计划的信息基本是机票代理商(下称“票代”)在发布。他们会及时地更新因输入阳性病例达到一定数量而被取消的航线,同时兜售仍有剩票的航班,“1万开头”或是“2万开头”的。
郭琛看了很多普通用户分享自己回国的帖子,尤其是回国前的“双阴”检测怎么做、申请回国的绿码需要哪些材料。他也看到有人分享“踩到的坑”,譬如买机票时被黄牛骗钱、转机时核酸检测呈阳性而登不了机。
尽管中国驻各国大使馆的官网有发布回国所需事项的通知,但郭琛称,获取有效讯息且步骤最少的办法是小红书,“一定会有人总结。”
“单篇的信息准确性不一定很好,但它数量很多,我可以交叉核查。”郭琛表示,当发现说法不一致时,他才会去官方渠道查看。
陈珂补充道,官方网站一般只能找到其中的某个步骤,更不会提醒现场可能出现的麻烦和混乱、管理的漏洞等等。“大家更想知道的是,我从几点就得坐上飞机,我的行李箱得准备哪些东西,是一个更完整的链条。大家更需要一个有这样全程经验的人来分享。”她说,“实际发生的跟官方讲的,不一定完全一致,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真实经历过的人来分享的话,就有用更多。”
2021年毕业后,阿昕和郭琛都把小红书当作在英国求职的工具。他们以诸如“四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试”等关键词来搜索信息。从求职时间线,到笔试面试经验,群面里有哪些角色、怎么当leader、开头怎么说、最后怎么总结、什么样的表现能够加分,这些都能在小红书上找到。“(面试)那些问题该怎么回答,分享者会列出非常详细细致的大纲,每一步都会有。”阿昕称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求职技巧。
阿昕还在小红书上找到了一个求职辅导,是一名分享英国四大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士。对方在贴文中“隐晦地提示表明自己可以接面试辅导”。阿昕感觉这对自己很有帮助,虽然很贵,“一个小时300镑”。目前,她在英国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
郭琛提及,他身边大多数在英国找工作的中国人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使用习惯中,不太会选择求职论坛,“论坛是一个比较老的平台。”而国内论坛又缺乏海外求职的信息。
目前,郭琛在英国一家公司参与IT风险管理,已工作数月。习惯使用小红书后,他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小红书的用户分享。搜菜谱便是他常用的功能之一。在他看来,这里比“下厨房”等专门提供菜谱的垂类(注:即细分领域)APP好用很多。在小红书搜索一个具体菜名后,他可以快速比较不同用户的笔记,找到一个最满意的。“收藏”和“点赞”数量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参考机制,“收藏量越高的人,我越会去看。”
更重要的是,郭琛认为小红书上集合了各个领域的内容,十分方便,“确实没有必要每个领域都下一个(APP)。”他不喜欢在手机里下载五花八门的APP。从下载、注册、同意用户条款,到允许或禁止通知提醒,“非常消耗我的情绪。”他说。
同样在英国工作的阿昕也喜欢用小红书学做菜。出国前,她偶尔在家做饭,那时基本是从一些“很分散”的门户网站上看菜谱的步骤,“你每次要很努力地去刷,你想到了什么你才去搜。”阿昕说,“但小红书会给你推一些你没有看到过的菜,看起来很吸引人。”
认识异国与连接故乡的窗口
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用户的经验笔记,正是海外部分中国年轻人无法割舍小红书的理由之一。
初到海外时,他们需要有相似背景的人分享如何融入当地生活的事无巨细的攻略,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极易被当地人忽视的常识。
小红书便是阿昕在英国了解当地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她来说,“真人”分享的信息可信度会大大增加。无论是学做菜、去哪玩、超市可以买到什么,“它可以把你的生活全部给你囊括进来。”例如有博主专门总结分享某月份伦敦当地好逛的展览,在哪儿、主题、艺术家叫什么,“他给你一个总结,你就收藏这一篇跟着看就可以了。”
“(在国外)用小红书搜索达到的目的就是,你想问一个跟你背景相似的中国人,美国超市里什么是最好用的。”陈珂表示,“没有其他平台可以做到。”
如同一些中国乡镇孩子对“城市常识”的陌生感,陈珂称自己“在国外也是这样的体验”。近日,一位名为“打工仔小张”的抖音博主因发布《如何如何》系列视频而走红中国网络。视频中,她教大家如何在国内乘坐地铁、如何买票看电影等日常行为。一些抖音用户留言称,“这种视频真的对我这种小镇青年很友好”“18线小镇的孩子真的很需要”等。这类看似“常识”的经验,其实在去年也有不少小红书用户以图文形式分享过。
而除了能尽快熟悉异国生活之外,小红书还是他们与国内产生连接的窗口。在这一点上,中国年轻人似乎很难找到小红书的替代品。
“小红书成为了一个在海外连接到国内的一个窗口,尤其是在生活和学生关心的事情上,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桥梁。”临近毕业,最近陈珂也在小红书上搜索“北美春招”的求职信息,“它是很少有的、有很多海外博主的一个中国平台,所以用起来非常顺手。”
2021年夏天,英国政府开始为民众注射新冠疫苗时,除了小红书,郭琛也在Twitter、Reddit等海外平台上大量搜索过如何预约疫苗、哪些医院可以walk-in(无需预约)等信息。“是有这样的一些论坛存在,他们(外国人)也会去分享这样的生活类信息。”郭琛说,“(但中国人)还是依赖自己比较熟悉的语言环境和熟悉的产品,去最高效地搜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除了在小红书上搜菜谱,阿昕日常的大部分时间会随便刷刷小红书推荐给她的内容。她把小红书看作一个让她休闲娱乐的社区,即便有一个完全与小红书同质的海外软件,她也不太想用。“我不想在这个时候还要动脑子、看英语。”
不过,小红书的用户分享也不总是令人放心。在小红书上搜索一些较为小众的菜系餐厅时,郭琛就踩过不少雷。例如,当搜索伦敦当地的“阿根廷菜”,用户分享的笔记基本集中在那三四家,“如果我也是一个小红书博主的话,我回来可能也会贡献一篇这家餐厅的笔记,”郭琛说,那么后面的人去搜索,就只能搜出这几家。“可能出来大部分都说的是同一家餐厅,这家所谓的‘网红餐厅’。”
阿昕就在“网红餐厅”栽过跟头。到伦敦后她总能在小红书上刷到一家被称为“戴安娜王妃生前最喜欢的”意大利菜餐厅,很多留学生都说好吃又不贵。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小红书的推荐把阿昕一帮人的期待值调得很高。
结果是很失望。“服务非常差,菜也非常一般,不知道菜特别在哪儿。”阿昕说,让服务员拿了几次水,对方一次也没有拿过来,还有些不耐烦,但对待旁边的一家白人家庭,却“非常热情地介绍菜品”。
吃完饭,大家打算像往常一样各付各的。服务员嫌麻烦,对其中一位男生说,要不你请大家,你付吧。“因为大家心情都不好,他说‘我不要’,‘就分开付’,服务员在那笑呵呵地说,只是一个玩笑。”阿昕回忆,“他(男生)说,I don't think it's funny (我不觉得这好笑)。”
回家后,阿昕迅速发布了一篇“吐槽”“踩雷”的笔记。
如今,小红书开屏页面仍沿用着2018年启用的口号:“标记我的生活”。2022年1月,在新代言人谷爱凌、刘昊然出演的广告片中,小红书公开了新的平台定位和宣传口号:“你的生活指南”“2亿人的生活经验,都在小红书”。在更早以前,它曾于2014至2016年换过两次口号,从初始的“找到国外的好东西”,到“全世界的好东西”,再到“全世界的好生活”。
目前中国市场还未出现一个与它同质类型的竞品。在不少年轻用户看来,小红书是一个囊括社交、生活方式分享、本地吃喝玩乐、旅游攻略等功能的平台。由于内容多元,它也能替代不少特定领域的APP,如专注餐饮娱乐的大众点评、聚焦旅游出行的马蜂窝、分享菜谱的下厨房等。也由于小红书不是一个私域社交平台,许多人愿意在这里与陌生人分享随笔、心情和生活日常。
小红书内部人士吴柳告诉端传媒,最近这两年,她们会越来越多地提小红书是和“生活”相关,而不只是“生活方式”。自去年12月清零政策放开之后,小红书上出现了大量与感染Covid-19相关的内容,如买退烧药、买特效药等内容的分享和求助。吴柳解释,“它不断地告诉你,这个平台现在是跟生活有关的平台,而不是一个生活方式了。”
从精致购物指南到生活搜索引擎
郭琛从2020年初开始使用小红书,那时用得并不多。“一开始小红书并不是这样的,”他回忆,它最早还是一个集中在美妆护肤、以女性用户为主、分享消费体验和好物推荐的平台,“很多消费者买东西之后,去分享自己的种草或者拔草,是一个商品导向的定位。”
“种草平台”也是陈珂对早期小红书的最深印象。发展至今,她感觉小红书更像是一个基于一线城市女性用户的全方位社区。
出国前,郭琛在小红书实习过,他感慨那时内容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那时他看过的一些行业报告,把小红书归为社区式电商。“如果它真的电商转型成功的话,我们作为用户一定能感受到的。但是这两年,小红书自己对电商(属性)的强调也没有那么多了。”
如今,郭琛感觉小红书有点像是“找solution(解决办法)的逻辑”,“我把问题输进去,它就会有一个solution出来。”他身边也有很多人说,小红书是新的搜索引擎,“在国外的话Google还是能搜出来一些东西的。在国内,百度搜索不论算法还是内容都已经非常糟糕了,大家有可能就放弃了传统的搜索引擎。”
什么情况下会用Google?郭琛表示,想通过官方途径核查一个来自小红书的信息时,或是搜“what's this”“是什么”时,“我最希望第一个搜索结果就是维基百科。”
00后的韩国留学生小楠直言,现在已经将小红书当作百度使用。“也有很多人会发帖求问,有时候搜索就会发现,别人有跟我一样的疑问,评论区跟百度问答一样。”除了吃喝玩乐,她还用来搜索韩语语法,查找具体用法。
她身边一些共同追星的朋友,也渐渐从微博转移到小红书。“今天线下去追什么现场,她们经常发给我的那种小红书链接,就是最新资讯。”她表示,小红书成为了不同圈子的人共同使用的一个软件。
吴柳称,“搜索引擎”这个提法对她们内部来讲也是一个新的认知,“因为以前没有人这么提过,我们也没那么想过。”尽管以前有发现一些用户在小红书搜索一些琐碎的生活攻略,但那时并不认为这是主流。
在过去曾被诟病为一个展现精英主义、消费主义的社区,小红书怎么发展成如今一个功能泛化、容纳不同内容、甚至带有检索功能的平台?
这个新变化的出现,吴柳认为与小红书的“基因”是购物攻略有很大关系。当信息价值是“攻略”时,它就需要用户不断产出新的攻略性内容。“在很久之前小红书就是‘有用’的,大家会写攻略、写测评,最早是口红测评,美妆测评这些。”而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这种“攻略”性的内容就逐渐延伸到用户生活中的各个品类。
吴柳表示,这是社区的“生态演化”,而非公司的引导和控制。她同时称,虽然一直都知道海外用户是小红书的“基本盘”,但意识到“原来华人用得那么多”,还是去年下半年的事。
“小红书在演化过程当中,还是比较关注用户需求的。”吴柳说,若社区出现很多负反馈,公司也会进行一定的生态调节。2021年,小红书出台了以“真诚分享,友好互动”为核心的《社区公约》,用户被鼓励“分享真实的内容”“避免炫耀远超常人的消费能力”等等。“比如说,把那些很不真诚、很炫富的内容进行一定控制,把那些比较真诚的内容放出来,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激励......但你说公司能够控制平台长成什么样,我觉得是很难的。”
小红书COO在与刘擎对谈中提到,小红书早期也有过不太友好的评论区,因此团队开始有意地鼓励友好氛围,让大家更愿意在这个社区分享。
吴柳表示,公司内部聊得比较多的是内容本身,比如数码、时尚这样的垂类应该怎么做。“在公司内部做工,是对生态、对平台做工,而不是直接跟用户做工,你把自己的生态调节好了,用户会来的。”
她称,早期的博主和内容有了之后,更多的是让生态把普通用户自己的内容激发出来。“人跟人之间彼此会影响,它不完全是被宏观调控控制的。”
在小红书做运营的刘瑜则透露,小红书的内容垂类很多,也分得细,都有各自的运营团队。在内容和活动运营方面,当他们发现一个新的趋势时,会发布话题活动,大多以流量为奖励,引导博主和普通用户发布带有话题的内容。当越来越多相关内容出现在社区中时,用户就会对此有感知了,“它会促成用户不停地去分享和看内容。”
“首先要有一个大趋势,用户愿意在这里分享这些东西。”刘瑜以家居打比方,当发现很多人在小红书分享自己怎么养植物时,运营团队会意识到这个内容是有需求的,就“再去推一把”,发布一个例如“家用绿植养殖手册”之类的话题活动,引导用户去发布和观看,使这部分内容越来越多。过程中,若发现愿意看这类内容的用户变得更多时,他们可能做一次对外发声的传播活动,吸引更多新用户。
鼓励用户发布相关话题内容的奖励是“流量”,增加他们笔记的曝光量。“还是要看它内容本身的质量。因为我们只能推它在你Feed流里的曝光,并不能增加你实际阅读量。所以我们推的时候会有取舍,会根据你的内容质量来分一下推荐量级。”刘瑜说。
但像过去三年海外用户发的“如何购买回国机票”“回国流程”这样的内容,或是国内用户发的“如何落户上海”,刘瑜表示“是自发分享的”,公司团队基本没有在运营这类内容。“因为它其实对我们的业务价值不大......这些太单点了,很难运营。”
陈珂认为,小红书还是一个用户素质普遍较高、比较友好的女性社区,“这是它一个很大的优势,所以到今天它发展出很多种草之外的东西。我不确定官方有花多少精力在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可能对他们来说不赚钱。我觉得可能更多是自然发展出来的一种生态。”
推荐算法:让渡隐私,获取效率
小红书的推荐算法运作打开了阿昕在英国当地生活的认知,“在国外很多东西你(原本)也不知道,你不搜你也不知道,所以它推荐的时候,你就‘噢,原来还有这个’。”这种自动推送给自己的新鲜事物,很吸引阿昕。
据小红书公示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说明》,平台会基于用户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算法自动计算和分析,向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其可能被使用的信息不仅包括设备信息、地理位置等基础信息,也包括浏览记录和操作行为,即用户的兴趣、点击、搜索、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发布等动作。所有这些信息都将构成用户自身的用户画像,也将影响他们将接收到怎样的推荐内容。据《晚点》报导,其中的“收藏”数在小红书推荐算法中权重很高。
2021年11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了38款涉及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其中就包括小红书,其7.13版本所涉问题为“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目前小红书已更新至7.76版本。
找工作那会,郭琛每次打开小红书,扑面而来的都是找工作、面试经验的帖子。尽管如今已不需要这类求职信息,但他还是会被推送“英国四大人”的打工笔记。“在小红书的数据库里,它准确地知道我是一个在英国工作的人,且在四大。他也知道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会推一些在读学生写的就读体验。”
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机票少的情境下回国,或是小红书偶尔推给郭琛的职场裁员信息,都会让他感到焦虑。“你看到这些信息之后会觉得,‘诶怎么会这样呢’,我会再去更精确地搜索。”若看到有人核酸检测结果呈“假阳”,他就会再去搜索框,看看有没有更多人经历过。
“它是能引发我焦虑,且引发我进一步信息搜寻行为的内容。”郭琛说,“它不一定能帮你成功,但至少能让你生活顺利。它很多内容其实是让你觉得生活中是有这种风险的,回不了国的风险,你被裁了等等。”
郭琛感受到,目前小红书展现给他的内容仍是一些关联着某种消费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东西,虽然他发现这样的帖子比以前要少很多。“你所谓‘更好的生活’,依然是一种精致的生活,都市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
吴柳也坦承,“小红书确实会提供一些‘人们觉得什么是好’的生活,肯定还是觉得有好的工作是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收入是更好的生活。”因此,社区里会有大量这种内容,即人们普遍意义上认为比较好的生活。“一个社区大了之后肯定什么信息都会有,但是整体来讲,信息多肯定比信息少好。”吴柳说,“有更多人分享就是一件好事,而有更多人分享之后,这个生态就会变得更复杂。”
吴柳认为,小红书相对来说是算法平台里最不控制人的,每个用户所看到的信息流,都与用户自己如何使用小红书有关。而在抖音,“完全可以说,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被平台和算法控制的。因为(抖音)只有单列,平台推什么,你看什么。”
在小红书的双列页面上,用户必须要“点击”、要做选择,才能打开一篇笔记。“而根据你点的东西,算法会给你推更多,它有它的坏处,如果你真看了那些,你被这个焦虑吸过去了,你点了更多的焦虑内容,你就会被推得更多。但这是算法运行的基本规律。”
“搜索”是作为小红书除了“点击”外的的另一功能,“一定程度上这(搜索)也是很多人喜欢小红书的原因,”吴柳说,大家不太会感觉自己被小红书控制了,“大部分人在使用小红书的时候,依然觉得是‘我’在选择内容,‘我’的feed流(信息流)是可以被自己控制的。”
在小红书的推荐算法下,当用户搜索过某个特定内容,再重新返回主页后,算法会继续给其推荐相关主题的新内容,这极大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和便利。
在郭琛看来,用户在这种算法下生产、消费内容的同时,内容也会反过来驯化用户的审美趣味、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一方面,作为生产者的用户被卷入到了算法体系当中,他们知道要怎么样使自己的内容更有流量。阿昕在小红书上有发布过几篇关于餐厅美食的笔记,有的也收获了几百个点赞数。“我会运用我观察到的经验,首先你不能只弄一个标签,文末一般会放标签,你可以放很多,我觉得那个应该是能够增加曝光率的。”
另一方面,郭琛觉得作为消费者的用户,也并不会采取具体行动去抵抗算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渡个人的部分信息或隐私,去换取便利和效率。当然,也有用户反过来去“利用和游戏算法”,让算法为自己所用。
吴柳则表示,“这就是一个交换,你必须拿你的数据去交换便利......就像你读了一篇怎么申请签证的笔记后,除非你自己主动去搜索和筛选,(否则)你是看不到更多(相关内容)的。”
尽管推荐算法已被运用到许多科技平台,但小红书和这些中国年轻用户的关联度可能是较高的。“Twitter、Insgram、Youtube,它们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卷入我们生活,我们对让渡或者牺牲的隐私就没有那么敏感。”郭琛称。
“尤其是在这种个体不被强调的社会文化里,大家的隐私意识不会那么强。”郭琛说,“他不会把数据和隐私挂钩起来。即使挂钩起来了,不会觉得这个隐私需要那么有意识地被保护。”
尾声
小红书正在蚕食旅游类APP的地位。对年轻人来说,在小红书上搜索旅游攻略能得到更直观的结果。“跟预习一样。”阿昕说,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让我觉得比较有掌控感。”
刘瑜也和阿昕有相同的感受,小红书有更多元的真实用户经验,可以看到不同用户的推荐或踩雷经验分享。而在传统旅游类APP,往往只能看到“吹捧”的同质内容。“小红书上有足够多基数或者说内容,所以才会养成在小红书上看攻略的习惯。”
她也提及,把小红书当作旅游APP可能也与用户习惯、平台迭代有关。以前,人们出行旅游通常在携程、马蜂窝这类垂直社区搜索信息。“内容是跟着人跑的,当大量年轻用户开始来小红书发内容的时候,其他用户也会跟过来,来看这些年轻用户发的内容。”
阿昕身边两位年纪较长的朋友外出旅游时,还没有使用小红书的习惯,更多的是参考“穷游网”。“真的有很大的代际差异。”阿昕说,“跟我们的使用习惯截然不同。”
郭琛是唯一一个对小红书旅游攻略不太认同的受访者。在他的习惯中,去相对不发达的地方或是需要城际交通的地方,才会提前看一下攻略。在城市旅游他不太会看这些,“对我来说,在城市里旅游,攻略性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人造景观。”
“旅行或者是在一个陌生地生活,在探索中发现未知带给人的惊喜和快乐要远高于完成打卡。”郭琛说,小红书上大量这样的攻略笔记,不一定能让生活更有意义或是更有趣,“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围绕着效率和方便,但牺牲了很多未知,探索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恰恰是我们和生命本身互动的一个过程。”
为尊重受访者意愿,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