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讲的是一个强大的中国。中方决策永远正确,不可或缺,简言之,“我爱说什么,就是什么”。」

特约撰稿人 木卫二

 《流浪地球2》剧照。
《流浪地球2》剧照。网上图片

《流浪地球2》呈现了中国式的经典三段推理:中国带头拯救地球,中国人又属于人类,所以是全人类团结一致拯救地球。

任何一部电影,一种计划,都敌不过时间的筛子和高墙。时间会充当评价和淘汰的尺度,截断火爆、狂热和流行。《流浪地球2》,小说原本,未来的电影三部曲,都不能例外。

长达2500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分阶段进行。书中描述为一百代人,堪称千秋万代的事业。想想看,要从春秋战国,走到此时此刻的现在。中国历史,可以再来上一轮的意思。

尚无需动用时间之尺,讨论价值和影响之前,电影已经在其他尺度上,暴露它的缺陷不足。

1、原著、中国与科幻的尺度

“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 ——摘自小说《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刊载于2000年的中国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彼时,又一轮世界末日猜想刚结束。计算机互联网,正要大行其道,九一一事件将发生。对比后来的《三体》大作,不难发现刘慈欣笔法,尚还比较古典。他时以少年视角,时以上帝视角,带出遭遇日出,穿越冰原,直面木星,大段大段的冲击体验和心理描写。

坊间有传,《流浪地球》的设定与架构,本也是长篇体量。因其背景宏大,短篇也给电影改编留下了充裕的组织空间。电影导演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提到一种有趣说法:为了忠于原著,电影可以——有时是必须——不忠于原著,才能获得“忠实”。改编为电影的《流浪地球》(2019),出现了空间站、点燃木星、智能机器人MOSS,都是小说中没有涉及的。电影制作,有刘慈欣本人监制护驾,但《流浪地球2》分明是从《流浪地球》衍生出来的产品。较之前作改编,它与原著小说,更加不像了。

小说中的太阳氦闪,如同不可抗逆的天命,皇帝要下千百道的罪己诏。续集沿用框架设定,沉迷于机器广播的背诵复读。再一语挑明《流浪地球2》的科幻故事,它讲的是人类与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对抗。如果要将小说搬字过纸,原样复制,展示个人和几代人的命运——被流浪地球计划裹挟的不安神思,从恐惧,到迷茫,及希望,那将会是一部科幻背景的艺术片,如同喜欢在电影里天旋地转、人物凝神呓语的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有趣的是,年关前后,难产多年的《三体》影像化终于迈步,先动画,后剧集,一并上线。纯粹抄书的故事还原,剧集居然得到不少好评——尤其是把《三体》小说奉若圣经的书迷,大感意外。

许多观众把硬科幻,看做国家硬实力,此类骄傲解读与兴奋言表,蔚然成风。好在导演相对清醒,知道未来要做的,是全球视角的科幻片。依中国和科幻的双重尺度,《流浪地球》有类型突破,可谓从无到有。

郭帆团队的改编,走商业电影的路子。他深谙爆米花的花语,重型巨物,连环爆炸,最后一秒钟营救,噼里啪啦。这些行星发动机一类的美术制景,看上去高温燃烧预算的轰然场面,无一不在告诉影院观众,中国可以出产硬核科幻大片。

再硬的硬核科幻,终究要作为文化产品输出,是软实力。许多观众把硬科幻,看做国家硬实力,此类骄傲解读与兴奋言表,蔚然成风。好在导演相对清醒,知道未来要做的,是全球视角的科幻片。依中国和科幻的双重尺度,《流浪地球》有类型突破,可谓从无到有。背后正是刘慈欣一人如椽大笔,写就中国科幻,值得肯定与记录。作为类型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在国内无传统可循,不是《大气层消失》,更不会是《上海堡垒》。它更靠近外国的科幻电影谱系,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太空先锋》和《星际穿越》的过场桥段,不足为奇。一再搬演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流浪地球2》,它在电影手法上,说靠近百年前大卫·格里菲斯(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的《党同伐异》(Intolerance,1916),也不为过。

对主流观众来说,《流浪地球2》仿佛在用新技术,讲一个新故事。前所未有,高举高打,中国终于有了拳头王炸科幻片。可是,当一部中国商业大片,被投进电影之海,又只能说,《流浪地球2》从技术到故事,一点都不新。刘慈欣和郭帆是在科幻小说与经典电影的薰陶浸淫中走向创作(正如“太空歌剧”之类的SF科学幻想专有名词,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龄还要长)。新的,可能只是冰冷,走流程,高度制式,一板一眼的中文口播。

对主流观众来说,《流浪地球2》仿佛在用新技术讲一个新故事。前所未有,中国终于有了拳头王炸科幻片。可当一部中国商业大片,被投进电影之海,又只能说,《流浪地球2》从技术到故事,一点都不新。

 《流浪地球2》剧照。

《流浪地球2》剧照。网上图片

2、依科幻电影的尺度看

代表永远正确的发言人,吐字铿锵有力,造型一丝不苟。每一个字眼,目光、鼻息到喉嗓,“不卑不亢”却又展示霸道的肢体语言。这套标准的新闻纪录片,混搭主旋律样板戏,若联想到过去数年的外交手腕,并不冒犯。

一部电影,最终打动观众的,不外写人的故事。剧情,纪录,迪士尼的动画,恐怖片的怪物,乃至有了意识的机器人。它们形态不一,终极逻辑,都是围绕人性的深浅粗细,昏晓晦明,多元与广度说事。

明面上,《流浪地球2》讲了简单的大兵,更简单的大吏,还有一个复杂的好人。吴京段落是《流浪地球》的经典复刻。所有观众都被告知了他不会死,因为他要在第一集死。续集不过是战斗英雄的前史,复杂不起来。至于送花求爱的幽默,出处是让吴京cosplay自己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海报上的“请跟我来”。我毫无触动,也不觉好笑。

倘若说,勇敢吴京尚且只会引发无聊。简单的正确大吏,是《流浪地球2》极其糟糕的所在。大吏在联合政府总部的不失风度,导致电影趣味尽失。代表永远正确的发言人,吐字铿锵有力,造型一丝不苟。每一个字眼,目光、鼻息到喉嗓,“不卑不亢”却又展示霸道的肢体语言。这套标准的新闻纪录片,混搭主旋律样板戏,若联想到过去数年的外交手腕,并不冒犯。

同是相信某种正确,一名观众由欣赏电影而被影响、感动、再信服的正确,与被强制灌输的正确,是截然不同的。大国风范的正确,会打断你的电影欣赏。频繁的正确,引爆了窒息的灾难。那也导致联合政府总部戏份看似枢纽,实际上游离故事主线外。它不与另外两条线索,产生情节与情感的联结。声色俱厉的“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说是军令状,不如说是终极赌气。反复的最后一秒钟营救,可说是技穷与疲惫。而最后一秒钟讲话,强调的是权力在握,最后一刻也不能放松。

一部电影的制作,不是一个依靠技术堆砌,就会产生层级涌现的质变过程。相反,更加精密,细致,经得起时间之筛的中国科幻电影,它是需要十几二十部。

三分之一能看的,来自刘德华段落。只有在这些孤独的角落——没有好风景,没有全无敌,《流浪地球2》才像个科幻电影。刘德华执念于女儿早夭,滋生心魔。科幻电影盛产疯魔科学家,他的角色,不罕见。前中影大员喇培康曾说,“(《流浪地球》)不能创造像美国那样的独狼英雄。”你误以为一部大片,居然会不需要英雄。一个人若成就英雄事业,谁管他是独狼,还是群狼。

这时候,让你再断一次句。你会发现,它的划线重点,也可以是“美国那样的”。事实上,吴京在前作,正是一个独狼英雄。《流浪地球2》的刘德华,也是一个无人认同,法律禁止,并被监禁惩戒的独狼英雄。他的存在,让整部电影不至于一无是处。若说有什么可突破的,他该表现得更像一个坏人,绝对要优于当一个好人。参考同期段,全民全网热捧《狂飙》反派演员张颂文。在强力部门主导的中国影视剧中,观众必然会喜欢复杂的坏人。他们无法不爱上坏人,因为好人等同于模型。

佐证三段人物故事之优劣,尚有个更简单的方法。作为长达173分钟的电影,如三段故事各自扩充至等片长——相信没有人想看简单的大吏,一些人会看简单的大兵,而绝大多数人,希望看一个复杂的故事,人物有阴影,有灰度,有神秘不可测的人性深度。

如此一来,《流浪地球2》再次呈现极其矛盾的面目。有人要说:那保底的,你也讲了,总有三分之一的是好看的,要求不高的话,电影大半还是相当可以的。然而,三分之一的官腔做派主旋律,并不意味着你只需忍受等长时间。需知,一粒老鼠屎,就会坏了一锅汤。

主线人物以外,电影也缺乏情感铺垫与人物互动。刘德华与女儿不需太多前尘交代,吴京不舍妻子如同走过场,就像主创团队用数字化的演员吴孟达来进行致敬。

明面上的《流浪地球2》,涉及超大规模的幕后制作团队。但一部电影,并非只是停留于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山呼海啸的无人机,遮天蔽日的发动机,它们作为功能型画面说明外,并无法制造更多凶险杀机。如果一只纤弱的蜂鸟,能带来敌情与寒意,那么,我显然会对后者印象更深刻。更何况,太多的大远景,一再对抗看不见,不可知的敌人,电影也只能停留于铺张和滥制的大场面。还有不断抬头看天,全世界各地区的老少人马。《流浪地球2》花费大量篇幅在上面(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007电影还要多),以此搭扣想象中的全人类形象,弥补主要角色缺乏外籍人员的事实。

声色俱厉的“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说是军令状,不如说是终极赌气。反复的最后一秒钟营救,可说是技穷与疲惫。而最后一秒钟讲话,强调的是权力在握,最后一刻也不能放松。

《流浪地球》所暴露的软肋,也发生在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身上,不加节制的毁天灭地镭射光,终归要淹没和吞噬掉人物。一部电影的制作,不是一个依靠技术堆砌,就会产生层级涌现的质变过程。相反,更加精密,细致,经得起时间之筛的中国科幻电影,它是需要十几二十部,由《流浪地球》始,即将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有举重若重,举重若轻,以小博大,物美价廉⋯⋯直到环境松动,自由想象力放飞,才能期待真正的佳作涌现。换言之,我不认为《流浪地球》系列定义了中国科幻电影,相反,它只是打开寻求中国科幻定义的一条路。而路,本就该有许多条。

 《流浪地球2》剧照。

《流浪地球2》剧照。网上图片

3、人类要跟着计划走

“如果想逗上帝笑,就把你的计划跟它说。” ——西方谚语

明面之下,也就是照本宣科的流浪地球计划之下,《流浪地球2》讲的是一个强大的中国。“我”主导联合政府(中方决策永远正确),“我”不可或缺(最后一刻连上的北京根服务器),简言之,“我爱说什么,就是什么”。人常说,艺术创作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而在一个近未来的科幻世界中,影片反复渲染的,却是熟悉的唯意志论,盛产于中国。“人定胜天”,“不惜一切代价”,国人意志最坚定,决策最英明。

抽签决定一半人获资格,进入地下城。再到“五十岁以上出列”,死掉老年人,还有少年郎,均是这类胜利与代价的果敢体现。电影似乎相信人类的繁衍存续,允许死掉一半人——电影也懒得解释为何应该放弃另一半人。机器抽签,绝对公平。此处不必讨论公平——机器,代表公平。

喜爱漫威的观众很容易联想到纯然架空的灭霸响指,不多不少,也是随机一半。然而,《流浪地球2》影射了如此多的现实秩序,组织依然高效运作。如此轻率淘汰一半人,仿佛除了吴京以外的人都毫无怨言。大家都愿意为全人类,自行死去。

《流浪地球2》呈现了中国式的经典三段推理:中国带头拯救地球,中国人又属于人类,所以是全人类团结一致拯救地球。

它是科幻版愚公移山,再典型不过的爱国者故事。作为宣传口径,一再强调中国的尺度,不足奇。可在电影里,它被迅速拔高到人类文明的尺度,赋以讲话、规训与口号,冷冰冰的机器播报,恰是波浪般流动于中国的特色风景。

早在前作,不少人就看穿了,它是科幻版愚公移山,再典型不过的爱国者故事。作为宣传口径,一再强调中国的尺度,不足奇。可在电影里,它被迅速拔高到了人类文明的尺度,赋以讲话、规训与口号,冷冰冰的机器播报,恰是波浪般流动于中国的特色风景。总之,电影台词中,奉为圭臬的文明一词,并未像科技般,大幅领先于当下的核心价值观文明。

《流浪地球2》的矛盾古怪,也明示一个中国式逻辑:人类也许需要英雄,但更需要领导——哪怕只是一个“照着念就行了”,千里之外的幕后领导。这也回应了以前中国无法出产科幻大片的谜之调侃,“在未来时空国人要接受谁的领导”。领导热爱计划,热爱教条。里头只有第一第二第三,只有数字,没有人。

小说并没有反派,只有派别与派别的鲜明,人与人的撕裂(后来也出现质疑流浪地球计划是否为骗局的恶斗桥段)。电影增设一股亡人类之心不死的不明势力。看似布下悬念,其实无需揭秘,就差对机器人MOSS打一串“i n 55!w !”(“I Miss u”倒过来,典出《志明与春娇》)。这并非说《流浪地球2》编剧有问题,而是常见。至少在第一部,MOSS就被视为对《2001太空漫游》的HAL900,红着眼热泪致敬。《流浪地球2》无法解释机器人造反,它反正已经在五十年前的电影里就开始造反人类,那么,再让它造反,也合情理。

至于最后,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尺度评判,还有重卡铁流,无人机蜂群,基建狂魔,太空电梯(插向宇宙的高铁)。无处不在,会移动的安检门机器人。四处凝视你的监控摄像头……过去十年大国叙事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些尺度是切身,具体可观的。幕后团队尽可罗列物料,一一展示。可光有它们,不等于科幻片的真材实料。信徒热捧电影赋予的材料,他们笃信这是引领地球、守护人类的“重工业”,赋予热血,豪言,神话。讽刺在于,电影所讲重心,会更呼应当下号称最强人工智能,正在更新迭代进化,OpenAI的ChatGPT。但这个机器人与大陆失联无关,如同《流浪地球2》与海外商埠市场无关。

《流浪地球2》也明示一个中国式逻辑:人类也许需要英雄,但更需要领导——哪怕只是一个“照着念就行了”、千里之外的幕后领导。这也回应了以前中国无法出产科幻大片的谜之调侃,“在未来时空国人要接受谁的领导”。

更讽刺的是,站在机器与上帝视角来看,既然允许一半人作为胜利代价,那么,抹去全人类不见得无法接受。一旦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上讨论,那无论是地球毁灭还是太阳爆炸,宇宙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整个银河系都不足挂齿。任何看起来无限漫长的时间段落,都可以视为无穷短暂的一刹那。竞赛、文明和计划,都无足轻重。太空流浪之路,亟需解决的,是作为人的孤独感。

因为一刹那,也正是每个人不会多,也不会少,各自走过的一生。生离死别,不忍或恻隐,一间只属于自己和爱的房间。《流浪地球2》还暗示一个生活在地球的人类:车祸和癌症,它们才是最有可能杀死你的两大原因。这并不科幻,倒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