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这个奖,除了近年以政治正确带领主旋律,其实还是一直偏爱具有“阿甘”精神的电影?」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剧照。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剧照。图:网上图片

【编者按】好不容易熬过疫情,观众却已被网络分食改变了去剧院的习惯?电影工业全球发展过去一年中谁沉谁浮,今春战况如何?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将于东八区3月13日星期一早举行。

在世代更替与价值取向不断变化之时,奥斯卡总是站在前排,最先抵受行业及舆论的压力。今年是学院首位华裔主席(杨燕子,Janet Yang)主持下的奥斯卡评选,在多元价值,同工同酬,#metoo,反暴力及种族平等这些议题的巨浪前面,学院还可以从容改革,正视现实吗?

端传媒文化组制作特别专题“2023奥斯卡赌局”,以“端”之跨域视角,广邀中国、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影评人,就重要奖项入围作品,按照最可能得奖至最不可能得奖,投票打分,秉心预测,再点评影评人认为最可能得奖与最可能抱憾之作。今日刊出是“最佳影片”奖项赌局预测,有香港影评人朗天、台湾影评人马欣、来自中国大陆的梅雪风坐阵。

文中电影及人名,首次出现附原文,译名尊重作者所在地域翻译习惯或有不同。

台湾

马欣

评分
10分:《妈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9分:《疯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
8分:《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7分:《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6分:《TÁR塔尔》(Steven Spielberg)
5分:《法贝尔曼》(The Fabelmans)
4分:《捍卫战士:独行侠》(Top Gun: Maverick)
3分:《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2分:《猫王艾维斯》(Elvis)
1分:《女人悄悄话》(Women Talking)

马欣:曾任台湾金曲奖、金马奖评审,著作包含电影相关书籍《反派的力量》《当代寂寞考》,专栏文字散见于各媒体刊物,如博客来Okapi、联合报等。

马欣-最可能摘金之1

《妈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从三个小人物的处境多重折射了时代与阶级的矛盾,同时还兼具美式幽默,迷因特质、世代代沟外加大开脑洞的动漫般剪辑。

奥斯卡这个奖项除了近年以“政治正确”带领主旋律外,其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仍偏爱具有“阿甘”精神(不屈不挠的乐观)的电影作品。《妈的多重宇宙》不仅在技术面令人惊喜、剧本铺陈有巧思,核心精神也不只乐观,还接近了达观精神,成为一个普世性够强,又兼容并蓄的作品。

以最佳电影的格局来说,《妈的多重宇宙》全员演技到位,并且能从三个小人物的处境多重折射了时代与阶级的矛盾,同时还兼具美式幽默,迷因特质、世代代沟外加大开脑洞的动漫般剪辑。

将近年流行的“多重宇宙”玩出了新画风,角色各自的蝴蝶效应也做到了生命思辨。可以说这是一部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的佳作,它能得到美国演员公会的最大奖代表其老少咸宜。对于大评审团制的奥斯卡来说,也容易迎合多数的口味。

在政治正确上,这是少数能将在美国的亚裔生活拍出生活感与自嘲甘苦的作品,所有环节兼顾,又具叙事的突破性,即便得奖也不至于让奥斯卡像前两年那样有了“名不符实”的最佳电影。

《疯狂富作用》剧照。

《疯狂富作用》剧照。图:网上图片

马欣-最可能摘金之2

《疯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

这部认真是华丽的呕吐物,以后设的真实来诉说故事,结局有力,虽然是欧洲品味,但因写实幽默,仍值得一搏。

在《疯狂富作用》与《西线无战事》这两部作品中我狠狠挣扎了一下(后者是因全球同感战争的芒刺在背)。《疯狂富作用》对全球化后的世界有大梦初醒的讽喻,尤其是喝醉船长与俄罗斯商人的那一段左派右派愈来愈近似,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自我矛盾相当符合当今吊诡现实。

它大船生态如今日全球化的讽喻,直逼当年《寄生上流》的犀利,虽导演鲁本·奥斯伦冷硬的风格可能不是奥斯卡主菜,但比起他执导的《抓狂美术馆》,有著更多面向的投射。

除了极端贫富差距如两个国度(保证视而不见的讽刺)外,对于现代自曝自恋的生态、人设取代真实、后现代生活的第二手情感、人类甘愿物化的贬值,处处充满灰色幽默与言语机锋。

电影以三幕剧呈现,增添了趣味感,尤其是最后在孤岛的阶级重组,瞬间又一时尚画面如错置在落魄的岛屿生活,以这样符号化的镜头语言,凸显了后资本专制的无孔不入。这部认真是华丽的呕吐物,以后设的真实来诉说故事,结局有力,虽然是欧洲品味,但因写实幽默,仍值得一搏。

《TÁR》剧照。

《TÁR》剧照。图:网上图片

马欣-最可能抱憾之1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这部电影埋得很深,伊尼舍林小岛虽是虚构,但也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线,是寓言也是预言。

如以反映现代性的话,《伊尼舍林的女妖》吻合现实且充满隐喻之美,虽是入围十部中,最具美学的电影,但不可能是奥斯卡的主菜,它有相当门槛。

《伊尼舍林的女妖》不只在讲著爱尔兰内战,同时也在讲国家认同的矛盾,与自我认知的矛盾,这不只是发生在台湾,如今无论欧盟回首历史,或是个人在这时代巨变的交叉口,都充满了自我内心的征战,这是此片最深层的部分。

康姆与派瑞不只是一对好友(或恋人),更是个人对自身价值的矛盾,到底是要死向生,寻求每一天的价值(即便在外界现实如此晦暗未明的情况下),还是像派瑞因循苟且,以旧时代的观念举足不前?它反映的不只是时代的当口,也是每个人在今日共同的焦虑与矛盾。

只是这部电影埋得很深,伊尼舍林小岛虽是虚构,但也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线。能感知命运的变化,却仍在苟且度日的人们,相对于最无缘离开的痴人,如预言一般地大江东去。

这部是寓言也是预言,配乐到画面都美得令人心碎,我们都将投身时代的湍急之中,康姆与派瑞的人生观再也没有“以上皆是”的选择。

马欣-最可能抱憾之2

《TÁR塔尔》

尤其以现在疯迷于各种政治正确、人人开始在其中“自我审查”的状况,《TÁR塔尔》简直拆穿了这新的功利假面,给人一种神驰的快感。

《TÁR塔尔》是近年来少见再度散发美国东岸智慧神采的电影,它的台词有如《攻敌必救》(Miss Sloane,2016)充满了养分。同时它在呈现名流与公共知识分子的焦虑上,又重现了当年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电影机智魅力。在人物描述上非常立体,尤其对于她位居神坛上的白噪音呈现,则有著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的运镜精准度与美感。

这是各方面都精准老练,尤其在冒牌者效应、权势性交、身体政治上,差一分一毫都无法达到《TÁR塔尔》这样近乎心灵恐惧的效果。一个身为名女人的要强,在描述上充满了日本动漫大师今敏的镜像魔幻、视角的压迫,同时也有著《黑天鹅》的市场价值的思辨,等于它完成了一个俄罗斯娃娃的效果,同时又流淌著现代人在人设背后的寥落。

尤其以现在疯迷于各种政治正确、人人开始在其中“自我审查”的状况,《TÁR塔尔》简直拆穿了这新的功利假面,给人一种神驰的快感。

然即便凯特·布兰奇(Cate Blanchett)演得再好,镜头语言把握得再精准,此片仍带著争议,虽是虚构人物,但当今首席指挥玛琳·艾索普(Marin Alsop)对于《TÁR塔尔》女主角“莉迪亚·塔尔”(Lydia Tár)的人设与她过于贴合有所微词,为避开争议,它很难获选为最佳电影。

《法贝尔曼》剧照。

《法贝尔曼》剧照。图:网上图片

中国大陆

梅雪风

评分
8分:《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8分:《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7分:《造梦之家》(The Fabelmans)
7分:《塔尔》(TÁR)
6分:《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5分:《壮志凌云2》(Top Gun: Maverick)
5分:《猫王》(Elvis)
4分:《阿凡达2》(Avatar: The Way of Water)
3分:《悲情三角》(Triangle of Sadness)
3分:《女性的谈判》(Women Talking)

梅雪风,资深媒体人,影评人。曾任《看电影·午夜场》《电影世界》等多家电影杂志主编,著有评论集《虚无的质感》。

梅雪风-最可能摘金之1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野蛮是不反省的,所以说它永远都气势汹汹,文明是热爱反省的,所以说它看起来这显得孱弱。

一部奇异的电影,如此日常又如此抽象。

一对好朋友之间的分手,逐渐走向了失控而诡异的方向。

它有别于其他电影的地方,在于它拍出了弱势那方的暴力性。

他由于天然地认为自己处在道德的优势地位,这让负疚感与他无缘。当他的朋友一次次自残之时,他最大的欲望是去问清楚为什么,而不是阻止他朋友受到更大的伤害。

甚至可以这么说,他朋友自残越多,他的疑惑越多,于是自己的委屈也越多,他在道德高地上的位置,越发牢不可破。

分手方看起来更像个知识分子,他与他那个似乎善良却又愚钝的朋友完全不同。他的敏感让他有着过强的同理心,于是就有了过强的负疚感,这也是他热爱自残的原因,这既是对对方的阻吓,同时也是他不自觉的进行自我道德清洗的一种手段。

一边是因为愚蠢而导致的极度自信,一边是因为聪明而导致的极度的虚无。这是世界上最难以互相理解的鸡同鸭讲,所以说这两人的矛盾也就永远无法被解决。所以这也是比巴别塔看起来更日常却更深刻的悲剧。

影片中那种荒诞感并不强烈,但也正是这种与日常生活相差无几的微微怪异感,让影片有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因为浓墨重彩的荒诞是不可怕的,而那些看似正常之下的无理性和残忍才真正恐怖。

从某种程度来讲,影片讲的是野蛮和文明之间的关系。野蛮是不反省的,所以说它永远都气势汹汹,文明是热爱反省的,所以说它看起来这显得孱弱。

影片中那个女巫,其实指的就是人性中那种古老而又蛮荒的力量,而影片中那个孤岛,这是我们人类被困于无聊之中的写照。而岛外的战争,则无非是影片中两个主人公争斗的放大版。

影片如此轻盈和精确的抓住了人在当下的某种困境,不动声色而又略带讥讽同时又饱启悲悯地描述了我们人类另一种永远无法解决的争斗。在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无论是思想的穿透力还是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微妙平衡都是一流的。

《妈的多重宇宙》剧照。

《妈的多重宇宙》剧照。图:网上图片

梅雪风-最可能摘金之2

《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可怜,卑微,怯懦,却有真挚的形像的倒影,它某种程度都让人不敢直视,却又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面孔。

如果说《女巫》带着一种知识分子阶层的矜持与克制的话,那《瞬息全宇宙》则是新世纪青年人那种荤腥不忌的放肆与张扬。

在这部影片中,影片主创将科幻片里面的平行宇宙这个概念进行了有效的翻新。它成了我们人生可能性的代名词。当我们在平行空间里面穿梭时,其实也就是在人生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可能性当中沉醉。所以说从某种程度这部电影是一曲有关自由的悲歌,自由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无倚无靠,它其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消受的东西,它有时候还会成为逃避的一种粉饰性的说法。而平庸生活虽然看起来琐碎和厌烦,但有着独有的确定感,这种确定感是所有价值和情感得以成立的最基本的东西。

影片通过这一设定形象地讲述了人生当中有关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厮杀,束缚与归宿的一体两面。

而影片中那些看起来似乎是劣质电影标配的屎尿屁,也有着它形而上的意义。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可怜,卑微,怯懦,却有真挚的形像的倒影,它某种程度都让人不敢直视,却又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面孔,对这些东西的接纳和宽容,其实就是对真实生活的接纳和宽容。

影片主创显示出了他们对于生活困境的精妙的概括能力,能将我们情感中某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形象地表达出来,不是普通创作者所能达到的,它需要一种通透的思想力和癫狂想像力的结合。影片主创也显示了他们对于风格的独特的想法,低俗而又形而上,癫狂而又深情,天马行空而又严谨缜密,另类而又主流,影片闻起来如泔水桶般五味杂陈,看起来如万花筒般眼花缭乱,似乎在拿一切东西开玩笑,但其核心却是为了让你能够更踏实地对这个世界敞开怀抱。

《西线无战事》剧照。

《西线无战事》剧照。图:网上图片

梅雪风-最可能抱憾之1

《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它唯一批判的对象就是战争本身,战争中所有人都是纯然的受害者,这当然不能说是错的,但显然显得过于的纯良了些。

不客气的说,这就是对以往政治正确反战意识形态的精致而又陈旧的复述。

影片以战士的微观视角与和谈代表团的上层视角并行展开。

在战士的底层视角里,我们看不到人性在那种被死亡和绝望充斥的环境里面真正的异化,所以说我们也就没有像看市川昆(Kon Ichikawa)的《野火》(Fires on the Plain)那样,被因环境而激发出的人的卑微和丑恶所震惊。它也不是像《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那样讲述体制对一个个体的摧残。

而在宏观视角里,我没有看到类似于《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那样对于那些所谓上层人物的伪善的揭露,也没有像《日本最长的一天》(1967)那种对互相冲撞、分裂又相互裹挟着政治生态的精准描述。

作为一个故事来讲,它也缺乏像之前的《1917》那种更为精巧和紧凑的结构。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散文化的的战场纪实,像一篇面面俱到却又在紧要处语焉不详的新闻特稿。

影片上在整体上显得束手束脚,充满着在人性尺度和价值观尺度上的谨小慎微。它唯一批判的对象就是战争本身,战争中所有人都是纯然的受害者,这当然不能说是错的,但显然显得过于的纯良了些。

战争不是把人变成野兽,而是把人性里面野兽的那部分释放了出来。这两者有着巨大的区别。前者将人和野兽并置,认为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后者则将人与野兽混为一谈,只是环境的不同他的本性被释放的多寡的问题。

所有的单向的反思都是无效的,当我们把所有的责任推卸到战争这一宏大的事物之上时,实际上也就没有任何反思,因为反思最终都是要归结到个体和自身身上的。战争时代的亢奋与残暴既有着时代对每个个体的深度洗脑,但也有着绝大多数个体主动和热情的哺育,这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这里面显然不是纯粹的民族感情所能涵盖,对杀戮的渴望对强权的仰慕往往也借着正义之名在其中大行其是。

影片显然缺乏这样的反思。

这部影片看起来更像一组流动的静物画,它巨细无遗甚至可以说是生动地再现了这些人的绝望颓丧,但也仅此而已,人性的异变在这部电影中更是付之阙如。同时它显然也不想像传统的好莱坞电影一样,陷入煽情的窠臼,于是它刻意地不去展现主人公们的前史。这种现代主义色彩的简约赋予影片一种存在主义的冷硬,却也让我们无法真正深入这些人的内在世界。

因为没有这种深入,即使是一个人生命的陨灭,也没有好莱坞传统战争电影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则更多的只是一种礼貌性的概念上的喟叹。

《猫王艾维斯》剧照。

《猫王艾维斯》剧照。图:网上图片

梅雪风-最可能抱憾之2

《悲情三角》(Triangle of Sadness)

电影终归要回到人身上,回到人的生存境遇上面,回到我们的软弱上。在那些理念无法触及或者完全概括的模糊地带,才是电影或者艺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相较于导演的前作《方形》,这部电影堪称灾难。

如果说《方形》有着一种微妙的精确的反讽,那么《悲情三角》则是简单粗暴的怒骂。如果说《方形》是在讲中产阶级那种叶公好龙似的伪善,而《悲情三角》的火力则覆盖从有钱人到底层社会。

《方形》有很多很小却精到的剧情设计,比如美术馆里面的那堆如屎堆般的艺术品被清洁工当作垃圾清扫了,比如那个猩猩扮演者在现场失控让那班道貌岸然的绅士淑女们猝不及防,不得不放下他们那矜持礼貌的微笑而大声尖叫起来。而《悲情三角》里面缺乏这种暧昧又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刻,它拥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情绪,比如影片中所有的有钱人都开始如同喷泉一般狂吐,这里面充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愤怒和狂欢。

总体而言,《方形》是讽刺,却又带着一丝温柔,主人公自觉或不自觉的呆在一个悖论里面,维持着他们的高贵或者体面。《悲情三角》则相当直白,最后所有人都在一个寓言的环境里面,脱下他们的底裤,呈现出亘古不变的真理来。

这部影片向我们证明电影并不只是理念的载体,当你想说的东西过多过盛时,它难免会让整部电影显得干燥,甚至是枯燥。道理太过于条分缕析了,它无法真正承载这个世界的复杂和暧昧。

电影终归要回到人身上,回到人的生存境遇上面,回到我们的软弱上。在那些理念无法触及或者完全概括的模糊地带,才是电影或者艺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也是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地方。因为它太难太费解了,所以需要用艺术用电影去重现它,其他的地方都太容易懂了,所以只需要用道理去概括它。

香港

朗天

评分
10分:《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9分:《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8分:《奇异女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7分:《法贝曼:造梦大师》(The Fabelmans)
6分:《TÁR》
5分:《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
4分:《上流落水狗》(Triangle of Sadness)
3分:《没有声音的女人们》(Women Talking)
2分:《猫王》(Elvis)
1分:《壮志凌云:独行侠》(Top Gun: Maverick 1)

朗天:香港作家、影评人、文化活动策划、大学兼职讲师。曾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后退出。2016年加入鲜浪潮电影节董事会。著作多种。

《阿凡达:水之道》剧照。

《阿凡达:水之道》剧照。图:网上图片

朗天-最可能摘金之1

《阿凡达: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有时奥斯卡会“爆冷”选出艺术味较浓或有特别趣味的作品,故此,有力挑战它的仅是《伊利舍林的女妖》和《神奇女侠玩救宇宙》 。

以奥斯卡历届夺标准则衡量,《阿凡达:水之道》准是热门中的大热门。无论制作规模、视野格局、叙事世界的宏大、主题的辽阔、台前幕后阵容之鼎盛、配合视听科技之先进,都是同年影片之冠。

更关键的是影片的终极指向:它既继续肩负整个亚美利坚的国族文化反省主题,复开启了一连五集的叙事系列,肯定它,就是肯定业界回应社会的制作野望,而这一点,正乃一直代表荷里活业界品味、利益和关注的奥斯卡所乐于拥抱。假如说2009年的《阿凡达》已将美国白人对原住民的种族赎罪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至,这部迟来的续集便进一步在温和左翼的路上,寻找当代美国人面对世界所能选择的出路。

出走(撤退)、父权的挑战与重建、以柔克刚的抗争......凡此种种,收窄在家庭价值的破与立故事冲突里,以最通俗、一般观众都会甫看便明白的象征一一展示。有时奥斯卡会“爆冷”选出艺术味较浓或有特别趣味的作品,故此,有力挑战它的仅是《伊利舍林的女妖》和《神奇女侠玩救宇宙》,同格的《法贝曼:造梦大师》和《西线无战事》当完败在其手下。

朗天-最可能摘金之2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导演大胆以哥连‧法路(Colin Farrell) 代表的身体角度叙事,配合充斥全片的动物凝视,引诱你召唤布烈逊去诠释阅读。

齐泽克(Slavoj Žižek)分析尊‧卡本达(John Carpenter)的《极度空间》(They Live, 1988)时说过:“自由教人受伤。”(Freedom hurts),要穿透意识形态看到真相,须接受暴力的洗礼。

看《伊尼舍林的女妖 》,乃知要认真生活,志切存在(实存),不再“隔岸观火”(影片角色都在爱尔兰内战的对岸旁观战火),竟要付出如斯惨烈的代价。情节上,一对好朋友分手,一方以接近不可理喻的决绝态度,另一方因此难以接受,结果各自付出巨大的代价。

突入内面,除了有太显而易见的政治比喻(内战与兄弟哄墙的荒谬讽刺),更重要的,其实象征了精神和身体的永恒冲突。导演大胆以哥连‧法路(Colin Farrell) 代表的身体角度叙事,配合充斥全片的动物凝视,引诱你召唤布烈逊去诠释阅读。观众到最后不难悟出要认真生活,精神上的代价就是没完没了的形下纠缠,还要克服阉割的恐惧与痛苦、无家可居、失掉一切家当的无可依傍;肉体要付出的则是被离弃与孤独。

朗天-最可能抱憾之1

《TÁR》

结局以骨场“金鱼缸”的排座跟乐团座次遥相呼应,令当事人终须直面自己内面的不堪,隐隐力发千钧。

借一个雄性女指挥家由事业高峰滑落的故事,思考艺术家有没有伦理上可领“免死金牌”的资格。究竟我们可否因为一个艺术家的才华和魅力,而置其人格操守于不顾?影片告诉我们不可以!

成为一个艺术家之前,我们首先要好好做人。导演别具匠心地把主角性别设定为女同性恋者,让他的批判利刃更彻底的直刺阳刚性(masculinity),细致描写受雄性思维及文化模式宰制的个体如何逐步走上末路;“懂得”的观众自看得瞿然心惊,“不懂”或“不关心”的观众也能醉心于女主角姬蒂‧白兰芝的精湛演技,并尽情欣赏有条不紊,剧力满满的叙事布局。

影片对声音的处理(如主角不断备受噪音困扰,最后被隣居以噪音制造者指控,成为音乐家的最大噩梦式反讽)尤其值得赞赏,而结局以骨场“金鱼缸”的排座跟乐团座次遥相呼应,令当事人终须直面自己内面的不堪,隐隐力发千钧。

饶是如此,影片的性别政治主题尽管十分符合近年荷里活主流意识形态,由于格局始终属于人物小品,加上竞争对手太强,它摘下最佳电影的机会不大。

《女人悄悄话》剧照。

《女人悄悄话》剧照。图:网上图片

朗天-最可能抱憾之2

《没有声音的女人们》(Women Talking)

导演有意借一个架空并相对隔离的处境,将父权社会下女性处境和女性主义抗争策略,以最赤裸却又不失诸简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打破性别定型,复强调阴柔特质。

这部关于去或留辩论的电影,获奖的机会不大,但其实是“阴性书写”的上佳示例。尽管放在性压逼和高举阴性价值的框架里,观众愿意的话,仍可跨越故事情景作进一步的思考。毕竟在今天反智和反文明大势下,这是难能可贵的知性作品。

导演莎拉‧宝莉(Sarah Polley)援其演员及运动份子的经验入调度,有意借一个架空并相对隔离的处境,将父权社会下女性处境和女性主义抗争策略,以最赤裸却又不失诸简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打破性别定型(女人是懂得理性思考和论辩的),复强调阴柔特质(说服他人的方式不是要击倒她,讨论的过程也公开透明而顾全他者感受,她们甚至不识字,因而不太被父权色彩的语言框限),难得的是懂得用开放的男性去衬托她们(或互相映照),彰显两性合作及教育下一代的重要。

美中不足的是未免过于“政治正确”,始终好像带著性别研究教科书去拍摄(事实上也颇忠于同名原著,甚至可能太忠于了),幸好影像语言尚算丰富,法兰丝‧麦杜文(Frances McDormand)饰演代表“无”的疤脸老妇更是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