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想要知道,习究竟要通过所谓的党政机构改革达到何种目的,难道他觉得自身的地位还不够稳定,要强化安全?」

2023年3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上。
2023年3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摄:MARK R. CRISTINO/Pool/Reuters/达志影像

两会过后两天,中国当局在3月16日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在中央层面组建了五个新的机构,它们是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社会工作部以及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在国务院层面,重组了科技部,新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同时撤销了中国银保监会和国务院港澳办,改革央行省级分支机构改革,精减中央和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等。

从上述党政机构的设立和调整来看,此次机构改革的力度和广度比不上2018年那次。尤其是两会前舆论炒作的将公安部和国安部划出国务院,成立中央内务委员会的情况没有出现。不过对外界来讲,由于这是新政府成立的第一年,而且由于有了上一次的改革,对为什么还要进行这次改革,仍充满好奇,很多人想知道,习近平究竟要通过所谓的党政机构改革达到何种目的,难道他觉得自身的地位还不够稳定,要强化安全?

假如把党政机构改革的焦点放在习的个人权力,认为他是要保总书记地位的稳固和安全上,这样理解机构改革显然有偏。此次改革当然有助于巩固习的权力和地位,但直接目的不是这个。

原因很简单,习在二十大以及是次两会上,组建了一个完全听命于他的党政领导班子,权力空前稳固,所以这次党政机构改革,出发点还是党政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让他心里不扎实。

2023年3月10日,中国北京,紫禁城被沙尘暴笼罩在烟雾中。

2023年3月10日,中国北京,紫禁城被沙尘暴笼罩在烟雾中。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党权还是府权

这次党政机构改革,可以看作是他“底线思维”的表现。

方案有一段话点出了机构改革的动机:“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任务,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需要在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对体制机制和机构职责进行调整和完善。”——这三个“还不完全适应”虽然是官样表述,却也道出了习的忧虑。

那么,他忧虑什么?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对他来说,眼下首要的问题是在外部不友好的环境下,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和打压,特别是在科技和金融领域的脱钩行为,以确保经济和金融等不出现大的足以动摇中共统治的风险和危机。习的法宝就是强化党的领导,以铁的纪律和政治责任抓监管,防微杜渐,将风险和危机阻在萌芽阶段,不让它发酵扩散。而在目前这个非常时期,稍有松懈,就容易出问题,一旦出问题,都不会是小问题。习对风险的警觉是非常强的,所以他每次大会小会,都要对党的高级干部,对全党强调危机意识、底线思维。这次党政机构改革,可以看作是他底线思维的表现。

因此,强党权,顺府权,防风险,重监管是此次机构改革最突出的四个特点。新设立的五个中央委员会,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相关领域和行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这些领域和行业,只有党的存在是不够的,党还要发挥协调统领作用。

无论2018年的机构改革,还是这一次,习喜欢强调“机构改革要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可这两者其实互相冲突,要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就不可能做到让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为治理的现代化是在遵守法治的前提下让官僚体系得到更好发挥,而强化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必然要约束行政部门的执行空间。党是不受法律监督的,它天然强调权力集中,治理现代化则需要适度分权。这两者没法揉在一块,实际上只能舍弃一头。但在党统领一切的政治环境下,习真正在意的是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在党政机构设置及其职能中,体现这种统领作用。

集中行政权力

无论重组科技部,还是新设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国家数据局,都不是要削弱国务院在科技和金融方面的管理权力,恰恰相反,还要加强国务院的相关管理职能。

强党权,客观上会弱化府权。不过从此次机构改革来看,主观上没有意图要削弱国务院的权力。无论重组科技部,还是新设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国家数据局,都不是要削弱国务院在科技和金融方面的管理权力,恰恰相反,还要加强国务院的相关管理职能。成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科技委员会,目的是为起到一个决策、协调和统筹作用,但是它们不能代替具体的管理和监督。要行使日常的管理和监督职能,还必须倚赖具体的行政部门。故而,决策和协调的功能上收委员会后,实际上是要行政部门集中力量,更好地行使管理的权力。

2023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两会会议。

2023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两会会议。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人们看到,这次重组科技部,就把原科技部的高新司并入工信部,农村司并入农村部,外专局并入人社部,社发司并入卫计委等,剥离这些与科技主业关系不大的内部机构和职能,让科技部专司从研发到应用的科研全流程管理,主抓战略规划、重大专项、国家实验室等事项,并由中央来统筹协调,以当年“两弹一星”的模式,攻克芯片产业的发展瓶颈。同样,成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除证券外的监管职能统一由新机构行使,也是为更好地解决金融监管问题。组建国家数据局,但不把这个机构放到网信办,而是发改委,则是要发挥大数据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侧重数据的发展功能而非安全性。

不过,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的组建,似乎是个意外。方案公布前,基本无人料到会有这个机构的设立,这是否表明习对原来的港澳工作的主管机关——国务院港澳办不满?官方学者对此的解读,是因为港澳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性质特殊复杂、影响广泛深远,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不折不扣的中央事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和新时代,港澳工作一直由中央直接领导、直接决策和直接部署,历来是由最高决策层处理的重大事务。这样看来,撤销国务院港澳办,成立中央港澳办,只是让它归位而已。

但对习近平来说,可能还有另外的考虑。国家对港澳事务的管理,除国务院港澳办外,还有香港、澳门中联办,外交部驻港澳公署以及2020年新成立的国安公署等相关部门,这么多机构处理涉港澳事务,是否会政出多门互拖后腿?过去几年香港出了那么多的抗议运动,是否跟这种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运转不灵有关?因为国务院港澳办虽然代表中央政府,但实际很可能是它的协调能力不强,权威不足,对其他涉港澳部门不能起到集中统一的领导作用。组建中央港澳办,直接以中央名义处理港澳事务,它的权威性就会增强,其他涉港部门就会服从它的管理。

防范内外风险

习一直处于一种对国家发展和政权的不安全状态,摆脱不了自己制造的安全困境,若不出意外,机构改革会在他的统治期间,每隔几年进行一次。

当然,无论强化党权还是理顺政府职能,直接目的都是为防内外风险。在习看来,内部风险主要在金融这块。金融领域有相对特殊性,是最易让党内外、国内外的“敌人”互相勾结,“兴风作浪”的,而以中国政府目前的监管水平,很难识别风险。金融业一旦爆发系统性风险,将具极大的传导性,会波及经济进而政治,危及政权安全。这些年在证券金融领域就出了很多爆雷事件,去年还闹出一个河南村镇银行的倒闭危机。所幸这些爆雷规模都不大,但也波及社会,比如河南村镇银行的挤兑风潮引发了储户多次成规模的维权和抗议。所以必须将金融监管机构牢牢控制在党手中,并派自己信得过的人掌控它,习才会放心。

外部风险主要是地缘政治风险,相对而言,军事冲突的爆发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美国在高科技特别是芯片领域的卡脖子和脱钩行为,会瘫痪中国的科技产业和供应链,让中国永远赶不上美国,这是中国未来几年都要面对的地缘政治风险。此次重组科技部,推进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为应对这个外部威胁,组织全国的力量,利用新举国体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一体化的国家主导的科研体系,破除从研发到应用的各个阻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统筹,尽快突破芯片发展的难关。

2023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保安人员在一个封闭区域驻守。

2023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保安人员在一个封闭区域驻守。摄:Mark SchiefelbeinAP/达志影像

最后,对风险的防范意味着要加强监管。本次金融体制改革,不仅新设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用合并监管的方式,扩大管理部门的监管半径,让它的监管职责更明确,权力更集中,统筹性综合性监管能力更强,以达到加强对系统性、综合性风险的防范能力;而且在中央层面设立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作委员会。为什么要设立两个委员会,是不是多此一举?但是习肯定不这么看待。

因为金融领域的财富效应最聚集,中国的权贵最喜欢扎堆进入金融业,习虽然也把反腐之火烧向金融,前些年抓了很多金融官员和“白手套”,但大大小小的“安邦系”还有很多,他们内外勾结,制造金融危机的风险。金融风险又牵一发动全身,很容易外溢到社会,动摇政权安全。必须把金融领域的漏洞阻住,而习认为的最好方式就是要统筹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加强监管。因此,成立两个委员会,尤其是中央金融工委,专抓金融领域的党建事务,通过发挥党的作用,消除金融风险。

可见,此次党政机构改革,反映了习的危机意识,但是否能达成效,只能等实践做答。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习一直处于一种对国家发展和政权的不安全状态,摆脱不了自己制造的安全困境,若不出意外,机构改革会在他的统治期间,每隔几年进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