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出访莫斯科,北京对俄乌战争局势会有多大影响力?
「“听中国人的话”,本质上并不存在于俄罗斯政治精英的词汇列表里。」
杨山
杨山,评论人,国际政治观察者
就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于3月20日至3月22日访问俄罗斯的之前几天,《华尔街日报》传出爆料,称他将在会见普京之后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这一消息结合之前中国外交部发布的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说明书,让人好奇北京是否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整整一年之后终于改变了观望策略,准备采取一种更进取的姿态,试图调停乌克兰危机。
这种猜测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就在之前的3月10日,中东长期互相敌视和对抗的两个地区强权——沙特阿拉伯(沙乌地)和伊朗,在北京签署了一份三方声明,宣布恢复邦交。根据这份协议,两国将在2016年断交之后第一次重新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其后两国开始沟通领导人互访和商贸往来。甚至,延烧近十年的、背后是沙特和伊朗直接下场对抗的也门(叶门)内战,也有望迎来终结。当协议签署时,中国官方媒体纷纷庆贺,甚至有人认为这象征着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衰退和中国影响力的继续崛起。
在这条“厉害了中国外交”的延长线上,有人开始畅想北京调停其他国与国关系——比如南朝鲜、印度和巴基斯坦,乃至俄罗斯和乌克兰。所以当中国发布的俄乌危机政治解决立场文件出台时,墙内外的评论氛围可谓是相当不同——墙外大多数评论都认为这十二条立场脱离实际,只谈和平而不谈道义,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都不会接受,基本上属于自说自话。如流亡海外的俄罗斯反对派媒体《美杜莎》邀请的评论员就认为这份文件仅仅是显示一下“中国没有坐视不管”。但在墙内,还是有不少人附和官方宣传,给这份文件很高评价,也期待着“中国路线”能够带来某种效果。
在习近平访问莫斯科之后,这些热情也许就要熄灭不少了。
中国:俄乌战争的受益方?
无论是认为中俄即将结盟,还是认为中国将施压俄罗斯结束战争的人,都会意识到北京依旧是在重复自己的“中立”。
习近平和普京在莫斯科的会谈的主要成果,是一份双方共同发布的联合声明。除了意料之中商贸、旅游、意识形态和国安往来之外,关于乌克兰的部分,部分程度上满足了俄罗斯的需要——声明强调反对任何不经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就对某国施加的制裁、抨击西方霸权。不过与此同时,北京方面也往里塞入了自己想要的“调停”观感——俄罗斯承诺将保持和乌克兰沟通的大门敞开,致力于通过和谈解决危机。
只不过,看完文本,人们会失望地发现,这份声明中,中方立场相比过去一年几乎没有方寸的变化。无论是认为中俄即将结盟,还是认为中国将施压俄罗斯结束战争的人,都会意识到北京依旧是在重复自己的“中立”。
2023年和2022年唯一的不同,也许就是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以如今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外事办主任的身份在习近平访俄之前再次会见了乌克兰外长库列巴。这是至今为止最高级别的中乌官员会谈。这样级别的会谈当然存在着为两国领导人会面铺路的可能性。但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试探——看看彼此双方领导人想通过会谈提到、认可什么,如果谈不拢,那就再放着。毕竟,北京对乌克兰的需求一向不高,甚至可以说,北京高层要是能认识到乌克兰并非西方傀儡,都已经算是非常重大的认知调整了。因此,如果习近平-泽连斯基会谈最终没有出现,人们也不必过多惊讶。
中国是俄乌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随着俄罗斯日渐陷入战争泥潭,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力和权力就越来越大,中俄的合作关系就变得越来越不对等。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马铁木(Temur Umarov)把这种立场称为“战略模糊”——同时说着两套话,一边是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听起来像是在支持乌克兰的立场,另一边说着反对西方霸权,听起来是站在了俄罗斯一边。他认为这种模糊对北京的全球目标是有利的——在乌克兰拖住美欧符合北京的利益——因为这样就使得西方很难再有更多资源投入到围堵中国的亚洲方向上来。他的分析代表了很多海外中国研究专家的观点:中国是俄乌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随着俄罗斯日渐陷入战争泥潭,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力和权力就越来越大,中俄的合作关系就变得越来越不对等。
的确,对北京来说,采取模糊的“中立”,实际上不做什么事情,就足以得到足够多的好处。一方面,俄罗斯的经济日益向北京靠拢。根据最新的统计(引用一下《美杜莎》的数据),俄罗斯目前已经有40%的进口来自中国,33%的外汇交易用人民币结算。另一面,乌克兰战场需要的武器装备支持,使得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受到了牵制,美国投入越多,就越缺少足够力量应对北京。所以,一场漫长的,消耗巨大的乌克兰战争,实际上更符合北京的利益。北京只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战争拉长,普京政权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而垮台就行了。
北京的国际影响力有限
“听中国人的话”,本质上并不存在于俄罗斯政治精英的词汇列表里。
不过,北京是否“对俄罗斯有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力”,就见仁见智了。一方面,人们可以说更强的经济纽带自然会让俄罗斯更依赖中国。但另一方面,熟悉俄罗斯的人都能意识到其当前政权的白人至上主义本质——甚至普京对西方的厌恶也来源于“西方变得越来越不像西方了”。
这意味着“听中国人的话”,本质上并不存在于俄罗斯政治精英的词汇列表里。如果我们对比普京刊登在《人民日报》和习近平刊登在《俄罗斯报》的署名文章的话,就会发现习的用词仍然是四平八稳的那套,而普京的文风则激烈得多,大意是俄罗斯要和“集体西方”(kollektivnyy zapad)——既整个欧美集团战斗,试图向中方传递的信息大概可以意译为:“你们要不要一起?”很明显,在意识形态和对抗性上,是莫斯科拖着北京,而看不到北京能如何牵制莫斯科。
值得思考的是,如未来俄军在前线真的受到了更大的挫折,这时候普京选择动用战术核武器或抱着“揽炒”的心态发动更全方位的战争,真到了那时,北京假如要劝俄罗斯不要这么做,能有什么效果?目前看来,北京倘若要在外交上对俄罗斯施压有很多筹码,但使用它们的前提都是俄罗斯的统治精英能够理性决策——发动对乌克兰的入侵已经使得这一前提成为了空话。况且,北京也没有从华府得到任何“如果你施压俄罗斯,我就减少给你的压力”的承诺。
和对俄罗斯类似,中国的外交力量在其他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扮演角色的意愿,和北京对他国的实际经济影响力也并不同步。
尽管习时代一直坚称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希望在各种国际问题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但是一些围绕中国周边,对北京影响更大的议题上,中国的斡旋外交并不出色。
比如,尽管习时代一直坚称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希望在各种国际问题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但是一些围绕中国周边,对北京影响更大的议题上,中国的斡旋外交并不出色。
举例来说,在2021年缅甸政变之后,北京实际上完全有机会考虑更积极进取的调停手段,也有大量的中国资本在缅甸面临动荡,缅甸的军人政权上台其实相当不符合北京的利益诉求。但是,中方最终选择的路径是几乎袖手旁观,既不全心支持军政府,也不试图调和矛盾,而是坐看缅甸在政变后日渐成为一个军人独裁国家,变成各种东南亚跨国犯罪的摇篮温床。
又比如,韩半岛局势在近几年内也几乎陷入停滞,北京似乎认定右翼的韩国政府和热衷于新冷战的拜登政府不会给任何“面子”,也意识到了金正恩的目的显然是直接和美国对话,随即在半岛无核化和斡旋上陷入沉寂。如果中国对于近在咫尺的南朝鲜问题的解决都没有那么有兴趣、动力与能力的话,为什么会能够向俄罗斯施压解决入侵乌克兰的危机呢?
可以说,沙特伊朗复交这样层级的协调,通过北京的外交系统能够部分程度上实现。但是,缅甸、东北亚、俄乌这样的外交事务,相比之下属于“大事”。按照习时代大事上亲力亲为的风格,这些事务反而需要习本人亲自安排和操作。而看过去十年的历史,比如2019年应对香港反修例抗议,与2020年-2022年间处理COVID-19大流行的“封”与“放”,他在决策上的风格是极为谨慎,甚至可以说是颇为拖延。领导人个人的强势地位和风格,大概率决定了中国并不会真心介入俄乌斡旋。完全可以相信习会尽量推后做出决策的时间点,尽量维持一种“再看看吧”和“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应对现实——就算边际收益越来越小也会是如此。从这一点上来说,北京在乌克兰议题上采取的身段,倒未必就是完全从国家利益出发设定的,时代和个人风格的影响会更大。
陷入僵局的战争
况且,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乌克兰战争也陷入了僵局。
从去年十一月到如今五个月间,乌克兰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不少变化。五个月前,乌军刚刚完成了在哈尔科夫(Kharkiv)地区的反攻,收复了哈尔科夫东北直到库皮扬斯克(Kupyansk)一带的领土。其后,乌军又在南部向前推进,收复了开战以来俄军攻克的唯一地区首府城市赫尔松(Kherson)。在当时,乌克兰网民之中一片欢腾,在嘲讽俄军不堪一击的同时流传着许多庆祝段子,包括说等到来年春天的时候就可以庆祝战争胜利了。但在那之后,乌军反攻的势头明显放缓,甚至随后,俄军在东部城市巴赫姆特(Bakhmut)依靠着“瓦格纳”雇佣军的冲锋获得了一定的战果。人们一度讨论乌军是否会放弃这一区域。而乌军苦战许久伤亡惨重直到近期才传出战线稳固的消息。
媒体和评论人期待已久的乌克兰冬季大反攻,最终也没有在刚刚过去的冬天出现。此前人们一度认为,乌军将在土地冻硬之后,从第聂伯河中游的扎波罗热(Zaporizhzhia)一带南下切断克里米亚半岛俄军和陆地的联系。但是,如今三月底,欧洲已经春暖花开,乌克兰东部的土地也开始翻浆,反攻却没有出现。反而,媒体上传出一些乌军方面的坏消息。比如,根据《华盛顿邮报》的多篇报道,漫长的消耗战和缺乏足够的重武器导致乌克兰步兵中老兵伤亡较多,如今已经影响了乌军前线的作战效力。
俄罗斯尽管已经传出向西部调动“古董”坦克,却也并没有停战或者感到疲劳的意思。现在看来,普京并没有从战争初期的失利中吸取教训,甚至,当前的局势加强了他对自己判断的坚定信仰。举例而言,近日普京发表的公开演说中提到欧洲对乌克兰的支持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提到欧洲和美国的工业能力不足以为乌克兰提供足够每天使用的炮弹。这意味着他仍然对两条判断极为自信。其一,他认为在长期作战中俄罗斯仍然大有希望;其次,他对西方“堕落”的总体判断仍然存在,包括看不起西方的工业能力和援助乌克兰的决心。
北京怎么理解乌克兰问题?也许高层仍然将其当作美国的“傀儡”或者“代理人战争”问题,而忽视了乌克兰人自身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反抗的意愿。
在未来一年,僵持局势既可能因为乌军战力的加强而打破(但前提是欧美要输送包括战机在内的更多重型武器),又或许,战事的拐点会从战场乃至两国之外出现。比如目前对俄罗斯极为重要的伊朗如果经济持续困在谷底,民众对政府的持续不息的抗议运动持续,而当局又继续犯下决策错误的话,整个神权政府都可能遭遇崩溃。在今年年初,伊朗政府甚至无力维持监狱系统的开支,释放了大量政治犯。这样的信号说明在伊朗存在着爆发社会变革的巨大可能性。
一旦这样的能量释放出来,足以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效果。尽管这不意味着未来就会乐观——伊朗可以变成下一个突尼斯叙利亚,或埃及或土耳其。这取决于俄罗斯、中国这样的角色会在什么程度上介入,也取决于伊朗的内部变化会如何发生。而伊朗也并非这一链条上的唯一薄弱环节。
北京怎么理解乌克兰问题?也许高层仍然将其当作美国的“傀儡”或者“代理人战争”问题,而忽视了乌克兰人自身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反抗的意愿。但僵持的战场又确实创造了一种短期的“疲劳”感,这种情绪一定程度上为斡旋和“展示我们在调停”提供了空间,但是它不太会持续太久。目前的主旋律仍然是“战”,而不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