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拾塱沙灘石籠傾側 環團憂挖沙重建損生態
(獨媒報導)政府去年初在大嶼山拾塱沙灘鋪設110米長的防風石籠,其中20米石籠在去年11月傾側。「守護大嶼聯盟」表示,石籠本來已將天然沙灘一分為二,破壞沙灘的完整性,擔心涉及挖沙填石的重建工程將進一步損害生態,要求停工。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獨媒》指,估計石籠因底部的沙土流失而傾側,會於底部填下約0.8米的碎石層,強調會盡量使用沙粒和碎石等天然物料,並與相關保育團體保持溝通。
去年3月建成防風 不足一年已傾側
拾塱村位於大嶼山南近貝澳一帶,土拓署去年初於拾塱沙灘鋪上石屎板,加裝三排合共長110米的石籠,三月落成。土拓署在開工後才與環團視察,解釋指工程由村民提出,以防風暴潮,內部傳閱時規劃署、漁護署等政府部門亦未有反對,並指項目只是小型工程、具迫切性。
今年1月1日,「守護大嶼聯盟」發現石籠傾側,故聯絡土拓署要求開會,惟署方稱已開始復修。聯盟召集人謝世傑上周二(5日)早上到場,促請工人停工,要求署方先開會並諮詢環團意見。據記者當日所見,石籠整體向前傾斜,底部的石屎板被壓裂,挖掘機正將籠內的石頭挖出,逾一半的石籠已被拆除,挖出的石頭及石屎板堆積一旁。
在場的土拓署監工陳先生表示,因安全問題需繼續清走籠內石頭,但可以暫不移除石屎板及不重建,並向上頭索取指示。他續指,去年11月初知悉石籠傾側,現正進行第三日工程,並擬在兩周內完成復修。工地判頭則表示,初步計劃為挖出0.8米深的坑,再填石鞏固底部。
守護大嶼批石籠損生態 倡研防洪板等新方法
謝世傑表示,拾塱沙灘是不少貝類動物的棲息地,惟石籠已將天然沙灘劃開一半,令後半的沙灘陸地化,破壞其完整性。謝續指,復修工程涉及挖沙填石,擔心進一步損害生態,有違大嶼山「南保育」的方針。
他憶述去年一月與土拓署視察時,已向署方警告石籠底部或出現沙土流失,但未想到不足一年便已傾側。謝提到,去年風季的颱風威力不高,造成的風暴潮亦遠弱於「山竹」或「天鴿」,卻已足以令石籠傾側,形容其結構「弱不禁風」,擔心其餘兩排的石籠亦不安全。
謝世傑強調,不反對保障居民的防風措施,但指拾塱大部份村屋均在山上,石籠後方的建築物只有一座鄉公所,促請署方再檢視是否必需重建石籠,並考慮其他對生態影響較低的方法,如可裝可拆的防洪板。
村長稱傾側「好小意思」 相信專家判斷
拾浪村長陳華國向《獨媒》表示,傾側屬「好小意思」,並形容石籠為「天然嘅嘢,無乜所謂」。被問到政府有否提及其他防洪方案時,陳僅指相信專家,「專家做嘢,唔通我哋叻過佢哋咩?」表示不欲多談。
土拓署:料因沙土流失致傾側 將以碎石填底重建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獨媒》指,2017年及2018年的超強颱風「天鴿」和「山竹」曾引起大浪,破壞拾塱村的樓房及休憩設施,故興建總長度約110米的石籠牆保護該村。署方提到,因選址鄰近綠化地帶和拾塱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去年1月在籌備工程期間,已與保育團體溝通,並在平衡公眾安全和環境保護後,最終決定以「非挖掘」方式鋪設石籠。
署方表示,石籠牆去年3月建成後,在熱帶氣旋「暹芭」、「馬鞍」及「尼格」襲港期間,減低海浪對拾塱村的影響,令海水和海上垃圾沒有如以往一般沖入村內,並引述村民指對石籠功效表示滿意。
署方續指,在去年11月發現一段20米長石籠傾側,相信主因為該段石籠牆底部的沙粒被風暴潮沖走,減低承托力,故現時決定加固該段石籠,在其底部鋪設約0.8米厚的碎石層,而其餘90米的石籠經檢視後評估為狀況良好。署方提到,固底工程會盡量使用天然物料,如沙粒和碎石。署方最後指會盡快完工、繼續觀察石籠情況,並盡快與保育團體開會,解釋工程安排和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