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去年發生5宗照顧者倫常慘案,情況令人關注。社區組織協會邀請多名立法會議員探訪一名年屆七旬的照顧者。該名七旬老婦李婆婆,需要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行動不便的86歲丈夫,每日協助對方洗澡、如厠及一日三餐。她更試過一晚起牀7次助丈夫如厠,導致精神壓力、失眠及周身骨痛等,慨嘆政府現時對照顧者支援不足。

70歲的李婆婆與86歲的丈夫梁伯,二人居住在黃大仙的一個公屋單位,他們雖然育有兒子,惟兒子有自己家庭,亦不願意照顧父親,照顧梁伯的工作便落在李婆婆一人身上。丈夫患有認知障礙症,常情緒失控,身體多處曾動手術,包括大腿、盆骨、膝蓋等,去年還能持拐杖步行,今年只能長期卧牀,洗澡、如厠,及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都由李婆婆一手包辦。

無標題

無標題

曾一晚7次扶丈夫如廁 照顧者同患病需照顧

由於長時間照顧丈夫,李婆婆出現精神壓力,甚至失眠。她指,丈夫患有秘尿系統疾病,上洗手間的次數頻密,即使睡覺中亦要不斷起牀攙扶丈夫去洗手間,曾試過一晚起牀7次攙扶丈夫如厠,久而久之便患上失眠,部分身體器官惡化。她現時患有耳鳴、周身骨痛、高血壓等,擔心自己身體轉差,便無人照顧丈夫,亦無人照顧自己。

本港現時的安老服務中,安老院舍、日間護理中心、暫托服務、照顧者津貼等均無法幫助二人。梁伯曾入住兩間安老院,分別居住5個月及9個月,入住期間曾跌倒,又常常因情緒失控大叫,騷擾到其他院友,更向護理員喊「我要返屋企」,並與院友發生爭執。李婆婆表示,丈夫曾被院友欺負,在前往洗手間途中被院友用輪椅阻擋去路,結果與院友打架。

辭工「全職」照顧丈夫 甚少外出冀有喘息空間

除了安老院,梁伯曾使用日間護理中心服務兩星期,但就因為要被約束衣固定,腳被吊起導致腫脹,更要送往急症室治療。醫生認為,梁伯不適合居住在院舍,建議李婆婆將他接回家照顧,否則將他轉介到醫院的精神科。李婆婆最後辭去月薪2萬多元的地盤工作,將丈夫帶回家照顧。

兩人自此擠在約200呎的公屋單位生活,李婆婆日以繼夜照顧丈夫,甚少外出,憂慮對方會在她外出期時跌倒。在探訪期間,梁伯一直躺在上下格床的下層,瑟縮在被窩中,牀上層則放多袋紅白藍袋等雜物,桌上放有兩人的藥物。

李婆婆最希望可以有喘息空間,她因為照顧丈夫,更無法到內地見母親最後一面。去年其母親在內地病逝,李婆婆希望申請暫托服務照顧丈夫,讓她能夠往內地處理母親的身後事,但因為申請需要一至兩星期,及醫生證明,最未能成行。她慨嘆:「我要阿媽就冇老公,要老公就冇阿媽。」

無標題

不符領取照顧者津貼 依靠丈夫綜援、長生津過活

至於其他照顧者服務,李婆婆便曾申請送飯服務,但三至四個月都沒有結果 ,甚至獲職員回覆稱她煮的飯比機構廚師煮的更好食。

失去工作的李婆婆除了面對身體不適、精神壓力,亦面對財政壓力。她指出,目前因為領取長者生活津貼,所以不能領取政府向低收入照顧者發放的照顧者津貼,現時只能依靠丈夫的綜援,及自己的長者生活津貼過活,但難以負擔營養奶粉、尿片及中醫治療費用等。

鄧家彪稱以老護老支援欠理想 認知障礙症患者未能受惠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鄧家彪、委員狄志遠及林素蔚參與探訪。鄧家彪表示,個案反映社會福利署的「以老護老」的支援不理想,內容、效率均不能滿足照顧者需要,特別是認知障礙症患者無法受惠於傳統的照顧服務。

社福界的狄志遠斥政府的服務與實際需要有「鴻溝」,批當局只有表面工夫,但實際「唔到位」,令照顧者失望和痛苦,促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務。曾任社工的林素蔚則形容,李婆婆的個案是「照顧者哀歌」,認為政府需再審視照顧者福利政策的申請資格。他們下周將約見社署,要求協助及跟進該個案。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加強照顧者支援,包括自恆常化及提高照顧者津貼至每月3千元;設立一站式照顧者資訊網站和支援專線;增加暫託服務名額和優化服務查詢系統;推動社區為本的照顧者朋輩支援,及舉辦全港宣傳活動。

無標題
左起:李婆婆,鄧家彪,林素蔚,狄志遠

社協促制定政策 放寬照顧者津貼申請資格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吳衞東就批評,《施政報告》的措施僅為達到關鍵績效指標,照顧者根本不能受惠,建議政府的社區保姆計劃擴展至安老服務、社區照顧券可適用於聘請兼職家庭傭工及陪診費。

社協促政府盡快制定照顧者政策,確立照顧者身份,並放寬照顧者津貼的申請資格,取消需輪候長期護理服務的要求、設立24小時緊急支援照顧者服務及熱線,讓照顧者患病或有緊急事故時可以獲得協助及增加日間暫託名額。

無標題
左起: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吳衞東,李婆婆,鄧家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