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溪沙再現心石 街坊連夜清拆:影響海洋生物家園
【獨媒報導】烏溪沙石灘自2012年起有人堆砌心形石,被稱為「海之心」,成為馬鞍山地標。惟有居民認為砌石破壞生態,成立關注組並自發拆石,雙方角力拉鋸多年,事件至2019年最後一個心形石被拆後一度落幕。不過今年2月,有居民發現心形石再現,關注組成員於是自行到石灘拆石,但同一人隨即再砌石。上周五(2月17日)晚,關注組再號召居民一起拆石,成員表示是次心形石確實不是非常影響海洋生態,但擔心倘不再加快移除的話,心形石規模會增大,亦會有其他人仿效,重演數年前情況,「有得第一個心,就有第二個心。」
心石堆砌爭拗多年 今月再有人堆砌
自2012年起,康文署退休花王吳伯伯每天在烏溪沙石灘不斷執石砌石,堆砌出心形石,被稱為「海之心」,及後越來越多支持者加入堆砌心形石,而綽號「山狗校長」的退休小學校長盧光輝則仿效吳伯伯,砌出「主是愛」、「祝福你」的字型石,石灘遂成為馬鞍山地標,吸引大批區外遊人前來「打卡」。
然而,有當區居民批評砌石破壞生態,影響海洋生物家園,於是在2016年成立「烏溪沙石灘海岸關注組」,自發拆石還原石灘。關注組成功勸喻「山狗校長」盧光輝停止砌石並加入還原石灘行列,惟一直未能勸喻吳伯伯停止,雙方一直爭拗角力多年,「拆完又砌,砌完又拆」,期間區議會曾嘗試介入,在石灘豎立告示牌,呼籲市民不要翻起石頭或堆砌石塊,以免騷擾海洋生物。事件直至2019年最後一個心形石被拆後才暫告一段落。
今年2月10日,有馬鞍山居民發現烏溪沙石灘再次出現心形石,當時心石屬空心狀態。烏溪沙石灘海岸關注組成員文先生知悉後,在2月11日晚先獨自「拆心」,將心石瓦解,並將石頭散開,惟同一名砌石者在12日早上隨即再次堆砌,首次堆砌出倒轉形狀的心石,仍為空心狀態。文先生認為,砌石者下一步必定會把心石中心填滿石頭,必需在其填充前拆除,於是號召街坊在上周五(2月17日)晚一起到石灘「拆心」。
六人參與拆心行動 將石頭推回海中
2月17日晚上10時許,潮水漸退,關注組成員連同響應號召的街坊共六人已到達石灘,他們帶備頭燈、投射燈、手套、套有繩索的膠盆等裝備開始「拆心行動」。六人首先用約一小時將心石形狀拆散,再慢慢將石頭搬上膠盤拖出石灘,或直接把石頭扔出海中,務求將石頭分散,並盡量把石頭推回深水位置。
關注組成員文先生認為,今個月的心石砌法必定與舊有砌心人士有關,表示心石以大石作根基,表面放上蠔殼沙石,心石形狀上方的兩個拱形,則亦以大石組成,目的為難以搬走和不受潮汐影響而被沖走,砌法與數年前的心形石類似。
關注組指有海洋生物依附石頭棲息 砌石令生物難以生存
關注組表示,烏溪沙石灘對出水面有著海洋生物多樣性,有海龍、鼓蝦、海葵、魔鬼魚、雞泡魚、斑點擬相手蟹、墨魚等海洋生物生活。關注組成員方先生表示,砌石會令海洋生物失去家園甚至死亡,很多海洋生物譬如海葵、蠔、螺、蜆等會依附在石頭上生長,部份大石有約20隻海葵,近百隻貝類依附,亦會有魚蝦蟹在石頭之間棲息,砌石者把石頭搬離水面會導致依附石頭的生物難以繼續生存,尤其在夏天潮退時間處於日間且需暴曬於猛烈陽光下,而魚蝦蟹亦會失去棲息地,認為砌石行為屬破壞生態。
方先生續指,有人曾質疑關注組再搬石頭會為附近棲息或依附的生物帶來「二次傷害」,但他認為將石頭搬回至深水位置是唯一最好的辦法,「我唔係話冇二次傷害,但本身佢就係喺深水啲嘅地方,我哋擺返出啲會好過喺呢啲淺水地帶。」
方先生又指,數年前的石灘心形石大部分建於較出的位置,嚴重影響生態,不敢說是次心形石非常影響生態,但擔心未來心形石規模將會增大,或再有更多人模仿,導致重演數年前的情況,「我唔會話依家呢刻好嚴重,最擔心好似幾年前咁,由得第一個心,就有第二個心。」文先生同樣稱要及早阻止心形石規模增大,「未殺到埋嚟都要守護呢個地方,最擔心係又嚟多鑊。」
「拆心行動」完成後,方先生稱是次心形石堆砌而成的石頭估計有200塊,大約有三四成均有大量生物依附其上。
區議員:已就事件通知民政處
文先生表示,已就砌心石事件通知「馬鞍山守護線」成員、沙田區議員鐘禮謙跟進,指對方曾連續兩日到烏溪沙石灘視察心形石情況並嘗試找砌心者勸喻,但未有發現砌心者。方先生表示,希望可以嘗試以勸喻方式令砌石者停止再堆砌心石,「有啲人誤會咗我哋係想鬥氣或者搞對抗,唔係咁樣,我哋唔係想同佢哋嗌交,如果可以勸到嘅話都會先試下勸。」
《獨媒》向鍾禮謙查詢,他指稍後會在沙田區議會會上提出提問,希望釐清部門權責,並已就事件通知民政處,暫時未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