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演員林嘉欣在疫情期間,開始學習陶藝,也和兩名女兒一起落田半年種米,周六(3月11日)在上環見山書店與農夫周思中,一同分享連結泥土的心路歷程。林嘉欣提到在餐桌上看到的米飯及陶碗,背後都花了很多看不到的時間,自己喜歡這一種緩慢、看不見的時間。雖然疫後工作重啟,她要暫時放下農務計劃,但會繼續訂購本地菜,「食香港菜係大家都做到嘅」。

親子齊種米半年 女兒學懂珍惜食物

演員林嘉欣今日起一連兩日將在上環見山書店售賣本地米及陶碗禮盒。書店今午舉行分享會,邀來林嘉欣及「生活Kids Club」農夫周思中交流,吸引近50人出席。

DSC_5588

疫情期間,嘉欣說自己疲於出席各種網上會議,「侷住喺屋企裡邊,想轉一轉風景」,故在兩年前的春天和兩名女兒參加了親子種米工作坊,每周日花數小時到八鄉種米,為期半年。她提到女兒喜歡赤腳時踏上泥土的「涼浸浸」感覺,也曾發現穀種浸在水中冒泡,說了一句「穀種喺度呼吸」後,令她恍然察覺萬物的生命力。林嘉欣說自從女兒有了落田經驗,也明白食物難得,現時吃飯不再浪費。

靠練習陶藝重整身心

除了落田,林嘉欣連結泥土的方式還有陶藝。她指自己拉坯時想的並非要駕馭泥土,而是要和泥土連結。她指練習陶藝亦是練習將心、腦和手重新配合,對演戲也有幫助。拉坯時要找到泥的中心,而演戲則要找到自己的中心。

她說,在餐桌上看到的米飯、陶碗,背後其實都是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時間,自己喜歡這一種緩慢、看不到的時間形態。

DSC_5562

去年出版《夕陽的光:誰說香港沒有菜園》,本身亦為農夫的周思中,認同米飯背後有很多「看不到的時間」。他指生活館在2012年開始種米,而一年只可種兩造,所以至今種了10年也只是種過20造米,「要熟練一樣嘢,你話20次多唔多呢?20次只能夠累積失敗經驗,幾乎唔保證你可以做到好。」

周思中讚嘉欣說做就做:錫身程度最低

主持Jenny提到,林嘉欣那一班的收成其實被野豬吃了大半,最終只有5斤,但她仍十分高興。周思中則讚對方是一眾家長之中「錫身程度最低」,與小朋友一起說做就做。

林嘉欣又提到「田又好、做陶瓷又好,我學咗一個課題,就係樂於失敗」。她憶述三年前的自己比較「驚青」、怕失敗,但現時心中多了幾分包容與淡定。她又形容耕種是一件「hopeful」的事,冬去就有春來,耕田會失敗但不會令人絕望。周思中隨即自嘲,稱農夫有「盲目嘅希望」,「一春天就好開心,又嚟啦,快啲做嘢啦!」

DSC_5630
周思中、林嘉欣、Jenny

愛買本地菜:蕃茄好有蕃茄味

本身是素食者的林嘉欣在落田之餘也常在本地農場買菜,那為何喜歡本地菜?她笑著說,真的感受到farm to table的「土味」,「蕃茄好有蕃茄味、椰菜好有椰菜味」。她指現時在網上訂購本地菜很方便,「食香港菜係大家都做到嘅」。

林嘉欣其後向《獨媒》表示,不少演藝工作在疫情後重啟,未來要暫時放下陶藝及農務計劃,但就提到自己每周仍會經「土丘」訂購本地菜,以及在自己家中的露台種菜。

林嘉欣手中的陶碗由她親手製作
林嘉欣手中的陶碗由她親手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