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明日風再起時》以登山談業報:風永遠都在,最重要好好等待
【獨媒報導】「影話戲」出品的舞台劇《待明日風再起時》原定去年初上演,不料第五波疫情煞停一切,導演羅靜雯有如劇中的五名登山者一般,被困在山洞內,洞外風雪交加。在等待的這一年間,她眼見世界一團糟,「好人要受苦,壞人又可以䟴䟴腳」。深信業報的她開始改寫劇本,將故事摻入多生多世的愛欲情仇。
置身無常的亂世中,羅靜雯既不樂觀也不悲觀,但她看得很遠、很遠,遠得超脫一生的時間,「可能今世報唔到,但係佢會存在,你做過嘅嘢一定pay off,唔好諗住橫行無忌一定得」。正因為她知道宇宙存有因果報應,自然界亦有其定律,所以她說,最重要還是好好等待,「山永遠喺度,風永遠喺度,唔會死、唔會走」。
大山只是背景 焦點落在人性
《待明日風再起時》由「影話戲」出品,是編劇兼導演羅靜雯(Carmen)人民生活系列「衣食住行」四部曲的最終章,當初圍繞著「行」構思題材,Carmen便想到自己一向熱衷的行山。
雖然寫了一份登山的劇本,也考過山藝證書,但Carmen連番強調自己不是專業登山者,也無意去挑戰外國名峰。在她眼中,登山不重高度,而在乎登山者的心態,「人加山係『仙』,人加谷就係『俗』,低位就係俗世,高山對我嚟講係一種境界。」
為了撰寫劇本,Carmen讀過不少登山歷史,發現在20世紀的登山黃金年代,登山者都背負著國族榮耀的重擔,搶先在一座座未被踏足的山巔插旗。如今,每個山頂都插滿旗幟,登山的意義也由國族轉向個人。
劇中五名登山者正正各有不同的上山原因,卻遇上大風雪,五人被困山洞,然後大山褪成背景,焦點落在人性。Carmen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譬如對劇中的年輕女生來說,山是與情人共攀的愛情,對劇中的陳婆婆來說,山是懷緬老伴的回憶。說到底,登山只是隱喻,喻作一種追求,「追求緊理想、追求緊想做嘅嘢,同時又有唔少危險。」
角色橫跨百年 交疊多生多世
這齣舞台劇原定去年2月上演,本來一切就緒,不料第五波疫情肆虐,一等便是一年。疫情期間,香港人正如被困在山洞裡,洞外風雪交加,但Carmen在洞裡心無罣礙,「等下囉,個劇本喺我度,今年出唔到咪下一年,下年出唔到就10年之後出」。趁著空檔,她更讀完一個遙距的戲劇文學碩士課程。
同時,她眼見社會飽受疫情所困,國際間又因俄烏戰爭蒙上陰霾,「當你見到呢個世界,好人要受苦,壞人又可以䟴䟴腳嘅時候,你就好嬲」。在大學讀過宗教哲學的她深信,世上存有業報,「可能今世報唔到,但係佢會存在,你做過嘅嘢一定pay off,唔好諗住橫行無忌一定得」。於是,Carmen開始改寫劇本。
在原先版本,五名登山者都是當代人,但在新版本,五人卻來自不同年代,有人穿著19世紀西方登山家的禮服,有人穿著開埠初期的農民裝,有人穿著連鎖店的尼龍快乾衫。Carmen刻意安排橫跨二百年的人同時在爬一座山,呈現一段多生多世的故事,「所有嘢都有一個串連,每個角色做過嘅嘢都會有一個後果。」
看似簡單的因果關係,在五人之間纏繞出一團難解的愛欲情仇,有無明、有仇恨、有貪嗔痴,那到底可以如何斬斷惡緣?Carmen坦言《待》並無答案,亦強調從不喜歡用作品說教,「我覺得要有個想像空間喺度,觀眾亦會知道要揾返自己答案」。
不樂觀亦不悲觀 但看得很遠很遠
一部登山史中,半部都是山難史,若遇到風雨,在知難而退與頂硬上之間,Carmen又會怎樣選擇?她說,自己不會鼓吹一昧上山,而是著眼中途的等待,「我會慢慢等,等到有機會嗰一日,落山亦唔等於放棄,落山之後可以plan下次。」
曾在1920年代屢次挑戰珠穆朗瑪峰的英國登山家George Mallory,被問到為何非攀不可時,留下一句經典——「Because it's there」,印證了人類血液裡的征服慾。不過,Carmen不喜歡「征服」這個字,筆下角色也沒有征服慾。她讀著那些登山史,看到有人急著攻頂而拋棄隊友,便確定比起贏取虛榮,登山者更需叩問初心,「問返自己為咩上山,如果清晰嘅話,你永遠都有機會行返呢個位,但如果只係為咗威,畀你上到山咁又點。」
Carmen提起,年輕時曾有機會攀上澳洲的Uluru大紅石,但因穿錯鞋而放棄。她在2016年再去,卻因當日時間有限,一時猶豫不爬,後來澳洲政府因尊重原住民文化,永久封山。回望縱有惋惜,但她既不樂觀也不悲觀,只是看得很遠、很遠,「係咪永遠都無得彌補呢?我覺得唔係,人生有啲嘢真係要等,天曉得某日⋯⋯可能我已經死咗,紅石突然間開返,you will never know,或者唔係呢一世」。
置身無常的五濁惡世,「加油、堅持」有時只是乏力的口號,Carmen也不希望《待》是一段高唱「永不放棄」的典型勵志故事,但她相信自然界仍有亙古定律,一切只需好好等待,「山永遠喺度,風永遠喺度,唔會死、唔會走」。
演出:《待明日風再起時》
時間:3月24日至26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記者:劉裕城
攝影:馮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