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说到,信念是构建世界观的公理支柱,那么不同的世界观是由不同的核心信念支撑的。对基督徒而言,可以用使徒信经概括我们的信念框架。

使徒信经是分圣父、圣子、圣灵三个角度来阐释我们的信仰框架,我们这次先围绕第一部分,“我信上帝”。

关于圣父的信念,其实也是三部分中最短的,“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

这是三部分中最简短的阐述,却又同时是最基础的部分,尽管只有三部分,却在这里对圣父有三个称谓:1、上帝;2、父;3、主

当然其实每个称谓都有对应的修饰词:

(独一的)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

一、我信独一的上帝

上帝,这是中文的翻译,在希伯来语中是Elohim,是只有对以色列的独一神是这么称呼的。中文翻译为上帝,很贴切,因为在我们的语境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说“我信上帝”的时候,就是在宣告,这世界是有神,并且是独一的神。

我说过,信念是我们世界观的公理体系,是先验性的。无神论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有任何超自然的存在,他们认为这世界是在自然规律支配下运作的;泛神论会认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神灵的存在,他们各有所统辖的领域,彼此之间也会相互竞争和协作,这世界是在这些看不见的灵界的力量支配下运行。

无神论的世界观,既然这世界有规律可循,人可以逐渐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就可以改造和支配世界,他们推导出的是人定胜天,会强调人的主观意愿和意志的作用,把人自己放在支配主导性的位置,换句话说,在无神论的世界观中,如果有神的话,就是人自己。在二十一世纪,科技和资讯迅速发展的世界中,我们正体验着这种人的狂妄和傲慢,谁曾想,一个小小的病毒,把全世界搞得天翻地覆,无论我们宣称人有多大的能耐,我们构筑的社会制度多么优越,我们投入的精力多大,在病毒面前,清零政策还是照样打脸,这是我们高举科技也好,人也罢,却落得自取其辱的结果。

在泛神论世界观中,人们认识的世界是捉摸不定的,凡事都需要祈求背后的神灵的保护和帮助,人在命运面前没有改变的能力,只能是对超自然的力量表现出虔诚膜拜,希望得到庇护。既然世界是不同超自然神力的角逐,那么找个能力最厉害的神傍着就对了。所以我们的传统经验中,对于所拜的灵不灵很看重,因为谁拜的灵,就说明谁更厉害,自然要拜。等到下次遇到更厉害的,就转而拜新的神了,包括基督教的耶稣。

但我们宣告说,“我信上帝”,这是在宣告,这个世界,只有独一的上帝在掌管,一切是在他的权能之下的,这是独一神论持有的观点。

在诸多不同的宗教中,持有独一神论的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他们都源自亚伯拉罕对独一上帝的信仰。这个认识源自上帝的主动启示和宣告: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 神是独一的主。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申命记6:4

“我是耶和华你的 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2-3

尽管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相信这世界有唯一的上帝,但基督教宣认的上帝,不只是透过旧约圣经(犹太教的经典)启示他自己,更重要的是透过耶稣启示他自己。

所以,我们所宣信的上帝,并非我们头脑里想象出来的,在整个信经框架下,我们这里所宣信的是一位自我启示的“上帝”,是藉圣经和耶稣启示自己的“独一上帝”。

在上帝面前,我们理当保持谦卑,因为我们并不能凭有限的认知认识无限的上帝,我们只有谦卑在上帝的启示之下,竭力寻求认识他。

使徒信经接下来的每一句都是对这位上帝究竟是谁的呈现。他是全能的,他是创造天地的,他是耶稣基督的父,他差遣耶稣基督所做的,他透过圣灵所做的。这些都是籍着圣经让我们越来越清晰上帝是怎样的一位。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他们说相信上帝,也向上帝祷告,但是提到圣经,却很陌生,圣经都记载了什么上帝的作为,上帝在历史中都做了什么事情,却很陌生。

想象一下,你说你喜欢某个女生,在想方设法的追求她,突然有一天你有机会可以看到她的博客,记录了很多年她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如果你真的喜欢她,追求她,一个最正常的反应是什么,一定会认真的读她的博客,以至于你透过她所记录的更多认识她对吗?

同样,如果我们说,我信上帝,却对记录上帝作为的圣经不感兴趣,都没怎么读过,我要说,你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映你内心深处的真实的信念,你所信的并不是圣经中的这位上帝,而可能是你自己模塑的偶像,就像当初以色列人出埃及,他们造了一个金牛犊,宣称这是带领他们出埃及的上帝。我们很多人宣称相信上帝,但我们所信的上帝究竟是你主观想象出来的,还是我们谦卑在他的启示下所认识的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二、我信上帝的全能

使徒信经第二句是“全能的父”,“全能”是表明上帝的能力和权柄,我们在主祷文最后的时候都会宣告说: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

我们在主祷文会祈求很多事情,但唯独最后一句不是祈求,而是宣告,是我们祈求的基础,是宣告上帝的“全能”,怎样是“全能的”呢?就是“因为国度、权柄、荣耀”都是父的。

对于上帝是否全能,我们有时候会被非基督徒刁难,可能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上帝能否造一个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其实这个问题,内在是存在逻辑不自洽的问题,就好像你要问:“上帝能否造一个圆形的三角形?”圆形和三角形本身就是不同的几何图形,如何能够既是三角形又是圆形呢?这个跟上帝有没有能力无关,这是逻辑上自相矛盾的伪问题,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

我们常常想到上帝的全能就是无所不能,但实际这里强调是上帝的权能、权柄,而非任意的可能性,正如奥古斯丁说的,因为上帝是全能的,所以他不能做一些事情。因为上帝是全能的,所以他不能死亡,他不能说谎,他不能犯罪……上帝的能力是被他的慈爱限定的。

上帝的能力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身份,上帝的能力是为着更重要的目的而被相信。

三、我信全能的父

与“全能”相联系的是我们对神的称呼在这里是“父”,这表明我们与他的关系是父亲与子女的关系。

想象一下,一个有能力的存在对你而言是可怕而是安全感的保障?这最终取决于我们跟他的关系。

在这里,“父”把我们跟神的关系表明出来,我们不单相信这位独一的上帝,他是有能力,有权柄的,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的父,是“生”了我们,自然他是爱我们,保护我们的,他的能力是我们安全感的保障。

认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我经常看到非基督徒会评价他跟基督徒接触之中,他常常感到基督徒有一种内在的平安,或者叫淡定,是一种遇到危机或困难时,超越常人的一种把握。

我说,这是我们基督徒因为对上帝的信赖而有的一种“安全感”的表现。我们可以拿原生家庭的例子做类比,对于一个比较健康的家庭,父母恩爱也对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这个孩子在自我认知方面是比较健康的,他出去与其他建立关系时,就比较从容,即使遇到冲突和分歧,也比较能够冷静的分析问题,解决之。而如果是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有家暴或经常争吵的家庭中长大,他就对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一出现问题,首先会觉得是对自己的贬低或攻击,往往人际关系容易爆发冲突,解决问题时也很难平心气和的去面对解决。这两种都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家庭给其内心世界留下的影响。

但是全能的上帝在掌管一切,或者说凡事都有他罩着呢,就是我们在这里宣告的信念:我信上帝,全能的父。他给我们一种内在深处的平安和确信,就是,尽管我们会遭遇不顺和困难,但上帝掌管这一切,我不用害怕和担心。

有一首儿童主日学就经常唱的诗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唱,其实我们在唱的同时,也在我们心里埋下了这个信念的种子,《这是天父世界》:

1、这是天父世界,孩童侧耳要听,宇宙歌唱四围响应,星辰作乐同声。

这是天父世界,我心满有安宁,树木花草,苍天碧海,述说天父全能。

2、这是天父世界 ,小鸟展翅飞鸣,清晨明亮,好花美丽,证明天理精深。

这是天父世界,他爱普及万千,风吹之草将他表现,天父充满世间。

3、这是天父世界,求主叫我不忘:罪恶虽然好像得胜,天父却仍掌管。

这是天父世界,我心不必忧伤,我主作王,天地同唱,歌声充满万方 

我们这种内在的安全感在我们信主时间积累之后,越来越深与信念相关联。我们的信念建立是一个过程,特别是我们刚开始经历的时候,碰到困难还是会慌。比如我们遇到考试,之前没有好好预备,还是会担心考不好挂科,然后要切切的祷告;也有我们生病软弱的时候,我们会想方设法求医问药,但直到我们学会向上帝祷告寻求他的医治,才逐渐让我们内心的信念变得坚定。

上帝好像知道我们的小信,特别会顾念刚信的人。很多人在刚信主的时候,特别经历到神的能力,好像一祷告,甚至还没有祷告,上帝就成就了。但随着我们信主时间增长,似乎我们的祷告不那么灵了,上帝似乎不怎么听我们祷告了。我们就开始琢磨是不是神不爱我了,或者他能力不够?我们就开始经历信仰的危机,是关于我们对上帝信任产生的安全感危机。

就像我们更多人经历到的,上帝也有不垂听祷告的时候,甚至有的人因为他为一个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情跟神祷告后,没有应允,就放弃信仰了。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为病人祷告,最后病人没有好,甚至离去的。最近很多肢体的家人罹患新冠,甚至有离开的,我想我们也会有这种困惑,为什么我们切切的祷告,上帝不能出手帮助呢?为什么他好像置之不理呢?

上帝当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为了我们的成长限制了他的能力。一个刚出生的婴孩,他的需求就是吃奶睡觉,他的父亲会尽量满足他的需求,随着他的成长,他的需求越来越多,有些对他而言不是健康成长的必须,作为爱他的父亲就会暂时约束自己的能力,不是对他的要求百依百顺,而是为着他健康成长的目的决定是否回应。

上帝也是如此,他愿意我们的生命经历成长,所以他不是凡事都答应我们的祈愿。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痛苦,失望,挣扎,软弱,但是在我们经历之后,我们诚然会成长,我们分享了一些上帝的能力。

“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哥林多后书1:4

所以,我们是在痛苦的经历后,越发坚定我们的信念:“罪恶虽然好像得胜,天父却仍掌管”。所以,我们说“我信上帝,全能到父”,比相信上帝是有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信他是爱我们的父亲。父亲因为爱孩子的缘故,并不会满足他提出的所有的需求,对父亲来说,孩子更重要的是健康的成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痛苦是必须面对的。但如果我们有这个信念,我们就有勇气面对遇到的困难。

下一节,我们会专注于“上帝作为创造主”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