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荷戰役400年(下):對同一件歷史事件的「各自表述」|投稿#15-2
作者:Caspar
上回講到,荷蘭人為了搶佔葡人在澳門以至東亞商貿的地位,於四百年前的1622年6月24日攻打澳門。通過三份不同的歷史文獻,我們窺探到荷蘭人如何成功搶灘、葡人如何退守澳門城中、以及「荷蘭軍隊的火藥桶被從大炮台的砲彈擊中」這個都市傳說如何被一位瑞士傭兵利邦(Elie Ripon)的日誌破解。
究竟荷蘭士兵的結局會是如何呢?葡萄牙人又如何結束這場戰役呢?
在葡萄牙人的反擊中,羅薩里奧描寫到:
「勇敢的葡萄牙人士氣高漲喊聲震天,敵人八百火槍手也不能抵擋住他們。敵人看到葡萄牙人的決心、勇敢和士氣,便放棄了懸崖,撤退到第二座山。但是,當他們看到葡萄牙人像發怒的獅子一樣追擊他們的時候, 便仍掉了武器拚命逃跑了。」
而駱日祿則寫到:
「葡萄牙人在一些教士特別是耶穌會神甫們的鼓勵下逐漸靠近了敵人,高喊着聖地牙哥的名字衝向敵人。許多人扔掉火槍,從四面八方展開英勇的進攻,用劍與敵人作戰,從氣勢上壓倒了荷蘭人。」
但對於利邦來說,葡萄牙人一直都佔不到上風。戰鬥了三四個小時後,葡人突然放出兩三百個奴隸,他們顯然被灌醉了,手拿各種奇形怪狀的武器撲向被如此場面震驚的荷蘭軍隊。「他們如此憤怒又毫無秩序的攻擊震撼着地面。他們向我們拼命舞動著身軀,就如猛獸一般。」最後,魯芬在這場混戰中喪命,而利邦則成功逃回他登陸的地點。
登陸數小時後:荷蘭人戰敗逃亡
關於荷蘭人從劏狗環逃往海上的景況,駱日祿寫道:
「荷蘭人無法頂住葡萄牙人的衝鋒,更不能控制住自己的隊伍,全都向海裡退去,許多人游回到了他們的船上。他們亂作一團,加上害怕我們的火槍隊,以至於許多人的武器掉落到水裡,慌亂和疲憊使得九十多人溺水而死,還有一些人死於戰 場上。」
羅薩里奧則有以下描述:
「我們的人,勝利者們,一直前進到海灘,祇有少數敵人游泳得以逃脫,帶血的海水與其說是清水,倒不如說更像是紅酒。」
利邦則形容他們的士兵「像殺雞般被屠殺」,而在船上守候的荷蘭士兵未有等到同袍上船就放棄他們,駛回主艦。當利邦游到他的船隊附近並被人救上甲板後,橫視四周,只見士兵寥寥可數。
利邦記載到,只有250名士兵,加上若干名隊長、中尉等軍官生還;駱日祿則說葡人消滅了近300名入侵者,當中還包括十數名協助荷方的日本人,而海上更不斷有浮屍飄回灘上。
此外,駱日祿把當天的勝利歸功於天主和聖若翰施洗者:
如果不是卡菲爾人和打零工的人為了祭奠聖約翰而忙着將死者剝衣砍頭,死者的人數還會大大增加。在聖約翰日,這些異教徒曾經企圖褻瀆這座城市擁有的許多寺廟和祭壇 [...] 仔細考慮了整個戰鬥的情況,人們都虔誠地認為是上帝讓其獲得了勝利 [...]
同樣地,羅薩里奧亦在報告的末段感謝上天的幫助:
我主上帝要表明的是,當我們的人希望不大信心不足的時候,祂用祂的大慈大悲幫助我們。有了上帝,就能以一當十,沒有上帝,多亦無助。
利邦則表明攻打澳門的失敗乃荷蘭人咎由自取。由於指揮人員的過度自信、船長戰鬥經驗的匱乏、後勤和補給的滯後、攻打方針的不嚴謹與士兵自身的大意,導致荷蘭人輸掉了這場本來是以多戰少的戰役。利邦還記載到:
我曾告訴他(魯芬)要向上帝祈禱,他則回答說:「不必了,因為我們將要發大財!」我則笑著說:「別總是想發財,我們都應盡責任!」如今他的發財夢被他身上的十二處刀傷劃破了。
當荷蘭人在澳門戰敗的消息傳回巴達維亞總督庫恩的耳邊時,他失落地感歎道:他們最好的士兵和大部分的武器就在這場戰役中被毀滅了。此後,荷蘭人離開澳門海域,往北行駛,來到「福爾摩沙」,並在島上建立起據點。數十年後,又被鄭成功趕走。從此,荷蘭人再未有打算在中國沿岸建立基地。
後記
本文籍著這場戰役的四百週年來回顧這件發生在澳門土地上的重大事件,不僅希望激發諸位看官對澳門這小城歷史的興趣,發現這片土地幾百年前在世界上的耀眼地位,更希望表達,我們讀到的「歷史」,終究是人所寫的。
「歷史事件本身是甚麼?」與「歷史是如何被訴說?」之間就有了分別,而這也是「歷史」(history)與「史學」(historiography)的分別。我們可以看到:駱日祿可以因為他信奉天主教而貶低「異教徒」荷蘭人的行徑;羅薩里奧可以因為他是葡萄牙人而高呼勝利是當然的;而利邦也可以因為自身的經驗來批判荷蘭人的落敗。
因此,歷史的編寫離不開「敘述」(narrative)的運用:就如寫故事一樣,作者會選擇和著墨事件裏不同的元素、把他們編排成一個既合乎作者理念與時空背景,又能被預期受眾理解的敘述。
而我們閱讀歷史,不僅要聆聽同一件事件中不同持份者的聲音,更要思考:究竟為什麼我們讀到的歷史會這樣寫呢?它選擇了甚麼、忽略了甚麼呢?這樣的敘述孰真孰假?
最後的最後,你可能會問,這麼重大的一件事發生在澳門,明朝的官員和人民到底在哪裡呢?答案就是:他們在知道兩邦外國人將要開打時就速速退到內陸了,以致澳門城內甚至城外的村莊都沒有明朝人。
而葡荷戰役結束後,由明朝人方孔炤編寫的《全邊略記》則有關於這場戰役的敘述:「(天啓二年)今夏,紅毛番(即荷蘭人)仇殺澳夷,澳夷呼叫甚急,助而酒米,張設軍容,紅番始遁。」
簡單來說,要攻打澳門的荷蘭人被明朝的軍隊嚇走了。
* 此文部分內容擷取自本文作者另刊登於萊頓國際亞洲研究所第93期的通信期刊內、名為《Revisiting the Battle of Macau in 1622: A Polyphonic Narrative》的文章。
參考書目:
- 駱日祿(S.J. Jerónimo Rodrigues),蔚玲譯,〈1622年荷蘭人襲擊澳門〉,載於《文化雜誌》中文版第75期(2010年夏季刊),第55至58頁。
- 羅薩里奧(António do Rosário),蔚玲譯,〈1622年荷蘭人襲擊澳門〉,載於《文化雜誌》中文版第75期(2010年夏季刊),第59至62頁。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第五部分 荷蘭爭奪澳門(1600 - 1622)〉,《澳門編年史(第一卷 明中後期)》,第371至373頁。
- (明)方孔炤,〈卷八 · 兩廣略〉,《全邊略記》。
- Anders Ljungstedt, 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s in China. Boston: James Munroe and Co., 1836.
- Charles R. Boxer, Fidalgos in the Far East, 1550-1770: Fact and Fancy in the History of Macao, The Hague: Nijhoff, 1948.
- Leonard Blussé and Jaap de Moor, Een Zwitsers Leven in de Tropen: De Lotgevallen van Kapitein Elie Ripon in Dienst van de VOC (1618-1626) [A Swiss’s Life in the Tropics: The Fate of Captain Elie Ripon in Service for the VOC (1618-1626)], (Amsterdam: Prometheus, 2016), 106, 109, 114-115.
#文章篇數:1️⃣5️⃣2️⃣
👉二月講座:秦漢時代社會底層的日常故事 (馬增榮 澳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三月講座:現代日本的歷史起源—以戰國時代和江戶時代為中心(尹偉文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