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4 年時任特首梁振英出「東大嶼都會」的概念,在香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作大規模填海興建人工島,到 2018 年林鄭月娥以「明日大嶼」概念包裝項目,這個面積達(最少)一千公頃的大型填海工程,在多個層面上,如工程成本和財務安排、需要性、對周遭環境的影響、抗禦能力等,持續引來社會不少爭議。儘管如此,有關人工島的前期工程研究、環境評估、交通基建配套等,過去數年一直在推進著。

來到 2022 年尾,立法會已經被「完善」,社會事務的關注程度和討論氣氛亦大為冷卻,現時被政府稱為「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工程,已有了初步的發展方案,主要的「亮點」是會分為三個島嶼建設。初步的發展方案已先後呈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及城市規劃委員會作討論,有關的討論文件亦釋出了發展的預想圖,及(嚴重被低估的)五千八百億預計工程開支。

在政府呈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的討論文件中,有一句表示:

「我們在聽取委員的意見後,會進一步深化有關的初步建議,並稍後開展公眾參與活動收集市民的意見」

政府過去多年曾多番強調將針對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工程作(廣泛的)公眾參與活動,而按照上述取自討論文件的有關描述,一個正常的人,該會理解為公眾參與活動在討論文件發佈之時尚未展開。

不過,昔日的大型發展計劃,乃是在公眾參與活動正式開展和發佈之後,才會呈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作討論,議員的討論和意見,跟一般市民及其他利益持份者,是處於同一條起跑線上。如立法會議員可以比一般市民早一步就發展方案提出意見,並可以左右日後的諮詢內容和方向,實有偷步之嫌,亦反映了議員所擁有的特權。

圖:綠色和平

可是在臨近歲晚的年廿九,《明報》的李先知專欄,才踢爆原來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公眾參與活動早已正式展開,諮詢期至本年的三月三十一日。而在同一天,發展局的網站亦離奇出現一條「交椅洲人工島」的最新消息,連結至「公眾參與」網站,惟未有正式的新聞公報宣佈公眾參與活動已經開展。

而這個「公眾參與」網站的設計亦充滿缺陷。這兩天自己在 Google 輸入「交椅洲人工島」作搜尋,看了頭數頁的結果,也無法搜尋到這個網站,某程度上反映這個網站的 SEO 設定極其差劣。當一場如斯重要的公眾參與活動正在進行,但市民並無法快速地在 Google 搜尋到相關的諮詢網站(更遑論是否得悉到諮詢正在進行),或就算有意發表意見卻找不到呈交意見的網站,這些設定已經相當阻礙市民參與的權利。

此外,諮詢網站亦不如以往新界東北、洪水橋、元朗南等發展計劃,把詳細的諮詢文件小冊子以 pdf 形式上載至網站,網站裡的「公眾參與意見表格」亦沒直接顯示電話、電郵、傳真或郵寄等其他意見遞交方式,需另行轉至「聯絡我們」的頁面才能查找得到。網站亦沒有表示在諮詢期內,會否舉行公眾參與論壇,及會否在及後發佈相關之詳情。

簡而言之,這個「公眾參與」著實做得相當鬼祟、低調,沒有意圖讓市民知道及鼓勵積極發表意見。

自願景和規模更為龐大的「北部都會區」於 2021 年發佈後,一直有說法指政府內部對「明日大嶼」打定了輸數。雖然政府對外仍然宣稱「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是缺一不可,但政府文宣往後提及「北部都會區」的次數,始終遠高於「明日大嶼」,而這次人工島鬼祟、馬虎的「公眾參與」,亦有可能是不想做下去的一種表現,和鋪排好一個下台階。

可是,如果政府想真正推展的政策、項目,也是用上同樣的手段去作出「諮詢」,將會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當一些仍然有心力「好管閒事」的人,也不知道原來諮詢早已開始,錯過了把事情煲大,喚起公眾關注議題和發表意見的時機,而政府「快刀斬亂麻」地跟利益團體暗渡陳倉,掃除一切阻礙政策、項目推展的障礙,這種比昔日更「高層次」的假諮詢,勢必更為剝奪市民對社會事務的知情權和公民參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