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洛尼亚看到当地最流行的一家餐厅广告里引用了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一句话,才意识到这里应该和这位导演有关,于是查了一下,果然他是附近小城Rimini人,说是小城,在意大利北区却很重要,不是因为出了知名大导演,而是它的历史。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个只看了三部半费里尼作品的人还是应该趁此探访一番。

博洛尼亚火车站站台

虽然把某种语言定义为优雅或动听都有太多的叙事和情感夹杂其中,不过从语音角度来说,辅音与元音的平均配置和间隔的确更好听,而Rimini就正好符合这个规律,即使不会意大利语,也很容易把这个词念得有节律,所以我坚持不想用它的中文音译。从博洛尼亚上车时,窗外雨雪交加,不知为何这让人生出些个朝圣感。为了更多了解一些费里尼,打开了电影播客《散场通道》讲述费里尼的两期节目: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2udnjXezFd3meUhnqxfKrI?si=cdcc05aefb5747e3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zVHy2ZK35cYubQNtb6ewZ?si=365ed19d30004f74

路边略过是冬日里大片只剩主茎的葡萄和农田,间错一些破落、衰败相的工业品堆放地,有水管、有井盖以及一些我一下辨不出用途的东西,而农业和工业也正是Rimini所处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经济支柱。这一片地区早期曾是伊特鲁里亚人到来后逐步发展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城镇,后来哥特人和罗马人相继占领了这里,罗马人修建了两条主干道Via Flaminia和Via Emilia,它们的终点/起点都在Rimini,因为这里是个港口,直通亚德里亚海。当年的费里尼是否以某种方式走过两条路不得而知,但他一定见过这种葡萄田与小厂房结合的路边风景。

Ariminum便是今天的Rimini

费里尼的父母是典型的乡下进城学徒爱上中产阶级小姐的结合,他们的婚姻自然是不能被女方家认可的,好在他们可以选择逃离,在男方老家Gambettola——一个离博洛尼亚不远的小镇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这对恋人在罗马结婚,并迁居到Rimini,第二年长子费里尼出生。费里尼的父亲利用Rimini的地理条件做起了旅游和商品批发生意。此时那条一眼望不到尽头海岸在夏天吸引着无数游人,想来当年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意大利王国多少也会有为番景象。我站在海岸边想,少年费尼里在暑假时不知是否会帮父亲打理生意,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

砖墙是这个城市的特色

到达时天气放晴,阳光照在斑驳的棕红色砖墙上,让冬季的小城在宁静中有了些活力。如果寻着费里尼的成长足迹或是电影《阿玛柯德》的场景来浏览这座城市似乎太有意为之,我对费里尼知之不多,但总觉得他本人就是一个不想被轻易定义的人,比如他不承认自己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尽管他的母亲出身极其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家庭),也完全不认同共产主义者(尽管他年轻时意大利北部正是意共大本营)等等,正是有这种不想被限制和框定的性情才有了更为宽广的视角,所以在导演的故乡我也不想按图索骥,随意走走可能更接近费里尼也未可知。

走了一段我越发认定了这一想法,因为Rimini的费里尼元素实在太多,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机场、公园,还有专门的博物馆以及当地艺术家们以费里尼电影为蓝本创作的大型墙面画。在当地旅游服务中心,可以找到各种与费里尼有关的线路和指南,颇有些过犹不及之感。

露天喝啤酒的小台子

城里的小巷很有些寂寥,应该是所有旅游城镇的共同点,淡季清冷、旺季火热,我走过的这些地方想来费里尼小时候走过无数遍,但他一个本地小孩的体会肯定与我这个临时起意到访的外来人截然不同,但不知为何,总有种与他擦肩而过的感觉。街角遇到一个小朋友在和妈妈抱怨着什么,抑扬顿挫的意大利童音真的和《天堂电影院》里托托一样,尽管我知道西西里方言和北部方言差别不小,但语调确实很像,我停下脚步看着那对母子边说边远去的身影,一时间脑海中浮现出一些《阿玛柯德》的零星场景,但又似乎不是,虽然那影片的开头也是在冬季。

费里尼也是个好漫画家(图片来自网络)

费里尼博物馆是不能不去的,这座博物馆体量实在过于庞大,而且它的设计就是希望能给观众和影迷一种沉浸式体验,如果是费里尼的半个影迷,或是希望用较短的时间来了解这位导演,这座博物馆是个好去处,因为这里几乎应有尽有,不仅可以了解费里尼的经历和生活,而且也能体验一下他的想象力和梦境,但前提是你希望通过别人来了解费里尼。对于我来说最有趣的一点是,刚听了主播麦高芬说费里尼在罗马摄影棚搭了大海的场景,就在这里看到了用绸布重塑的"大海",空气作用下,“波浪”温柔起伏,我会心一笑。

这里的各式电影海报和费里尼画的各种插画、漫画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这些丰乳肥臀的女性形象据说灵感来自罗马涅地区的面包师。事实是否如此已无从考证,不过有这样一种想象也是好的,做面包的女人有种温暖且安全的气息。

广场上那个《船续前行》里的犀牛十分引人注目,我觉得刻意有余,诚意不足,甚至连拍照的念头都没有,想必在旺季时这是个非常拥挤的留影地,因为犀牛周围有护栏,这场景未免有些滑稽,不知费里尼会做何感想,但无论怎么想都由不得他了,正如他一部部的作品一样,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解读,会找到不同的悲喜。

欢乐的小城青年

离开时看到几个年轻人在为一个姑娘庆祝毕业或是其他什么,这种欢笑的场景在阳光里会生出格外的愉悦,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能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快乐,不是梦。

费里尼也是在他们这么大的时候离开了Rimini去往罗马——他父母离开的地方,追求他的梦,过他的现实。而我也要回去了,回到博洛尼亚,再回北欧,然后呢?有些不确切。确切的是我会再来一次,在一个不同的季节,在多看几部费里尼作品之后。因为想到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的一句话:“城市也认为自己是心思和机缘的造物,可是两者都支不起城墙。你喜欢一个城,不在于它有七种或七十种奇景,只在于它对你的问题所提示的答案。“我想此行似乎答案还不明显。

Arrivederci, Rimini e Fell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