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報告用甚麼做實例?」友人說道

「不如就用茶果嶺吧。他們要面臨遷拆,會是一個特別的題材。」我回應

作為一個社會學的學生,我選了有關一個有關社區工作的選修科。題目大概要我們用特定的理論去分柝一個群體或社區。友人和我是個對功課有要求的人,只為一個好的分數下畢業。盡管知道自己出到社會,也只會被定義為只會社會學,一事無成的晝蟲,但我倆都不甘於自我放縱中。這樣的我倆決定走進茶果嶺村,收集居民的意見。

茶果嶺村,不清楚的或許以為是一條風和日麗,十分浪漫的半山村屋。但是真正前往過的無不被那裏的環境所震撼。若我要形容,也許是另一種的九龍城寨(盡管我也沒親身見過)分不清是水渠或是道路的窄巷,充滿年代感的墻身,已生銹的鐵皮屋頂,傾斜五度的地板。這絕不是一個合適租住的地方。(當然有一些獨立屋/裝修良好一些的)

途人不少,但是普遍卻是不以為然的感覺。那天烈日當空,正午的大陽直射著我們。旁邊的士多老闆娘走了出來,說道「你們不熱嗎?要不要買兩枝凍茶?」我們二話不說地買了兩枝烏龍茶。和他閒聊間,他說道「遷拆不輪到我們說了算,我有這間士多,做得多少算多少。」在士多門口坐了一整天的伯伯,也放下報紙,回頭向我們說道:「對呀,其實大家都知塵埃落定了,大家的日子算一天作一天。是你們太有心了,竟然去了解我們的想法。不然我還以為這村落已無人問津。」我知道他在暗諷我們多管閒事,但卻也表現了他們弱勢,不被社會聽見的聲音。

看著途人越來越少,我們走了去榮華冰室。吃著他的馳名的西多士。這間冰室很有名,也有報導過。那名老闆自然也很好客,了解到我們的目的後,和我們說了很多。說著那名村長著緊著鄉公所日後重建的位置和居民的賠償,居民關注組希望可以合理安置。然後居民,也只能接受現實。他說道「其實住得久的大家也不捨得,只是大家也接受了。不知道那些新搬進來的怎樣想,至少我會在這裏到最後一刻。」

離去的道路上,我望著那日落沿著海面温暖大地。波光粼粼的映照著關注組的大字報,路過的野貓,回收廠中的工人。友人對我說道「看著這樣的景色,也不難想像他們不願走的想法。」「他們也只是想在回憶中活到最後一刻而已。」我回應道。

其實那西多士不合我的口味,這裏的環境也不是我喜歡的地方,但是這卻是那些人的回憶。他們不以為然,因為他們享受著自己為數不多的日常。我不禁為他們感到不捨。我將自己回憶中的家鄉寄情在這裏也說不定。時代的洪流已令我的家鄉面目全非。然後我看著這座歷史的遺物,將日落映入我的電話和回憶中。

「鄉愁的味道真苦澀呀。」

「對,那個很多煉奶的西多士也掩蓋不了的味道。」

「因為總有一天,會再也吃不到這西多士呀。」


#三分假、七分真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