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中這樣寫道:

「空悲切,沒理會,人生死是輪迴。」

鄧拓的《燕山夜話·古迹要鑒別》中也有:

「原來所謂『捨身』是佛教的用語,意思是捨出生命,避免輪迴的苦厄,祈求來生的幸福。」

這些作品中都提到了「輪迴」,那輪迴是怎麼回事呢?

佛教所說的輪迴,也就是「六道輪迴」

它原是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

後來釋迦牟尼將這一思想加以發展而形成佛教的輪迴思想

佛教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如果沒有修行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或者不往生到佛國凈土繼續修行

就會永遠在「六道」中生死相續,無休無止

佛陀在《圓覺經》中這樣解釋道: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佛家中有語,六道輪迴皆由「心念」而起,真有此事嗎?

既然佛說眾生皆輪迴於「六道」,那我們現在就說說這「六道」

"何為「六道」?"

佛教說眾生由於過去世(指現在世之前的各世)所造的

善業、惡業,產生六種不同的生命生存狀態

此業報受身有六個去處,故被稱為六道

分別為:天人、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稱為「六道」

此六者都是三界內眾生輪迴轉生的道途

佛家認為眾生未能修煉出三界,或生命未滅盡之前

始終在六道中輾轉生死,這就是「六道輪迴」之說

「六道」稱「六趣」(通「六趨」),都在三界之內

都是在情中往來之所,眾生各乘自己的因果業力而托生於不同道中

也就是說「六道」內眾生都泡在「情」中

思慮中牽動的利益得失、高名毀譽、喜樂悲苦,以及生老病死

都離不了情的牽掛

而這些情的牽掛、執念,讓人或行善或作惡

造下未來在六道中輪迴的因果

因為這些因果業力而決定這一生結束之後的趨向、去處

換句話說

人死後托生在「六道」的哪一道是由人自己的因果業力所決定的

更明白的說,不管是好是壞,都是自作自受

佛教對於世界的看法,除了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論述外

還可以概括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兩大類

所謂有情世間,指世間一切有情眾生

按佛教所說是由業力招感,五蘊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個體

佛教的有情眾生

除了我們人類之外,還包括畜生、餓鬼以及諸天界

所謂器世間,則指有情眾生賴以生存的客觀環境

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稼禾,國土宮室等

此外,佛教還將眾生世間的生滅流轉變化

按其慾念和色慾存在的程度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統稱為三界

界有軌持、差別之義,此三界為處於生死流轉中的有情眾生生存的場所

由於此三界都是沉溺於生死輪迴的迷妄眾生的生存處

故又稱為苦界,或苦海

欲界是指具有情慾、色慾、食慾、淫慾等

各種慾念強烈的有情眾生所生存棲居的地方

以其慾念強盛,故稱為欲界

居住在欲界的眾生,從下往上

又可分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六種,稱為「六道」

佛教將眾生分為十種,有四種眾生不必進入輪迴

即佛、菩薩、聲聞、緣覺

這些眾生通過修煉而達到了不死的涅槃境界

但剩下的六種眾生,還得在六道中繼續輪迴

"十等眾生"

佛教主張人的生命非常非斷

因為生命非常,所以任何人、任何生命都有生有死

因為人死非斷,所以人死並非一了百了,而是有一種新的生命斷起

六道輪迴就是這種理論的形象化

人和其他眾生總是無休止地在這六道中生死又死,死了又生

如果不修煉的話,就永遠無法擺脫這六道輪迴之苦

所謂的天道包括三界二十八天,即常說的神仙居住的地方

佛教認為,儘管天道眾生的壽命很長

但還是有生有死,無法擺脫輪迴之苦

阿修羅道即是人們所說的魔界

他們居處近似於天神,但又不具有天神的德行和受用的生命形式

人道中居住的即是人類,有八種苦,保有研習佛法才能解脫生死

畜生道居住的是除了人類之外的各種動物

餓鬼道居住著常受飢餓之苦的一類生命

地獄道中極其黑暗也極其殘酷,那是的眾生受著無休無止的折磨

這六道即是眾生死後可能要去的地方,是眾生可能有的生命形式

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是三種比較好的生命形式,稱為三善道

而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是三種不好的生命形式,故稱三惡道

佛教傳入中國後,六道輪迴的思想也傳入中國

由於民間不知阿修羅道為何物,所以一般將其去掉,只說是五道輪迴

六道中的眾生儘管有長有短,但都有生有死,並且不會總生於一道

依佛教看來,人死後將生於何處不是命定的,更不是偶然的

而是由於生前的行為所決定的

多行善事,死後會生於三善道

多行惡事,死後會生於三惡道

這種由生前行為善惡決定下世生於何處的理論叫做因果報應

所依據的就是業因,包括身業、口業和意業三種

有甚麼樣的業因就會產生甚麼樣的果報

且都是自己做來,自己受報,不可替代

佛教所說的六道輪迴對於生死作了一個很好的註解

但是佛教在講人生時,又認為人是由五蘊組成的

而五蘊又都是空幻的,所以諸法無我,人生是幻

既然無我,那麼六道輪迴中又是「誰」在輪迴呢?

想要確切解釋這個問題是很困難的

因為活著的人沒有死亡經驗,死去的人不能回來告訴死後的情況

這個問題似乎是個死結

解開這個死結的是大乘空宗的中道觀

一方面承認六道輪迴中有一個「俗我」

另一方面又指出這些東西都是不真實的假有,不可執著

"六道輪迴圖"

佛教大乘有宗與大乘空宗關於誰在輪迴的觀點不同

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內識的變現

都是虛假不實的,只有「識」才是唯一的真實

人有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其中阿賴耶識是一個實有的恆常的實體

這個實體就是「我」,生起執著,永無休止

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

在人死之後,就是這個阿賴耶識在六道中輪迴流轉

在六道中輪迴的,即是我們常說的「靈魂」

佛教大乘空宗認為是「俗我」,大乘有宗認為是阿賴耶識

儘管有些分歧,但佛教為說明其六道輪迴的觀點

並觀人行善戒惡,是相信靈魂存在的

從東晉到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進入了一個高峰期

中國的僧俗和朝廷的士大夫們對於靈魂不死等理論進行了長期的爭論

至今這仍是爭論的一個焦點

其實國人所理解的「靈魂不死」和印度佛教中的「不斷滅論」是不一樣的

因為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自身就有靈魂不死的觀點

中國人認為,人是由陰陽二氣組合而成

陽氣構成人的精神,陰氣構成人的形體

人死後精神和形體可以分離,形體雖然死亡了,但精神仍舊獨立存在

儘管有許多士大夫對此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比如南北朝時期的范縝,他就寫《神滅論》全面否定了佛教理論

但不管爭論的結果如何

佛教的六道輪迴的觀點和中國傳統的靈魂觀點相互結合後

很快就被大眾所接受,並因此形成了中國人對生死的獨到詮釋

"地獄道"

地獄,梵文音譯為「奈羅迦」

舊譯為「泥犁耶」、「泥犁」等,意為惡者

因其為六道之一,因此又叫地獄道、地獄趣

依佛教輪迴報應說,作惡者必受惡報

命終後,將墮於痛苦環境中,遭受種種罪苦

因此地獄的意思就是不可樂、苦具、苦器或受罪處

在佛教中,所謂地獄,它既指遭受惡報的眾生所生活場所

又指受此惡報的眾生本身

因此對地獄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據《長阿含經》中說,地獄有大小之分

大地獄有八種,稱為八大地獄,它們分別是:

一、想地獄,又作等活地獄

據說此中眾生互相殘殺,各懷殘害他人的念頭。手執刀劍,互相斫刺,剝皮割肉,身碎在地,冷風吹來,死而復活,重受諸苦。

二、黑繩地獄。此中獄卒,以火熱的鐵繩,捆綁罪人,燒皮徹肉,焦骨沸髓,苦毒萬端。

三、埠壓地獄。此獄中以大山石,擠壓罪人之身,使骨肉糜碎。

四、叫喚地獄。此中獄卒捉人,以熱湯沸水,反覆煎熬,令受苦者痛苦號叫。

五、大叫喚地獄。如前將罪人置沸水中反覆煎熬,反受痛苦較前更重,號叫之聲也更大,故名大叫喚。

六、燒灸地獄。此中獄卒將罪人放在鐵器中用火燒灸,皮肉焦爛。

七、大燒灸地獄。以鐵城、火炕燒灸罪人,比前更酷。

八、無間地獄(阿鼻地獄)。

此種種酷刑,使生此者輪番受諸罪苦,無有間息

八大地獄中,每一個又各有十六小地獄,合為一百二十八小地獄

按佛教所說,生前犯下種種罪行,行種種邪見,死後必墮此地獄受苦

在諸地獄中,以阿鼻地獄受苦為最

所謂「阿鼻」,就是「無間」之意,是說此地獄中受苦不停,沒有間息

又據《觀佛三昧海經》記

阿鼻地獄有十八小地獄,各小地獄中又有十八寒冰地獄

十八黑暗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

十八火車地獄等等

據說眾生在世犯四重禁,毀十方佛,不孝父母,邪漫無道

命終之後,必將生於阿鼻地獄,受種種苦

"餓鬼道"

欲界六道眾生中的第二道為餓鬼,即鬼道

因為此道眾生中以餓鬼為最多,所以舊譯多作餓鬼

但佛教所說的鬼類中,也有如藥叉、羅剎等有大威力者

所以新譯不作餓鬼而單作鬼道

梵名音譯為薜多,或閉多等

據《大毗婆沙論》說:鬼者,畏之意

是說此鬼趣中眾生虛怯多畏,故稱為鬼,又說鬼是希求之意

此道中餓鬼常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所以稱為鬼

按佛教說,此道眾生,因前世之惡業,墮鬼道中,常受饑饉

長年得不到食物和水,身子贏瘦,醜陋不堪,見者望而生畏

其中有的餓鬼腹大如山,但咽如針孔,雖遇飲食而不得進食

據《大毗婆沙論》、《善生優婆塞經》等說

鬼道住處有二,一為此閻浮提世界下方五百由旬處,是餓鬼界

此界中諸鬼由閻羅王統領

另一類住處不定,其中有威德者或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邊

都有宮殿,衣食甘美,果報勝於人處

其無威德者,則住於草木墳墓等污穢不淨處

依《正法念處經》說,餓鬼大數有三十六種

如食吐鬼、食血鬼、疾行鬼、羅剎鬼、曠野鬼等

各因生前所作不同,故所受之報各別

《順正理論》則將諸鬼道分為三類:

其一為無財鬼,包括炬口鬼、針門鬼和臭口鬼

此類鬼或口吐烈焰,或咽如針孔,見食物無法下咽,等等

二為少財鬼,包括針毛鬼、臭毛鬼和癭鬼

三為多財鬼,也包括三種,即希祠鬼、希棄鬼和大勢鬼

此類鬼者,得享祠人們所祭之物,或可得人所棄之殘物

此外,《瑜伽師地論》中,分鬼趣為三

一外障鬼,二內障鬼,三無障鬼

據《大智度論》、《善惡業報經》等說

眾生若行十種惡業,或因貪慾、嫉妒、慳財、欺誑等命終後將投生於餓鬼道中

與地獄道相似,餓鬼道之說法

從今天看來,有其荒誕的一面

但它也是佛教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佛教往往以此作為勸誡人的手段

它往往還和中國民間信仰相結合,作為勸惡揚善的一種方法

在民間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畜生道"

畜生,新譯作傍生,為傍行之生類之意

據新譯《婆沙論》中說

諸有情因造作種種愚痴業,或因身語意各種惡行,墮於畜生道中

《業報差別經》中說,具造十業,得畜生報

一身行惡,二口行惡,三意行惡,四從貪而起諸惡,五從嗔起諸惡行

六從痴起諸惡行,七毀罵眾生,八惱害眾生,九施不淨物,十行於邪淫

畜生道種類繁多,差別不等,《正法念處經》說有四十億種

《樓炭經》說畜生道各各不同

大約有三類,一魚,二鳥,三獸。此三類中各有無數種

"阿修羅道"

阿修羅又作阿須倫、阿素洛等

其含意有三:

一是非天,指阿修羅有天人之福而無天人之德

據《婆沙論》等解釋,素洛是梵文音譯,即「天」的意思

「阿」是「非」的意思,合起來即為非天

二為無端正,是說阿修羅容貌醜陋

但佛經中又說阿修羅男容貌醜陋,阿修羅女卻美貌非凡

三是無酒,指阿修羅不飲酒。說是阿修羅在過去世持不飲酒戒

或說阿修羅過去好酒,曾釀酒而不得,無酒得飲,便斷了酒

在佛教中,阿修羅是六道之一,又是佛教護法八部眾之一

據說阿修羅生性好鬥,又多疑善嫉,爭強好勝,常與諸天鬥戰

眾生若犯嗔疑等,死後就會墮入修羅道中

據《長阿含經》中說,有阿修羅王,名羅呵者,住須彌山北大海中

因見諸天從其頭上經過,即憤從心起,怒斥諸天對他無禮

於是發兵,與帝釋天為首的諸天發生大戰

他們之間的大戰經歷了很長時間,互有勝負

後來帝釋天等得到佛法相助,才終於戰勝了阿修羅

而阿修羅也最終皈依了佛法,還成了護持佛法在世的八部眾之一

"人道"

人指人道,是佛教所說的六道輪迴之一,眾生生命表現形式的一種

梵文音譯為摩兔沙、或末奴沙

據佛教解釋,人由色、受、想、行、識等五種物質及精神因素和合而成

據《立世阿毗曇論》說,在六道中

人具有八種性質,一是聰明,二是為勝,三是意細微,四是正覺

五是智慧增上,六是能別虛實,七是聖道正器,八是聰慧業所生

由此八種性質,故稱為人

另據《婆沙論》中說,所謂人,意即止息

在六道之中,唯有人能止息煩惱惡亂

又說人即忍之意,是指唯有人能在世間安忍

在有情眾生輪迴的六道中,人有思惟之功能

如新譯《婆沙論》中說:

「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轉輪王,名曼吠多,告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

在此世間,人所居處,為四大洲

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佛教所有學說,都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

佛教認為,人生在世,唯苦非樂

愚者認為是樂,識者唯見為苦

佛教所說的教法,就是教導眾生如何才能離苦得樂

所得的樂,就是佛家所說的涅槃境界

"天道"

天,梵語音譯「提婆」

在佛教中,所謂「天」

主要是指有情眾生因各自所行之善業而感得的殊勝果報

為六道輪迴中的一種,稱為天道,或天趣

而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自然界的天

佛教認為,天是有情眾生輪迴轉生的六道中最妙、最善

也是最快樂的趣處,只有修習「十善業道」者才能輪迴投生於天界

依《大毗婆沙論》說,天為光明照耀之意

因生於天趣中諸眾生身有光明照耀,自然光亮,故名為天

又說天是顯的意思,以萬物之中,唯以天高顯在上

又據《立世阿毗曇論》說:

「天名提婆,謂行善因,於此道生,故名提婆。」

在六道中,以「天」一道,最勝最樂、最善最高

《立世阿毗曇論》中說諸天報身之相:

「所謂諸天,皆無骨肉,亦無大小便利不淨。身放光明,無別晝夜。報得五通,形無障礙。」

然而,佛教中的「天」雖然是諸有情眾生中最優越的趣處

能得到種種享受,但仍未脫離輪迴

一旦前業享盡,則將重新轉入輪迴中

現代人懷疑「六道」的真實性,認為這不科學

南懷瑾先生說「六道輪迴」是可以檢驗的:

人死以後全身都冷卻,胸口的溫暖最後冷卻的,來生還投胎做人

額頭或面部或眼部最後冷卻的,有生氣的樣子的,就升天變阿修羅

頭頂最後還暖著的,一定生天道

膝部最後冷卻的就投做畜生;肚子最後冷卻的投生餓鬼道

腳底心最後冷卻的就下了地獄道

「樂是苦因,苦是樂果」

六道輪迴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

如此,六道輪迴是苦多於樂,所以說人生是苦海

六道之中「人道」最難得,因為人能夠知苦而自覺

所以只有人可以生「出離心」並且脫離苦海

如何從痛苦的「六道」中解脫,得大自在

佛教給出的答案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然後才能離苦得樂,前往彼岸世界

歡迎訂閱我的頻道,支持的朋友可以給予LIKE,歡迎於YT頻道留言討論。

謝謝大家的支持。

更多Angela.L娃娃的視頻可點此前往觀看。

用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