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3年的2月5日是印度教的大寶森節。我有幸跟導賞團去見識見識。

大寶森節是慶祝濕婆和雪山女神的長子戰神穆魯干 (Murugan) 的生日,在這一天他得到了雪山女神的所贈的一支長矛,最後成功消滅了魔鬼阿修羅。這個節日只有南印度教徒慶祝。由於南印度教著重儀式,所以相對北印度教(著重音樂)來說,有較多儀式可以觀賞。

導遊表示印度教徒對儀式的流程及時間很隨興。他也只是知道大約的流程,流程有時可能更改、刪減,要到時候才知道。但今次是自從Covid-19,停辦三年之後再次舉行慶祝,所以時間應該會超過5小時。

寺廟設計

位於跑馬地的印度寺廟
香港的印度教廟參考了傳統印度廟。廟朝東北。根據印度風水,朝向東北方向有吉祥的意頭,又稱為 Ishan Kona。屋頂有一個典型的Nagara印度教寺廟風格的圓頂。廟宇建築亦受一些西方影響,三層樓高,有六個由柱子隔開的隔間。上層的柱子有裝飾的底座和柱頭。

因為土地問題,所以香港比較獨特的是南印度及北印度會共用同一座寺廟。要如何知道什麼節日是南印度教或是北印度教? 可能最簡單的是看看有沒有祭司上身赤裸便知道,有上身赤裸,就基本上是南印度教,因為印度南方是很炎熱的。(當然,也有例外,如果香港天氣較冷,祭司也會穿上衣服)

門口有印度文的Aum,此為世界上最完滿的力量
主殿的神明

上樓梯之後,可以見到主殿。由左至右分別為:

左:信德人敬奉的Jhulelal;中:毗溼奴、吉祥天女,但當時神像仍未上色,所以用布遮蓋;右:濕婆、雪山女神、象神、室建陀、南迪(聖牛)、林伽(濕婆神的非人形象徵)

遊行前的儀式

在出面的走廊可以見到他們已經把貢品放在地上。右面的銀色罐盛載牛奶(牛奶在印度教是珍貴的飲料,所以會獻給神明),讓小孩及女士於遊行時用頭頂著,中間有孔雀羽毛拱形的是讓男人抬出去遊行的貢品。

今次節日的主角神明:穆魯干(左三) 及 祂的長矛 (右二)

左一的是象神,象神在印度教都是很重要的神明,祂可以幫助信徒移除一切的阻礙。(抱歉,忘記了左二及右一的名字)。

印度教會用火為人祝福

信徒會用雙手在頭頂撥三次,以接受祝福。

向神像獻花
為負責儀式的祭司抺上聖灰

聽導賞員說,本應整個儀式沒有人跳舞,只有祭司不斷諗經。但似乎這女士感受到神的力量,而不自覺的跳舞。

根據導賞介紹:

念誦咒語基本上是印度教其中一個最重要與神連結的方法。印度教信徒認爲誦念咒語能夠釋放出相關的能量,並且和本身是宇宙能量分身的大神相應。所以作爲印度教徒最基本一定要懂得念誦咒語,因爲這是所有祭祀儀式之中必不可缺的。

影片可以看這裏: https://fb.watch/iPnlGLJw-l/

其實他們的誦經,更像是唱歌~

開始遊行

經過漫長的誦經,終於開始遊行了。信眾會把剛才的貢品抬到街上遊行。在印度教中,遊行是代表苦行、悔罪的意義。(以及可能有祝福街道的功用)

這女士也是感受到神的力量而需要其他人攙扶
在街道上準備出發~

出發? 出發才怪!在文章開首已經說到印度教的流程很隨興,他們只是站在街上一會,然後又回到廟中。(有可能他們沒有向政府申請遊行許可)

在寺廟的中庭唱歌跳舞慶祝

影片可以看這裏:https://fb.watch/iPntPhZcWp/

為神像更衣沐浴

為神像更衣,準備洗浴

為神像更衣沐浴前,信徒會拉起一塊布,不讓其他人看到更衣情況,情況就像我們換衣服一樣,不想其他人見到自己赤身露體。(但其實有許多人繞過塊布,看看更衣情況。但為表尊重,我也沒有去一探究竟)

神像會用紅布纏繞,開始沐浴

印度教會用很多的東西為神像沐浴,例如黃薑粉、檀香粉、牛奶(就是剛才遊行的)、奶酪(也是用剛才的牛奶做成的) 等等

完成沐浴後,就會把神像請回主殿中,並且獻上16種法器。

影片可以看這裏:https://www.facebook.com/hkerhinduismsociety/videos/5863790777042967/

最後歷時5個多小時,終於完成整個儀式。


後記

  1. 這次活動也是由水煮魚舉辦,為了讓正值離散的香港人從不同少數族裔在香港的生活經驗中,了解彼此的生活。在很多的民族中,宗教本是他們的生活,而不只是“生活的一部份”。在日常之中,他們基本上都以信仰優先:例如每朝早都必定以敬神開始,才進行自己的生活、工作。 當自己的宗教團體需要幫手時,也會以服務宗教團體為主要。
  2. 愈接觸不同種族及宗教,更覺得所謂的宗教戰爭根本是non-sense。 如果深入了解彼此,就會發現最重要的核心是人,每個人都會面對困難,需要尋求幫助。而他們所接觸的信仰就自然成為他們的依靠。而宗教團體成為他們的歸宿、社交的地方,建構他們的集體回憶,然後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成為人類歷史的一部份。

參考資料

香港本地印度教同修會 HK Local Hindu Devotees

wiki-大寶森節

導賞 - 鄧皓荃先生的講解 及他提供的power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