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康德的知識論及存有論立場

一個哲學體系的知識論及存有論立場,決定了該哲學認知主體所能夠認識的對象的界限,以及該哲學肯定什麼東西存在。於傳統哲學當中,形上學一直被視為所有學科中最為根本的學科,因為它所探討的是世界的根本真相,亦即所謂的終極真相(ultimate truth),而其他學科所探討的,只為在終極真相下於世界展現的個別現象,在存在序列下從屬於形上學的存有論真相。而康德的哲學計劃則是以知識論重新界定及規範形上學,超越往日形上學戰場上紛亂卻難有進展的理論問題,建立一套新的、科學的、可靠的形上學。

以此哲學目的作為起點,便能夠理解《純粹理性批判》作為一本探討「人能夠知道什麼」這個問題的著作,是去為往後的形上學建立基礎的預備工作,因為界定清楚人的認知能力的界限,方能知道人能夠在什麼樣的範圍內建立客觀知識,而又有什麼的哲學宣稱因為超過人的認知能力界限而不能建立有效的客觀宣稱。為處理這個問題,康德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學立場,即作為知識論立場的先驗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及作為存有論立場的經驗實在論(Empirical Realism)。但進入先驗觀念論的說明前,需要先說明的是,康德的哲學立場可分為存有論立場及知識論立場,既然康德的哲學以知識論重新界定、規範形上學,那麼作為康德存有論立場的經驗實在論,其理論空間也理所當然地,是由先驗觀念論的知識論框架來界定及規範。


2.1 康德的知識論立場:先驗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

先驗觀念論學說的基礎是顯象(appearance)與物自身(thing in themselves)的區分。這個區於早於《批判》的序言已然引入,它就依照對象與我們認知方式關係來得以解釋:被認為是必然符合於人的認知模式的東西即是一個顯象(先驗上觀念的),而人的認知必須與之符合的東西則是物自身(先驗上實在的)。在《批判》的〈先驗分析論〉中,康德主張人類的感性(sensibility)是由空間—時間性來辦別的,我們直觀的一切對像要麼是在時間中(內在對象(inner object)),要麼是在空間和時間中(外在對象(outer object))。因此一切在時間—空間中的對象是顯象,而離開感性來加以思考的對象則是物自身。

而物自身與顯象的關係問題上,則是此學說所面對的一大爭議,大致可分為三大派別:一、形上學的兩層世界詮釋(metaphysical two-world interpretation),把顯象與物自身視為兩種不同的存在領域,亦即各自有其存有論地位(ontological status);二、方法論的兩種面向詮釋(methodological two-aspect interpretation),把顯象與物自身僅視為理解事物的兩種不同方式,取決於對事物狀態的思考,是涉及還是抽離我們的認知形式;三、形上學的兩種面向詮釋(metaphysical two-aspect interpretation),把它們區分作事物的兩種不同類型的性質,把物自身視作事物不可知的內在面向(intrinsic aspect),而顯象則是事物可知的外在、關係性狀態(extrinsic and relational properties)。而本文則基於對先驗觀念論及經驗實在論作出知識論及存有論立場的區分,故此自然應用方法論的兩種面向詮釋。

驟眼看康德的先驗觀念論與以往其他觀念論立場並沒有什麼分別,因為但此處現留意的是先驗觀念論作為一種知識論的立場,所判斷的事為知識的界限問題,即「能夠認識什麼」的問題,故現象與物自身的區分在於人作為主體的認知能力與對象之間的關係,而有關對象的存在問題,即「什麼東西存在」的問題,則需要透過存有論的立場進行表述,亦即康德的經驗實在論立場。


2.2 康德的存在論立場:經驗實在論(Empirical Realism)

在立場的結論上,康德是肯定主體以外的外在對象存在的。對起初接觸康德哲學立場的人來說,有機會對康德這個存有論立場感到難以理解,因為一般的觀念論立場都被理解是以思維主體作為存有的基礎,並懷疑主體以外的外在對象的存在,而康德於顯象與物自身區分的立場下,在時間—空間中的對象明明只是在認知形式的框架下被給予,何以又會同時肯定外在對象的實存地位呢。回到「什麼東西存在」存有論的基本問題,康德認為在時空框架內的個別經驗對象和事實都是真實的存在。要論證康德這個立場,需要經過他對「存在」這個概念的解釋、他在範疇論中的模態(modality)範疇的內容與特殊性、以及他的「觀念論的反駁」(refutation of idealism)等不同理論進程去理解,本文無法一一闡述,但在進入康德有關心靈的討論時,仍然會觸及這些問題。

然而,康德作為知識論先驗觀念論者及存有論經驗實在論者的哲學立場,是進入心靈問題前的所需要知悉的理論預設,不然他的立場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觀念論或十分靠近過往的經義主義者,而忽視了他在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間取長補短的迂迴理論路徑。


參考書目:

1. Altman, Matthew C. *The Palgrave Kant Handbook.* Washington: Palgrave macmillian, 2017.

2. Gardner, Sebastian.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Kant and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London: Routledge, 1999.

3.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4. 劉創馥. "康德的超驗觀念論與經驗實在論." *東吳哲學學報*, 2021.

5. 黃振華. *論康德哲學.* 台北: 時英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