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康德就心靈問題的批判及處理進路

於整部《純粹理性批判》當中,心靈問題最具體最具針對性的處理,是在〈先驗辯証論〉(Transcendental Dialectic)論中〈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On the Paralogisms of Oure Reason)中出現,在兩個版本的《批判》中他共提出五個相關的謬誤推理,以述說相關的先驗幻象(transcendental illusion)。而從更廣義的心靈問題理解上,其實〈先驗分析論〉(Transcendental Analytic)甚或整部的批判,都是一個建立心靈觀念,建構主體內容的理論,故此直至閱讀到〈先驗分析論〉為止,便會察覺他所提出的先驗統覺(transcendental apperception)可以被理解為康德版本的主體及自我,但先驗統覺的概念果斷地與笛卡兒式的主體分割,它是形式性的認知結構,並沒有具體的內容,更枉論是心靈實體。

而進入〈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前,必須要先理解康傳在〈先驗分析論〉說明了感性(sensibility)及知性(understanding)的形式結構、運作方式及對象內容後,如何說明理性(reason)這種更高層次的智性能力,以及本體與現象的關係。以此為中介,結合對他哲學立場的理解,會更容易進入他在謬誤推理中處理心靈問題的進路。


3.1 作為最高認知能力的理性(reason),以及作為理性對象的理念(idea)

康德於〈先驗分析論〉中已界定了「真理之國度」(land of truth),說明了經驗的可能性條件,這些條件作為知識必要且充分的條件,為人所能正當判斷具對象的知識,以及不能認知的物自身之間,定下「現象與物自身」的先驗觀念論基調。然而,康德的批判並未就此完成,而在〈先驗辯証論〉,在〈分析論〉的基礎上,對形上學問題作出深入探討。由〈先驗感性論〉及〈先驗分析論〉中所說明有關主體「感性 - 直觀」(sensibility - intuition)及「知性 - 概念」(understanding - concept)兩種智性能力的內容,而在〈先驗辯證論〉中,有關形上學批判的內容須要以之前所建立的內容為預設,以接續說明他認為可能的形上學可以如何開展,以及主體「理性 - 觀念」(reason - idea)的智性能力。

康德在這個預設下,要處理他的哲學系統與形上學問題的關係,遠較以往經驗主義及理性主義哲學的為複雜,因為他概認為人只能夠認識經驗對象作為顯像的知識,又認為非經驗對象的宣稱縱然不能夠成為確知知識卻並非無意義的,因為這是人類理性的自然傾向,對經驗對象背後的東西感到好奇,甚至傾向相信一些關於超驗實在(transcendentally real)的東西。而無視這種傾向顯然並非康德的選擇,因為他整個批判哲學的系統是宣稱能夠全面解決所有哲學問題,並達到人類理性永久平衡的狀態。

根據康德的說法,傳統形上有三個最重要的問題:靈魂不朽、自由意志、上帝存在。而〈辯證論〉就通過三種辯證證推論去闡述康德對相關問題的批判,分別是謬誤推理、背反(antinomy)及純粹理性的理想(ideal of pure reason)。而進入這三個辯證推論之前,康德先以先驗幻象去說明有關理性能力的機能。需要留意的是,此處的理性與貫穿全書的廣義理性所指稱的有所不同。廣義之理性指稱的是智性(intellectual faculty)的整體機能,有關感性及知性的能力亦包含其中。而在〈辯證論〉中,狹義理性與廣義理性被區分開來,狹義理性指涉一種獨立的概念機能,主要是進行一種特殊類型的推理,也就是中介三段論的推理(mediate or syllogistic inference)。

三段論推理由兩個前提及一個結論組成,三段論作為邏輯系統說明某一知識推導的一般條件,一個常見的例子如下:1. 所有人都會死。—> 2. 康德是人。—>3. 康德會死。

康德把這種從既有前提推導至受制約結論的「縮小型任務」為理性的下降(descending)功能。值得留意的是,康德另一方面亦賦予理性一個上升(ascending)功能,即從既有受制約對象上升到它們所來自的種種前提(條件)的功能。這種功能可以被理解為理性能力的動力,讓理性能力的指涉對像由受制約的對像出發,往上向種種受制約對像之條件探問,最終指向這些條件的全體性(totality),而這個終點亦會是無條件的全體性,因為條件的全體性不能依賴於任何條件,換言之它是無條件的。

這裡可以更清楚理解康德哲學中對知性及理性的區別,可以這樣說:理性所關注的是發現對象的最終解釋(無條件的),而知性則處理對象的受制約解釋(有條件的)。由理性所產生出的概念,不同於知性的概念,是無條件的全體性的,康德稱這些概念稱為「先驗理念」(transcendental ideas)或「理性的理念」(ideas of reason)。由知性概念到理性理念的探問,是由經驗範圍內思考某單獨經驗,轉而思考整體經驗,而經驗的整體是離開經驗範籌的,故此理性理念是不能夠被經驗所給予的。

從上述有關理性理念的簡述,有機會讓人覺得康德提出了與以往理性主義哲學並無差異的觀點,即理性有其天生觀念,與獨立於經驗的超驗對象直接接觸,但這樣顯然有違康德先驗觀念論的立場。康傳對理性能力的上升機能的描述,理念(無條件者)作為條件的總和,是需要由種種受制約的對像條件匯合產生的,故此理性不是直接與超驗對像連繫,而是需要透過知性的仲介,與知性提供的判斷連繫的。承接〈分析論〉的脈絡,由於人是無法對經驗範圍以外的東西作出有效的知識判斷,故理性理念作為超驗概念,人亦無法知道有關於它的本體知識。然而,理性理念的提出正如物自身的提出一般,縱然有關於它的正面內容是無法得知,但它作為一個概念對象,能夠成為哲學工作的參照物,讓人可以踏在先驗與經驗的邊緣,探問形而上學的可能性條件及相關知識內容的界限,康德在往後的章節中就是繼續他認為有可能的形上學工作,「揭露先驗幻象,預防我們受它欺騙」。

而本文所關注的,是康德所提及的第一個形式的先驗幻象,是關於自我的幻象,即康德話語中理性心理學(rational psychology)宣稱關於「自我作為物自身」的知識(B409-410)。


 3.2 先驗辯證中的誤推(Paralogism)

有關自我的先驗幻象,其重點的針對對象自然是以笛卡兒為代表的學說,其宣稱能夠認識自我是一不可分的非物質實體,一個不腐朽的靈魂。理性心理學不同於經驗心理學,它本身心須只建立在統覺之上:「我思」(cogito)提供其「唯一文本」(A343/B401),所有它的學說要建立在這上面。因為我思是一個非經驗性的表象,理性心理學產生一個在先天的基礎上,詢問「一個思考的事物是由什麼所構成的?」問題的嘗試(A398)。由於篇帳所限,本文將集中討論第一個謬誤推理,即有關我思作為心靈實體的部分。

有關心靈實體性的謬誤推理(B410-411):

- 大前提:作為判斷的主詞並且無法被其他任何東西所斷言的是實體。

(What cannot be thought otherwise than as subject also does not exist otherwise than as subject, and therefore is substance.)

- 小前提:一個思維的存在,僅僅作為本身來看,只能被思考為主詞。

(Now a thinking being, considered merely as such, cannot be thought otherwise than as subject.)

- 結論:所以,它也只能作為一個主體,也就是作為實體而實存。

(Therefore, it also exists only as a subject, i.e., as a substance.)

以上的推論看似令人信服,但康德則指出這個推論是無效的,其原因主要在於「主詞」的模稜兩可,即混淆了該語詞的邏輯意義,以及其超出邏輯的,包含客體的意義。換句話說,它把大前提中的「實體」與小前提中的不同意義的「實體」混淆了,因而得出謬誤的結論。在大前提中,實體是指「實體範疇在經驗中運用的實體,」,這樣的實體概念會指涉存在,例如說「這個榴槤是臭的」,這個榴槤是通過直觀所得的對象,直接指涉它作為經驗對像的存在,並在知性通過實體範疇而得出的。然而,在小前提當中希望指涉的實體,即作為思維物的我思,則理性作為最高認知能力,對實體範籌進行超驗(transcendent)的運用而得出的產物,它只是一個客觀知識成立的最高統一形式條件,而不指涉任何實存的東西。縱然在小前提中的我思,如大前提的實體一樣,在命題由只能作為主詞而不能作為謂詞,但它們在實體的意義上有完全不同涵意。對康德而言,過去的哲學家就是混淆了兩者的意義,基於對理性無條件知識的追求,而產生了這樣的先驗幻象。《批判》中其他有關自我作為物自身的先驗幻象,其根源皆來自於對心靈實體性的謬誤推理,縱然本文未有述說其他的部分,如心靈單純性、心靈不滅等,但可以理解在心靈實體性被論證為誤後,其他的部分的根基亦已被動搖。


參考書目:

1. Altman, Matthew C. *The Palgrave Kant Handbook.* Washington: Palgrave macmillian, 2017.

2. Gardner, Sebastian.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Kant and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London: Routledge, 1999.

3.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4. 劉創馥. "康德的超驗觀念論與經驗實在論." *東吳哲學學報*, 2021.

5. 黃振華. *論康德哲學.* 台北: 時英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