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八月,日本侵略軍發動八一三上海戰爭時,我任江蘇省儀征縣縣長。儀征南濱長江,與當時的江蘇省會鎮江隔江相望。縣境的十二圩,是淮鹽的一大集散地,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人民食用的淮鹽多從這裡運去,因此在十二圩江面經常停泊著幾百隻大大小小的運鹽的民船。這些船民為著代表他們的利益,處理有關共同的事務,設有總機構,名稱為“十八幫公所”。這些船的運載量,最大的可載運幾千噸,最小的也能載運五百噸;其長度,大者七艙,小者三艙;其造價,大者需二三萬元,小者至少也要幾千元。

 八一三上海戰爭爆發後第三天,突接省政府密電,派專員楊兆熊(?),汪茂慶至儀征辦理要務,要我到十二圩去等候,他們將直接到十二圩面洽。那時我因辦理“兵差”,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前一天就接到一電,要儀征供應二萬噸楊柳枝,還要運送過江,由運河運往前方。但是楊柳枝體大而輕,渡江時若遇到小小風浪就很危險。我正愁著這項任務之難以完成,免不了要以貽誤軍務論處,又接此電,確實有點慌張。我到十二圩不久,那兩位專員也由小輪船專送到來,他們的形色匆忙緊張,到後隨即屏退左右和我耽誤密談。原來是:省政府奉海軍部電,要求徵集大船二百只,限三天內徵齊,聽候派用。省政府別無長策,所以把主意打在十二圩江面的運鹽船上來了。當時我認為這些船並不屬於本縣人民,僅僅是停泊在縣境江面上的,只有以共赴國難的精神,激起船民的大義。但是交談時必須說明用途期限,以及將來駛行的地段。不知道是他們不肯說呢,還是連他們也不明白,他們對這些應該說明之點只推說不能擅自解答,須待後命。

 為了要選擇大船,兩位專員決定用第二天的全天功夫,要我跟他們一起到江里逐船查驗,挑選妥當。這時停泊在江面的鹽船雖有四百多隻,可是已經裝好了鹽,等著開行的約有一百多隻,海生三百來隻,其中大船不過百隻,要一下子挑齊將不可能。他們說:“先去挑著再說”。於是我立即通過當地的魏區長星夜召集“十八幫公所”的董事及代表們開會,向他們剴切的說明這件事的重要意義和緊急需要,請他們在抗日救國的大義下,一致協助。當然有人提出用途,期限等等問題,我們只能語意含糊的說是目前將裝運軍用品。有些船上住著船主的全家,婦女小孩一大伙,船也就是他們的全部財產。他們的顧慮很大,實際問題也的確不少。那些董事和代表們開了一整夜會,議論紛紛,但都激於愛國熱情,最後仍一致同意應徵。其次一項決定是:如有損失,須請政府酌情賠償(這個決定非常重要),因而在天亮之後,他們繼續開會,將各船的價值做了公評。

 我們聽了“十八幫公所”這些決定之後,認為第一個難關已經過了。一清早就乘小輪船到江面去查勘,直到夜晚,挑出了一百二三十隻船。八月十七日進午,省政府專員們通知我說,續接指示,著將已經選定的船隻盡八月十八日內開往龍潭裝運水泥和石子。到這時候,我已猜到一大半:用這些船裝載的水泥和石子,很有可能和船的本身一起成為構築工事的材料。因而再一次召集開會,宣布這項任務,並要求各船婦孺暫時移居鎮上,並將較值錢的財物盡可能搬運上陸,同時我令區長徵用全鎮一切公共房屋和空閒的房屋做好準備。在十八日這一天內已辦到八九成,這時候船戶們也都有了一種預感,特別是婦女家屬們有些已在哭哭啼啼,這種情況一出現,不多時後就由一家哭變成了一路哭。很多大船上的紅木床及全套傢俱,有一人高的穿衣鏡等等,對滿在整個江岸。最大的桅桿價值要兩三千元,我叫他們索性也拆下來,以免損失。十九日那天,應徵的船隻都陸陸續續的開出去了,兩位專員回省復命,卻留下了一切的善後事宜,交給了“地方官”。

 幾天之後,這些船被鑿沉構築江陰封鎖線的消息傳開了。船主們悲痛的要求賠補,要求安家,要求貼發川資還鄉。我只能一個電報接一個電報的代為呼籲。廿天後,才又由那兩位專員攜來一筆現款,按照各船原估價值先發三成,其餘部分給予書面證明。最後如何,我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