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會議:波羅的海及中北歐國家力保西方團結 布林肯、王毅場邊面會
去年 2 月 24 日烏俄戰爭爆發以來,每隔一段時間,歐洲政壇與媒體就會出現「西方是否對戰爭感到疲乏」的討論,最近這話題又為中歐國家所提起。波蘭總理莫拉茨維奇最近表示,「我們已經喚醒西方,不能讓西方再次沉睡」。
莫拉茨維奇的意見可以說是中歐、波羅的海及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即丹麥、挪威和瑞典,有時還包含芬蘭、冰島和法羅群島)共同態度。這些國家或者歷史上曾遭俄羅斯蹂躪(中東歐、波羅的海國家),或者曾是蘇聯鄰國(北歐國家),對於俄羅斯掀起戰爭的反應,近乎心理學家所謂的「生存反應」,其戰爭記憶可以回溯數個世紀,不止於十九、二十世紀的慘痛戰爭。這些國家認為烏克蘭戰爭勝敗與他們密不可分,而俄羅斯的勝利,哪怕只是部分的勝利,也是他們的失敗。他們不能接受暫時性凍結衝突,或者坐上談判桌,反而讓俄羅斯有機會重整部署。
這些國家的態度與西歐國家迥異,並且視上週五、六、日(2 月 17-19 日)召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為消減疑慮的場合。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慕尼黑會議不再邀請俄羅斯和伊朗,觀察家不會在會議上觀察到不同世界陣營的角力,成為眾人目光焦點的是跨大西洋的合作、西方國家的團結,波蘭等國則試圖在這當中確認西方國家不會對戰爭產生厭倦,而減少援助烏克蘭。
上週二(2 月 14 日)在德國蘭斯坦(Ramstein)舉行的西方國家國防部長會議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表示,西方國家將長期支持烏克蘭爭取自由,但據某些美國官員透露,拜登政府期望在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開始消減軍援之前,烏克蘭能儘速在戰場上取得重大進展,這表示戰爭倦怠不見得只會出現在西歐國家,也可能出現在大西洋彼岸。
創辦波蘭期刊《自由文化》的歷史學家庫伊茨(Jarosław Kuisz)表示,對中歐、波羅的海與斯堪地納維亞國家來說,「俄羅斯入侵」在這些地區不被當作「事件」,而是一種歷史過程。這種認知透過家庭與學校教育傳承下來,也解釋何以波蘭人對烏克蘭難民大開國門,卻拒絕其他地區的難民。這種態度視戰爭為歷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可以迅速或任意結束的事件,也正在重塑中歐各國的關係。例如中歐原有維西格勒四國集團(Visegrad Group,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夥伴關係,戰爭使得這些國家與波羅的海三國和保加利亞的關係愈趨密切(親俄羅斯的匈牙利是其中例外)。
莫拉茨維奇的一句話可謂對這種情境下了最好的註解。他解釋何以中歐、波羅的海與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為烏克蘭做得比其他國家多:「因為贏的話,我們贏得比人家多,輸的話,我們失去的也比人家多。」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中共外事主任王毅場邊會面
美國務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場邊會見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布林肯當面警告王毅,氣球事件絕對不能再發生,但王毅非但沒有道歉,還在會面前嗆聲,認為這是「美國製造的政治鬧劇」。王毅聲稱,「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偏離航線進入美國上空,對於這一偶發意外事件,本應冷靜、理智和專業處理。他說:「美方無視基本事實,濫用武力、過度反應、渲染炒作,這種近乎歇斯底里的作法顯示美方對中國的偏見和無知已到了荒謬的程度」。
針對中國在俄烏戰爭中一方面聲稱願意為和平做出貢獻,一方面卻暗中支持俄羅斯,布林肯對此提出嚴正警告,他說:「中國考慮提供致命性武器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我警告他們,這對美中關係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參考新聞來源:
2023/02/17 Politico EU(政客雜誌歐洲版) Central Europe warns against a second ‘Munich betrayal’
The post 慕尼黑安全會議:波羅的海及中北歐國家力保西方團結 布林肯、王毅場邊面會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