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外交部長朴振在 6 日正式宣佈由行政安全部轄下的「日帝強制動員被害者支援基金會」,以「第三方賠償」的方式代替敗訴的日本企業支付 2018 年韓國大法院判處需要負擔的前徵用工賠償金。而日方將繼承 1998 年小淵惠三與金大中達成的《日韓共同宣言》等歷代內閣的歷史認知。歐美則盛讚韓國政府做出了有勇氣的決定,改善日韓關係將有助於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

韓國外交部長朴振。儘管宣布了政府立場的解決方案,韓國政府仍需要針對原告方進行說服。
(圖/韓聯社/中央社)

2018 年韓國大法院對 3 個前徵用工(日本統治時期動員朝鮮半島居民)訴訟案,做出被告日本企業——日本製鐵(原新日鐵住金)和三菱重工需賠償 15 位原告(3 人在世)每人 1 億韓元的判決。但這兩家敗訴的日本企業以 1965 年日韓邦交正常化時簽訂的「日韓請求權協定」當中,日本已經以 3 億美元的無償金援和 2 億美元低利貸款,完全且最終解決了兩國之間的索賠問題,因而沒有回應判決支付原告方賠償金,於是這兩家企業在韓國的資產遭到扣押並正在進行變賣「現金化」以支付賠償的手續。

但如果兩家日本企業的資產真的遭到變賣,將會再使韓日關係更進一步惡化,所以在尹錫悅政府成立之後一直致力於協調出韓日雙方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韓國政府 6 日向記者解釋,在諮詢多位法律專家後,認定此做法依照韓國民法規定的「第三方賠償」,在法律上並沒有任何問題。

基金會的主要資金來源將由韓國國內受到日韓邦交正常化簽訂的 1965 年日韓請求權協定當中,日本提供經濟援助下所成立的「浦項鋼鐵(POSCO,韓國最大鋼鐵工廠)」等 16 家公司的自發性捐款。

基金會將會把捐款用來支付賠償金以及遲延利息給 2018 年大法院(最高法院)判決確定的 3 個訴訟案當中的原告方,預計規模約 40 億韓元(約新台幣 9,332 萬元)。目前還有多個與徵用工相關的訴訟正在進行,若未來這些訴訟也是原告取得勝訴,基金會也將針對這些原告進行賠償。

基金會的任務在於處理要代位賠償的資金來源,並承接與被害人及其家屬接觸,確認是否有意領取賠償金的業務。

對於韓國政府公佈「前朝鮮半島勞動者問題」的相關措施,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 6 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這是「為了讓日韓關係回復健全關係」的措施,給予了正面評價。並提到「日本和韓國是面對國際社會各式各樣的挑戰上,重要的鄰國關係。考慮到國際局勢和戰略環境,日韓、日美韓的合作非常重要。」而關於歷史認知的部分,岸田則說將會全面繼承包含 1998 年 10 月發佈的《日韓共同宣言》等歷代內閣的立場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圖/首相官邸)

朴振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從日本接受新的道歉並不是上策」他認為,「重要的是日本應該始終忠實地履行其正式表明(指 1998 年的共同宣言)的反省和道歉談話(編按:指 1995 年的村山談話,該談話承認日本侵略戰爭、殖民地支配造成亞洲各國的痛苦及傷害)。」

對於解決方案,韓國總統府高層在 6 日強調了尹錫悅政府的努力。關於韓國先宣布解決方案,日本再做呼應的形式,該官員解釋因為「韓國和日本政府就解決方案進行了超過 6 個月的協商,並在雙方政府的官方溝通管道上達成了一致」,而且也提到「由於日本政府已達到最後他們所能做的極限,因此雙方政府各自發表了自己的立場」。

相關報導:力求終結日韓徵用工訴訟問題 韓政府最快在1月底前公布解決方案

另外,根據《朝鮮日報》8 日報導,韓國政府考慮以 1963 年法國和德國清算長年敵對關係,走向全面和解的「愛麗舍條約(Élysée Treaty)」作為未來中長期發展韓日關係的範本。

美企捐款力挺解決方案

基金會先前在 1 月時,在規定目的事業的章程第四條中新設了給民間自發捐款的條款。 解決方案公布後的 9 日,以在韓國發展的美國 800 家以上的公司和 1,500 位以上企業家為成員,組成的「在韓美國工商商會」表示有意捐款營運資金給基金會。為了解決日韓之間最大懸而未決的徵用工訴訟問題,美國商業界以重視日美韓 3 邊合作的立場,也在此提供了助力。

基金會也有考慮讓不是被告的日本企業也能捐款。對此,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表示「政府不會特別採取立場」,不反對日本企業自發性進行捐款。

而另外與此關聯根據韓媒報導,韓國商工團體「全國經濟人聯合會(簡稱全經聯)」和日本商工團體「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為了擴大日韓青年交流,將新設立一個暫稱為「未來青年基金」的共同基金,工商團體的捐款用來提供雙方青年的留學獎學金。這被視為日本企業透過經團聯向基金間接出資的一個代替方案。

相關報導:以改善韓日關係為伴手禮 尹錫悅3月中旬訪日、4月下旬國賓規格訪美


韓國人比起日本更討厭中國,而韓國人對日本有負面印象的人正逐年下降⋯⋯


The post 尹錫悅的勇氣決定》韓國宣佈徵用工訴訟解決方案 以「第三方賠償」替日企支付賠償金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