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ylist(2022)

沒有什麼是免費的,當代音樂產業鏈

每年台灣有許多影音大事,在電影的金馬、影視的金鐘、其中受到許多年輕人關注的台灣音樂盛事的金曲獎,也是不可或缺的三金之一。走過音樂卡夾錄音帶、唱片CD和下載MP3撥放,現今透過音樂串流平台,只要透過搜尋引擎就可以馬上找到想聽的歌。這樣的音樂串流平台看起來很美妙,宛如人人受益,但背後的結構也許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複雜。
《串流王者》是講述瑞典音樂流媒體公司Spotify的誕生,還有早期新創科技公司如何改變保守音樂市場的挑戰。
故事以有抱負的程式設計師-丹尼爾,靠著才智賺取創業基金,在看見音樂行業跟盜版網站之間的搏鬥而有了創新的想法,創立有版權又能讓每個人免費聽音樂的平台,而這項服務也將徹底改變全球音樂產業的發展和結構。

《串流王者》是什麼影集:

還記得學生時期很流行一些下載MP3的盜版網站,當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網站中下載音質不佳的歌曲,並且放在撥放器裡收聽。其中我自己學生時代就曾經發生過一件算盜版音樂平台的台灣音樂圈有點意思的版權事件,到現在應該那年代的人都還記憶猶新。
2004年因為台劇《鬥魚》片尾曲《Lydia》而走紅的飛兒樂團,在當時成為年輕族群想當喜愛的樂團,以輕快的曲風和女主唱飛獨特的嗓音為賣點,而在2006年時發行第三張專輯《飛行部落》時,整張專輯卻在發售前幾天被盜版網站搶先上架。
這也使專輯中《北極圈》一曲遭到更換,變更與盜版網站上的詞曲完全不同的狀況,從這點就可看出,當時音樂市場與盜版商的較勁。
影集《串流王者》的背景時間點,剛好就在橫跨唱片發售到現今串流音樂平台的那代,對於這場世紀轉型,那一代年輕人各個都是見證者,也幾乎人人都有參與關於盜版、非法使用的年代。
故事以程式設計師起家的丹尼爾,靠著獨特的判斷力賺取第一桶金,並透過電視上盜版網站與音樂公司的交鋒,而找到改變世界的門道,準備成立創新公司,開啟全球第一家免費且合法的音樂流媒體服務。
影集以六個不同的視角是看待串流平台這件事,每一集都以不同的視角接續。創辦者、產業人員、律師、工程師、合夥人、歌手。
用不同面想講述他們對於Spotify這個串流平台,如何改變他們、還有從過去到未來,他們怎麼面對這擋不住的全球串流風潮。其中誰從中得利、又有誰失去了什麼、還是有些事始終沒有改變?

《串流王者》分析與延伸:

Spotify是一家瑞典的音樂串流平台,在2006年創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服務公司,在2021年預估營業額達到96億歐元。
公司提供免費合法的音樂串流主要的收入來源來於廣告和高級使用者的月費稱為「免費增值服務」,也就是如果需要解鎖更多就需要額外付費,這是現在許多平台都愛用的營利手段。
有意思的是《串流王者》的原作來於兩位記者所著作的報導文學《不為人知的Spotify一家瑞典新創公司如何永遠改變音樂界》,並且在創業的許多經歷是虛構的原創內容,主要匯集的是一些當時音樂圈的過時、時代改變、新創公司所帶起的新秩序。
其中也包含著勞資不對等、創作者的困境、烏托邦式想像。其中最特別的是扮演Bobbi T的瑞典歌手Janice Kamya Kavander是實際抗爭過Spotify的歌手之一。
根據台灣文策院「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計畫」問卷調查指出,在免費的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付費版的使用率最高約有42%,其次是Apple Music和KKBOX的13%使用,其餘平台則小於10%。
而多數的使用者在問卷上表示,會使用Spotify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歐美歌曲搜尋方便、界面直覺美觀、推薦歌曲精準與沒有廣告干擾等,但因為台灣獨立樂團歌曲收錄並不全面,故許多台灣樂迷多半還是使用KKBOX居多。
《串流王者》的影集有著較多的觀點,從創辦人、設計師、產業圈到法律方面都有所策略,並且將最重要的也是音樂生產者的音樂人放在最後,當走向從產業走回創作者,把持方與被把持方逐步將這條產業鏈給回朔,會發現給予的後勁是很驚人的,整個音樂產業到最後是否真可以得到雙贏的局面?串流平台的魔力也許在這幾年將會繼續下去。

《串流王者》值得一看嗎:

沒有什麼東西是免費的,有些東西也無法輕易改變。這是看完《串流王者》我自己對於整部劇描繪這創新產業與音樂圈新動向的感覺。
對於同樣是創作者雖然平台不同,但其實在時代中都面臨著一樣的困境,唱片不賣、漫畫月刊停刊、電影院關閉。取而代之的是音樂串流、網路漫畫、線上電影,數位化看似新興產業的崛起,也是一些過去輝煌產業的式微。
以一位小說家為例,過去藉由投稿出版社獲得出書的機會,並且與編輯接洽,並與書籍裝幀設計溝通,在多次校稿與行銷廣告後,最後在通路書店上架作品獲得抽成版稅,並再版獲取二次版費。
但如今不要說再版出來,連印刷新書的量也在逐年減少,並且無法從創作中獲取支撐生活的報酬,小說家必須從額外的管道去生活,就在此時網路通路表示可以透過電子書來販售小說變成雙贏局面,但真相是否如此?
絕大多數小說家就算透過上架電子書平台,能獲得的稿費依舊無法支撐生活,而在博客來、讀冊還有一些原先網路平台開始販售電子書時,幾乎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銷量是由通路平台賺取,在到出版社與作家分潤時已無太多。
故無法支撐生活讓願意創作故事的人越來越少,連帶的台灣小說圈的新一代如今無法崛起也無法有知名作家誕生,而就算台灣沒有,商家可以從日韓甚至中國找作品替代,台灣小說產業就等同於回到吃老本、為數不多的老作家繼續持續的局面。
故,如《串流王者》的最初對創業者的敘述讓新創老闆有所共鳴,最後的歌手環節絕對於是廣告創作者的心聲。而在兩方之餘獲得利益的永遠還是財團,底下的創作者能持之以恆不被現實打垮的能有多少?在無法像Youtuber透過點讚訂閱人數賺取廣告利潤的一些默默耕耘的創作者們,這個時代是要將其淘汰,還是繼續共創雙贏?仍取決於對於將來創作價值會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