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在於,誰來調整教育的這條線?當然是掌握大權、控制資源的人。如果只是要人人都有文憑,那麼調低畢業標準即可,也就是讓這些自稱在提高每人程度的人掌握權力,為了達成目標就必定要扭曲內涵,除非他們有源源不絕的預算。而這又導致另一個問題,掌握大權者有充分的理由,在重點教育業上,放入自己的人馬,或是傾向自己的意識形態,而扭曲資源配置,但並非這裡的重點就不多提。

漫談保守主義:人類是用感官去了解世界──理性(3)|方格子 vocus

我們在這十年,已經看過太多案例,要求各國有一致的環保價值,卻對某國的汙染裝沒看到。要求共享一樣的人權價值,卻不想在阿富汗維持軍力去強迫推行。高喊聖人標準的各位極端領袖,每一個都是媒體打造出的金身。 筆者知道,各位對這所謂理性的批判,會有相當的反彈與不解。所以這邊用台灣人可以懂的概念來說:「我是理性中間選民......」 ...
保守主義的想法,在民主制度下,每個家庭都想要投注教育在小孩身上,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公立教育只要具備一定能力,國家又投注一定的資源,要達到前段提到過的綠線標準,平均的把全國人力資源拉高一個等級,或多或少都是可以做到。

「較佳」的能力,並沒有永恆的「標準」

這不用在國外找例子,台灣太多人以為自己是教育後進國,實際上台灣的教育水準跟大小試驗,足堪世界的參考對象。從9年國教到12年國教,我們親眼見證到普及知識的優點,但也看到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時,想要拉抬過去被放棄的學生,到底有多困難。實際上也出現更多學店的現象,拿到了文憑,好像學到了什麼,但根本不具有過去我們認知到的能力。
理論上,我們可以透過各種考試門檻,自然去篩選學生,挑出較為符合自然狀態的精英群,至於右端者也可以透過教育,得到謀生的能力。但實際上,標準永遠存在,保守主義的看法,是標準沒有辦法永恆,會根據時代的變化有所差異,所以最佳的辦法是透過市場機制,自然而然地讓文憑價值調整。
若我們不以真實需求為導向,刻意的認為某些東西「較佳」,就列作標準,只會讓原本智力程度就不達標的,被塞更多東西後,無法得到對自己謀生有用的能力。(容量的概念,程度低者容量低,塞太多反而擠壓謀生所用)
這邊要請注意,認為某種東西較佳,但經不起市場考驗的科目很多,不代表就應自然淘汰。為了防止短期波動,造成特定的科目不受大眾喜愛,像是開設古典拉丁文,去研讀拉丁的古典書籍,就全人類來說還是有必要,所以國家投注資金維持是需要的,但絕不代表人人都得要念
回到主題,在自然的情況下,就不算是問題,這問題會變成是財產繼承,跟有錢人可以投注更多資源在小孩身上等,看似很不公平的現象。但這真的是不公平的嗎?

妄想拉高所有人,反造成強者恆強、學歷貶值

第一次接觸過教育的人都會對天生智力造成的差異感到驚訝,久了之後甚至會頹喪,但夠久以後反而會淡然。
這是個很簡單的概念,假設一個有錢人家的小孩,智力程度只有30,只是個普通人,那麼要達到精英程度的50,就得投注額外30的資源,但若只有20甚至10呢?投注資源就得要更高。反之,一個家裡資源少,但天資卓越者,我們只需要補助一點,就足以提供成為精英階層的資源,如下圖。
可以看出,教育與其說是階級複製的管道之一,不如說也是弭平資源差距的辦法,問題在於我們怎樣維持這個標準。若採用極端主義者認定的投注超高教育資源,卻導致標準實質降低,豈不是反而讓有錢人更容易取得精英標準?
若我們放大到整個社會的比例,由於聰明才智不大會遺傳,整個智力的遺傳分布在各階層來說接近均等。意思是,有錢人的小孩資質凡庸者的比例不會比較低,從前面提到過,把教育要求的標準拉高,投注更多資源時,要拉越右側的人資源量越重。假設我們把精英標準訂為40,而教育標準設為25,確實看來對中間的平庸者來說,有錢人要投注小孩得到足以成為精英的資源只要(40-25)=15,而窮人家若資源量不足者,補不到這個10,就會讓小孩失去機會。
那麼,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用所得來區分需要補助的,給予教育補貼,國家去補足這個10即可。而高所得者就沒有補助,得要自掏腰包處理。
換句話說,不是無差別的免費,也不是拉高教育補貼,而是依照所得,對於弭平階級差異最有用;今天如果要用非收入的狀況去做衡量,加入許多族群、語言等等各項因素,擴大補助基準,就越接近於沒有基準、實質免費,這只會降低教育標準的要求,等於拉低大家的程度。
編:趁機再說明一下上一篇的圖,當你補所有人,那結果就是強者恆強,有資源的強者更強。
編:而在背景環境就是強者恆強的情況,「人人讀大學」又從手段變成目的(以做出拉高全民的表象),結果就是高等教育因為資源不足,只能對學生降低標準,學歷貶值,但學生間的實質差距並不會有什麼改變。
白話點講,弭平階級差異的方法,就是公立學校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無差別的收學區內的學生,若滿額則以收入來排定順序,收入高的就去私校,以政府資源去補注窮困家庭的教育資源。

追求教育上的齊頭式平等,讓精英維持地位的代價更少

問題從來就不是該不該補,而是這個補貼的基準在哪?很不正確的說,應該要用比例而非絕對收入,若我們用比爾蓋茲當作有錢人的基準,比他低的都要補貼,就等於全部都得補。保守主義的邏輯,則類似用基尼係數,算一個收入最多的比例,以下的才有資格,以上的就自己花錢去念私校。而私校能獲得較多資源,本就可以投注更多在小孩身上,讓有錢人的小孩更容易拉上去。
當前最大的問題,不是在理念是否正確,而是人的智能真的就是有天生差異,若我們認為,下層民眾須要透過教育翻身,那麼這概念很類似說,我們已經認同階級的金字塔是存在的,激進主義豈不是手段跟目的完全相反?就當作教育翻身是正確的,那麼下層的凡庸之人可以獲得高等教育資源,會有什麼結果?只會有兩種,且都無法讓階級真的翻身。
  • 其一,更聰明者,從大量的國家教育資源中獲得更多,能力成長幅度遠遠超過凡庸者,下層階級的平凡人還是翻不上去。
  • 其二,教育水準下降,無法區分文憑的價值,文憑一定貶值。原本這位平凡的下層學生,讀不到高等教育,但也可取得次佳的學歷,但因為大家都拉上去,差異被抹平,自己的優點反而凸顯不出。
前面已經說過,我們不管用哪種標準,智力水準下拉抬是一致的,聰明人透過教育系統獲得越多,成長幅度會以等比級數成長,反觀凡庸以下者,投注100恐怕得到80都算多。我們常常混淆了有錢家庭為了補救小孩,投注了遠遠超過這個數量的資源,而用結果驟下判斷,認定有錢人的小孩是透過教育制度獲利。
說真的,有錢人小孩資質駑鈍只有20分,為了達到100分的標準,父母砸了10倍以上一般家庭的資源量,好比說你家小孩每月補習費1萬,他每個月10萬,這難道是不公平?
超公平的好嗎,再說資質駑鈍的小孩若只有20分,想透過教育拿到100分的能力,基本上是「不可能」。依照教育業長年觀察,可以拉到60以上就相當辛苦,可以到80算是祖上積德。反觀一個60分的小孩,父母資源不夠,但只要人家10分之一不到的教育資源,就可以拉到80分,我們要稱之公平還是不公平?

教育終究無法抹平階級,只能防止精英以其他方式尋租

真正的不公平,是你降低學歷價值後,上段有錢人的家庭,只需要拉到60分就可以取得文憑,而貧窮家庭原本還可以透過這個機會,縮短跟有錢人的差距,卻永遠做不到了。
保守主義的觀點非常簡單,嚴格且一致標準的教育訓練,可以讓有資本的家庭,為了資質平庸的小孩,投注更多的資源。若為了表面上的平等,只會讓有錢家庭花更少的代價取得原本難以拿到的學歷。
想用教育上的齊頭平等去抹平階級就像:
有人會持反論,認為有錢人可以砸大錢弄超精英學校,把自己小孩培養到拿文憑出去,非常不公平。這上段就講過了,重點在有獲得「相對應的能力」,不是那張文憑,精英學校若把關嚴格,文憑價值一樣會出來。但如果把關不嚴,變成精英俱樂部,能力很差的一樣得到證明,那麼在嚴格的市場考驗下也活不久。
只不過這個問題,會變成我們怎樣給予精英政治權利,防止這些能力差的人,透過其他方式尋租。把焦點放在教育上的齊頭平等,完全模糊焦點。
上面說的更淺白點,精英階層的小孩可以接班,窮苦的都獲得不了那個位置,我們討厭這個現象,但這現象根本上就不是教育能解決的,精英父母想讓小孩繼承,這種想法也是自然,不然看看歷年施行過齊頭平等的共產國家,現在哪個領導小孩沒出國鍍金,不回去繼承。
想透過投注無限教育資源去抹平自然產生的階級,實際上就是不可能。你要不就是降低標準,不然就是促成更不自然的階級出現。

讓政治正確模糊專業檢驗,精英階級複製就更簡單

保守主義的觀點,是自然產生的就沒道理刻意去抹平,更何況越抹越不平。
極端主義的各種平等做法,其實是在降低整體教育程度,模糊化專業的邊界,讓有錢人的後代,或是精英階層的後代,更不需要接受專業的試煉。
如果我們在社會上,希望精英階層看的是能力,無法透過後天教育的投注複製,那麼就該讓能力的標準受到檢驗。
至於能力的標準,保守主義認為不能由特定精英階層去判定。(編:這會走向掌權者以意識形態決定價值標準,扭曲資源分配)
一般工商能力,就透過市場去驗證,好的東西不怕賣不掉,只要競爭不會受到干擾,糟糕的生意人就算有個有錢老爸,遲早敗掉。技術性的能力就是看技藝高低,科學類的就比論文專業度。總之,沒有什麼是不能拿出檯面,接受其他人檢驗的,但極端主義者會模糊檢驗基準,走向政治正確的判斷法,這才是問題。
讓所有的檢驗基準都變成依靠政治正確處理,能力就不是重點,必定會導致專業標準下降,精英階級的複製會更加輕鬆,反正只要裝個樣子就得了。這別說在美國,台灣不就開始出現這種人,只要把學術名詞說得一口好文章,實際上可不可行根本不重要,就可以誆騙一堆人投票給他。
拆開這些名詞,哪一個不是天上掉餡餅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