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文作於 2016 年,為路由藝術(Nunu Fine Art)藝廊之展覽報刊所寫。
路由藝術 2016 年報刊原文
Petah Coyne 的作品是俐落的目光,凝視生命在時間流轉中,存在的輪廓。
Petah Coyne,美國紐約藝術家,她從藝術學校畢業後,長駐紐約,在這三四十年來為這座多元的城市中注入她看待藝術的眼光。其作品脈絡起始於攝影,但在雕塑之中成熟,並隨著時間演進,在兩種媒材的探索以及掌握上,繁花茂盛。近十多年來,Petah 攝影作品持續演進,且光影以及流動如同雕塑一般形成了她呈現手法以及意象上的獨特軌跡。她的攝影與雕塑相似的是,她的作品總是充滿了二重性,訴說死亡時同時也在說生命;但不同的地方,則是她雕塑中尖銳且俐落的手法,在攝影中逐漸收斂成恬淡的禪意。
她的攝影是一種流年──緩慢或是快速動作在她的相機之下,都是畫面以及畫面之間挪移的流線。生命一方面是歡欣的,卻也猶如行走的影子。(Life is but a walking shadow.)
探源攝影作品中如何有這樣的特質,也必要從 Petah 的藝術生涯,特別是生命經驗,以及雕塑作品逐漸茁壯的脈絡說起。Petah 年輕時由於某些原因,必須在紐約與波士頓之間往返,在波士頓照護病危病人。而在那樣的日子裡,有許多病人在她身旁離去,卻也有一些,頑強的活了下來。即使生命的逝去是一種煎熬,但那些還在以意志與生命掙扎之人,對於 Petah 的傾訴,或許也刻印在她的創作之中,成為了 Petah 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溫柔與依戀。
這樣深且這樣濃的思念,使我總從 Petah 的作品,看見直指存在的目光。而 Petah 的雕塑作品在演進的過程當中,也總以不同的手法訴說存在--有時是強烈的神話、文學的印記,也有時,是來自她自小浸淫在天主信仰的洗禮,讓她的作品有儀式的循序漸進,也有宗教性的慈悲樣貌。舉個例子而言,她的雕塑系列有時以阿波羅抓到少女細手的剎那,禁斷情慾因而成樹的達芙妮,恰似回眸,身上長出由蠟堆疊而成的黑色花朵。而有時候,則是白色石膏有如長袍般流洩下來,那是修女抑或佛陀,頷首斂眉,靜謐相對。
而這些「回眸」、「流洩」、「斂眉」,這些 Petah 咀嚼且依戀的瞬間,先前曾經利用觀眾觀看過程的移動路程,來塑造觀看過程中的演進。 Petah 的攝影,則將主被動反了過來,讓攝影作品本身就是這些瞬刻的軌跡。Petah 拉長曝光時間,大量使用光暈柔焦,將光影的線條或是人體的形狀模糊,並且拉出綿延的視線,用以臨摹情意的延展,讓人看著進入其中,不禁都要想,下一個瞬刻,下一個瞬刻,又會是什麼樣子。
Petah 的攝影作品,不僅是目光,還是動態的目光,繼承了時間以及脈動,比雕塑更溫柔,更有情,也更深沈,直指目光深處,要觀者沈靜地在照片中直視自己,好好的感受那樣被放大、被拉長的維度,究竟在訴說著什麼樣的呢喃。
Petah 攝影的主體,有時也會調皮、歡快地玩起耍來。《七月選集之四》中,各種小黑影的跳動、滑動、震動,有可能是日常小物的新奇視角,也有可能是小動物的玩耍瞬間,或小孩子跳躍時起飛的定格。隨著黑影以及線條盪過去,每回視線構成的拋物線都要順勢滑出攝影邊線之外。看這系列作品,我總是被逗的一愣一愣,僅僅是進入其中的情境,都要被這樣的細膩以及眼光撩撥,不由得童趣了起來。
另外類型的作品,則將焦點放在柔軟且多變的布料紋理──皺摺以及人體的形狀,這是對於對於肌理的敏銳,以及對於形體的耽溺。有時攝影的時刻停留在雙足佇地之處的展演,也許是《婚紗系列》中新娘厚重的裙襬拖曳,層層疊疊也如牡丹初綻;也許《得布斯系列》是多名舞者幾乎即地的花裙,狂熱的赤腳複沓,光是腳步都能感染舞者的熱誠。也有時,攝影似乎重新回到了生命以及存在的議題,並以更加冷列抑或鬼魅的手法拋出了一種疑惑:轉頭看向《克拉拉系列》,髮飾、布料躍入眼中,我看到的是女性對於自我形體以及身分之間,那樣顧影自憐,卻又猶疑不定的影子──克拉拉到底說的是誰呢?還是說,克拉拉指涉的是那些觀看她的所有我們自己?
Petah 在攝影主軸的選擇,並非貪心的掌握視野所及,那些廣袤、深遠之物,全數拉近畫面;她反而是拉回近身,讓物品看似細碎微小,卻是因為將眼神鎖在細膩之物,品味其中,因而溫婉有情,話語綿延不盡。
攝影這個媒介,作為Petah 最早使用的創作媒材,也許是她最親密的夥伴,讓年輕的她利用這個媒介折射其對於自身以及對於生命的冷列眼光。而如今她的攝影,在吸取了雕塑在立體展演的經驗後,用她豐富的生命、強烈的情展,傾注在平面的展演。
而且是因為如此,使她的攝影在每個光影之中,剎那都恍若永恆。(eternity in an hour.)
在紐約駐足這麼多年,Petah在雕塑作品中的生生不息,以及在攝影作品中的淡雅恬靜,恰似反應了這個城市與個體間,那樣裡與外、燥與靜的拉扯。Petah曾說,紐約是這樣一個狂野卻也令人困惑的城市(a wild, confusing city),她在其中見證過紐約繁忙又高速運轉的日子,也見證過紐約破產,而藝術家在破敗中,以嶄新的自由,重新審視創作的日子。她在其中,抑或掙扎,抑或找尋更多方式來具象她所感知之事。這麼多年下來,紐約這座變動的城市也許的確給了 Petah 游移其中,成其大器的機會。而 Petah 卻也用她的作品,替紐約留下了寂靜而堅定的註解--她那在人海之中,銳利而透徹的凝視。

文化有情,創意有價——《文化商業摘要 The Business of Culture》是一個著眼於文化組織企業化,或甚至是商務企業人文化的思考專欄,期待藉由專欄創作讓更多台灣的商業人與文化人理解跨界的應用方法,理解到好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可以有更高的定價空間,更強大的社群影響,以及更深遠的價值認同。
如果你認同我的理念,抑或你也想知道跨界思維的可能性,或甚至你也想一起腦力激盪。歡迎追蹤留言、贊助以及加入 Vocus Premium,就能即時閱讀我的Premium限定內容。同時也誠摯邀請你,如果你認同我的創作價值,可以透過贊助連結給予我支持!
臉書專頁&個人頁面也會定期整理推播重大新聞跟即時評論,詳知世界動態。
讓我們在思索的過程中,一起開創出下一個世代的亞洲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