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年少氣盛,總覺得他的音樂缺乏激情,鮮有浩瀚之氣,但歲月的痕跡跟洗禮,卻讓我不由得愛上他的純真無邪……除了《未完成交響曲》,那真的是無與倫比的傑作。

『世間無物能與讓人喜悅的音樂相提並論!』

1月壓軸壽星,浪漫到無以復加的「無憂王子」,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
https://www.independent.ie/entertainment/music/filling-in-the-blanks-the-key-to-schuberts-other-unfinished-40476888.html
今日被音樂學者推崇為「藝術歌曲(Lied;Lieder)之王」,也是古典音樂史上第一位完璧融合音符(旋律)與詩篇(文字),帶給後世聽覺享受的偉大音樂家,舒伯特誕生於昔日神聖羅馬帝國維也納(今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教會學校的校長兼業餘音樂家,更是小舒伯特音樂素養的啟蒙者……
求學階段親自接受過當時維城頂尖作曲家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專門指導的舒伯特,在世的時候雖然已出版不少個人專屬的作品集,但生性害羞、不喜高調,並未像許多前輩音樂家們樂於社交,熱衷公開活動,或是巡演各地,獲得歐陸貴族們的金援資助,反倒顯得有些「宅」,終日僅與鋼琴、五線譜作伴...活在自己心滿意足的小宇宙裡。
https://vinylwriters.com/franz-schuberts-spiritual-sehnsucht/
同時,說來慚愧,在出版商「刻意」低估舒伯特創作實力的情況下,普羅世人根本對舒伯特的印象不深,充其量,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維也納,所謂音樂市場的擂台賽,他只稱得上是一名小咖音樂家而已,絕對不是紅到發紫的巨星……
這也讓沒有固定工作與穩定收入的舒伯特,有限的日子裡唯有靠著身旁好朋友們的慷慨濟助,勉強地一天度過一天……直到西元1828年,也就是他逝世的當年春天,舒伯特方有機會舉辦了個人第一場,也是一生唯一一次的個人音樂會!

『我的音樂作品,是從我對音樂的理解和對痛苦的體悟中所產生的,而那些從痛苦中產生的作品,將為世人帶來歡樂。』

是使命感?還是對人生際遇的嘆息?
31歲那年,如彗星般稍縱即逝的人生旅程,舒伯特在創作了超過600首的歌曲、19首弦樂四重奏,還有22首鋼琴奏鳴曲等作品後,因罹患當年依舊是不治之症的梅毒,以及所併發的傷寒,悄然地於維也納別世。
舒伯特死後,身旁朋友們決定將舒伯特葬在自己心儀的偶像,也就是『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旁邊,算是完成了這位懷才不遇,做為當時無名音樂人末了的心願。
By Gryffindor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434836

兩百年之後,若談到古典音樂,或是動聽的紓壓旋律,我想幾乎沒有人是不知道舒伯特這位作曲家的,他的音樂絕非矯情做作,而是在簡單的旋律中,自在地流露出了真摯的情感,不留痕跡地打入了聽者的內心深處,所以他不只被尊稱為「古典主義」音樂發展時期的最後一位巨匠,更被視為後來德語系「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奠基者;
當然,在藝術歌曲方面,舒伯特的成就更可說是非凡卓越,諸如《美麗的磨坊少女》(Die schöne Müllerin)與《冬之旅》(Winterreise)兩套歌曲集,都是舒伯特愛好者們不可錯過的傑作……
而打破台灣影史多項紀錄的賣座電影《海角七號》,裡頭出現的《野玫瑰》(Heidenröslein)旋律,更是他耳熟能詳的代表作。

尾聲:
最近幾週,正逢歲末迎春,可除舊佈新之際,我對於分享文章的質與量,也有不若以往的想法,或是篤定的觀點;到底書寫「什麼」才能夠滿足創作者跟讀者之間的「互動」?而且又能夠維持一定的「距離」,讓文字成為文字應該有的樣子,兼容深度與廣度,同時綜橫經緯。
可能是年假後的一種無病呻吟,也或許是不同平台經營時必須考量輕重的掙扎,此時此刻,送走了老虎,望著兔子,我還在思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