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的一周年回顧
雖然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的軍事衝突從2014年以來一直在兩國邊境斷斷續續的上演,但直到2022年2月24日俄軍直攻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後才演變成我們目前所知的烏俄戰爭。而烏俄戰爭的暴發也意味著世界局勢將從過去全球化追求全地球上所有正是國家的合作與繁榮,逐漸走向有意防堵威脅前自由陣營秩序的巨大地緣政治勢力,尤其是俄羅斯與中國,已經被美方陣營劃入到了主要敵對勢力,這和川普時期將「公平貿易」當作對中政策的貿易戰路線又有更加升級到軍事衝突的味道。台灣也因為同烏俄間的矛盾般,與中國有著緊張的態勢,因此在烏俄戰爭爆發後自然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從2022年以來所形成的「新冷戰」國際政治局勢,已經將世界史徹底帶往另一個時代。
逐漸走向瓶頸的全球化邏輯
烏俄戰爭所導致的全球最明顯現象,當要屬於全球化貿易的衰退,雖然說武漢病毒擴散早已使得全球產業鏈受到不小的衝擊,但戰爭爆發之後許多東歐、中亞一帶的糧食、原物料無法順利輸出,使全球資源供給逐漸緊縮、多數物價上漲。這波全球性的通膨甚至可能不會因烏俄戰爭的結束而得到舒緩,未來因應新冷戰局勢而重組的國際產業鏈不僅會改變全球化時代的消費型態,各國也可能根據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地位而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例如台灣的晶圓產業以及部分軍工產業必然是未來幾十年內國家發展的重點,而過全球化時代依賴的觀光服務業或經濟作物類產業將跟著全球化的消失而萎縮。大概可以想像的是沿著美國秩序的兩條斷層線所發展的市場經濟應該分成「西歐、美中心研發、消費–東亞、東南亞、印澳、東歐代工、勞力原物料市場」的結構分布。
烏、台在新冷戰秩序下的政治地位
烏克蘭跟台灣依照目前的國際政治勢力分布來說都算是位於兩種秩序邊界的地位,從過去的歷史來看,位於兩種秩序邊緣的國家往往也會是內部充滿兩方是勢力爭奪權力最明顯的地區,並且也會因為這種政權轉移的不確定性造成所謂無法被西方人權觀念包容的「霍布斯政治地景」。當然這不意味著烏、台兩國會出現二十世紀後半期那種冷戰秩序邊緣的暴政,但傳統歐美國家習慣的共識政治在這兩國政權易受動搖的基礎上肯定是無法有效施行的。烏克蘭目前是透過戰爭動員的方式將政權穩穩鎖在烏克蘭民族主權上,這也保證了烏國能夠在應付戰爭風險外,不至於要花力氣處理國內政治勢力忠誠度的問題。反觀台灣在這方面,雖然與中國關係只是緊張而未發生軍事衝突,但在國內卻不斷有著政治勢力分裂,本土派政權無法有效整合全國政治忠誠的問題,這點在2022年末的地方選舉中表現尤為突出。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在中、俄兩國分裂成數個政權的情況下,美歐陣營將斷層線推進亞洲大陸內部,那麼烏、台兩國是否就能避免政局不穩的情勢,而更順利導向美、歐等國的秩序發展。
2023年以後的世界政治局勢
今年二月的中國氣球擊落事件已經表明了美方對未來新冷戰趨勢毫不妥協的態度,烏俄戰爭爆發一周年至今雙方仍持續在烏東地區交火,沒有任何的妥協或轉機,而台灣政府當局則是為了要挽救全球化時代逐漸衰退的經濟產業以及執政黨因疫情和選舉結果而轉向的執政策略,不僅在福利政策上大放利多,在開方東亞大陸旅客入境方面也做出了最大的讓步(甚至讓中國高層官員訪台),可以說,台灣目前是逆著國際趨勢在走,至於這樣的結果是好是壞,未來的一兩年都是值得關注的。至於東南亞、印澳在未來可能扮演的勞力市場角色,有可能會在創造出新一批因產業代工而崛起的國家(同過去的亞洲四小龍模式)。至於中亞內部,除了伊朗以外,由於近代歷史上均未出現過穩定統合政治勢力的民族國家出現,在中、俄維持地緣政治的能力失靈後,可能也會陷入一段長時起的軍閥混戰之中(伊斯蘭宗教的整合能力尚未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