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入侵,會被解讀為情報失敗,理由也非常簡單,上一篇說的兵力不足,這點軍隊是不可能達成俄羅斯想要的政治目標。
克勞塞維茲(編:戰爭論作者)說過,「軍事是政治的延伸」。
意即,軍事行動是要為政治目標服務,也是一種手段,我們總是先有一個想法,有個方向且認為很重要,才會出動軍隊這個「最終手段」。

俄國的想定:烏克蘭政治不穩喪失戰意,俄軍快速取勝

四個方向的進攻,大致上目標有三個,最重要的就是攻陷基輔,扶植傀儡政權,其他的包含攻下哈爾可夫(Харків),好實質控制烏克蘭東北部,南方往赫爾松進攻,確保克里米亞用水,並朝向港口奧德薩,徹底截斷烏克蘭海上通道。
Google地圖截圖
這看起來不相關的目標,都隱含一個前提「烏克蘭政治不穩」,俄國情報部門認為烏克蘭戰意薄弱,總統又是政治素人,只要兵臨城下就能起到威嚇效果。而這三個方向只要有一個成功,就能快速扶植傀儡政府,加速實體控制,從而達成俄國想要的「獲取資源」。
若以這個角度來說,16萬兵力不會太少,威嚇自然是軍容壯大較好。戰前俄國的軍力排行世界第二,俄烏GDP差距將近9倍,人口差距3.5倍,陸軍裝甲火炮差距4倍,空軍更達10倍,更別說俄國軍事科技看來還是高出許多,烏克蘭沒有贏面。
但經歷過克里米亞跟烏東分離,烏克蘭在東部保持相當多的部隊,並隨時保持收復失土的態勢。先不提烏克蘭是否真有此意,軍事上連擺個軍隊的動作都沒有,形同承認失去烏東的事實,以去年的烏內部政治局勢來說也是不可接受。
陳兵多處,可以分散烏克蘭部隊,同時掌握主控權,並釋放不惜一戰的姿態,威脅西方較為軟弱的國家,去押烏克蘭上談判桌妥協。畢竟以西方各國的角度來看,烏克蘭的失敗已成定局,那何必浪費資源在拯救注定滅亡的國家?

多少兵力才能讓烏克蘭喪失戰意?

那麼,兵力數在威脅上如何有用?
如果部隊在邊界低於10萬人,分散各處下進行演習,沒人會當一回事,以軍力數量比,各地方都無法達成3:1的兵力比,就算誇大俄國實力也很難用這樣的兵力比造成有用威脅。因為數量就是數量,你可以把俄T90跟烏T72坦克相比,得出T90x1=T72x3的數字,但隨伴步兵可不能這樣算。
戰爭不是打電動,戰力差幾倍後可以無傷戰勝,回去補血修理就好。只要烏克蘭有抵抗,就得計算戰損,戰損會降低己方戰力,讓後續行動變得不可能。也就是若俄國只出動5萬人,烏克蘭會覺得抵抗勝算很高,有10萬人可以一拚,20萬人則希望薄弱,依此類推。
因為就計算上來說,如果抵抗造成敵方戰損2成,5萬人剩下4萬人、10萬變8萬、20萬變16萬。後續的佔領任務看的是絕對人數,有多少人就能佔據多少地方,利於儘早獲取資源。而充足的兵力可以降低損失,10打10可能損失5人,20打10個卻可能只折損3人,100人去圍則可能沒損失。所以實際戰損,更可能是5萬打到4萬,10萬只會打成9萬,20萬則連5千的損失都沒有。
問題是,這要怎麼計算?請不要用電玩的想法去想,現代戰爭不是以前,以往需要大量偵查兵去探勘戰場,遭遇戰極為普遍。現代戰爭的偵搜範圍都相當大,更別提俄烏兩國的科技實力並不是美國對恐怖分子,戰場幾乎都是陣地戰跟機動戰。那麼在一場旅級的城鎮戰役上,每日死傷會多少?

一天傷亡只有數十人,不是俄國放水手下留情

在此解釋一下,營跟旅的編制人數雖有不同,大體上一個營約在500~1,000人,俄羅斯一個旅約有4個營,完整數量約在3,000~4,000人。烏克蘭依照編制不同,數量較為浮動,也可判斷在此範圍內。一次投入戰鬥的人數不會是整個旅,請放棄數千人拚刺刀的想像,城鎮戰都是一個營負責一小城區,轄下的連(編:俄軍的營級戰術群一般下轄2-4個連)負責幾個街區,然後各排進駐街區的重點,以班為單位在各屋之間戰鬥。
總之呢,不會是電影裡面那種數十數百人殺來殺去的場景,一整天下來可能只有幾十分鐘是這樣,其他時間都在搜索、警戒、休息、整備、計畫。
所以,一天下來整支旅的死傷會多少?激烈的戰況數十人,不激烈的十數人或數人。這包含不能作戰要後撤的傷員,不是全都戰死。
到此為止,若讀者有大吃一驚的感覺:「怎麼這麼少人?」
是的,就這麼少。

二戰最激烈的幾場戰役,每日傷亡不過數百

用歷史上來看,二戰突出部之役,德軍動員將近30萬大軍,最終撤退時戰力降低到大約22萬多,約4分之1,這看來傷亡超多的不是?
實際計算一下,這戰役期間30日,傷亡算75,000,一天2,500人,還是很多啊?對,請把地圖打開,突出部的戰線連綿數百公里,只算重點城鎮,超過上萬人規模的師級戰役,30日下來的折損就是1千多人,換算每日數十人。
突出部之役戰線(來源:維基百科
德軍在東線與蘇俄的庫斯克會戰,看看防守方蘇俄的人數,將近200萬人,近45日的戰鬥中損失了80萬人,平均每日快1萬8千人,這夠驚人吧。一樣,戰線全部綿延數百公里,但由於德軍採取包圍攻勢,蘇俄的打法又是不能撤退,初期有很大的損失。不過呢,若我們攤開到每個激戰點,同樣師級部隊戰役來看,這個數字就是數百人,德蘇雙方死傷比約1:4。
庫斯克會戰德軍計畫(來源:維基百科
熱戰區在激戰中才會達到每日數百人的傷亡。而俄烏戰爭期間,多數的戰線都沒有綿貫數百公里「同時戰鬥」,在焦點中的城鎮,規模都在幾個旅級部隊上下,換成二戰規模來說就是還沒有到一兩個師。數十年前德國曼斯坦元帥在聶伯河(編:指下聶伯河戰役)這裡跟蘇俄開打,德國投入超過100萬部隊,蘇俄則是200多萬。
這才是真正連綿不絕的壕溝陣地,然後在重要城鎮的會戰上,各式火砲上千門日夜不停,才會讓雙方每天死傷數百。而現在烏克蘭東部戰線上,數千人規模的戰鬥,一天能有數十死傷就已經算很激烈了。
聶伯河戰役相關行動(來源:維基百科)

烏克蘭的角度:俄軍無法承受戰損

所以回到前半,為何說戰損將會是問題?以烏克蘭的角度來看,若俄國的部隊不夠多,那麼一個小鎮耗掉你俄軍幾百人,整個區域就能把俄軍作戰部隊減員到無法戰鬥了。
而一支裝甲部隊的戰力要減半,減員多少就可以達到了?差不多1成,步兵單位才需要2、3成。亦即如果俄羅斯邊界軍隊太少,會讓烏克蘭覺得軍事進攻,只消幾場邊界戰鬥,就可以讓俄軍戰力下降,使俄國不足以達成任何政治目標。
那這種軍事威嚇終將變成狼來了,喪失所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