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6):數據,意識形態與資訊判讀
問題出在,我們估算俄軍戰力都錯了,這是政治面造成的問題。許多俄迷總覺得俄軍有強大戰力,就是出在過於高估俄軍戰力,太相信帳面量化數字,忽略其他面帶來的問題。
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5)僵持:你察覺我的察覺,我察覺你的察覺|方格子 vocus
俄軍被伏擊的車隊規模都不會很大,屬於連級規模,前後就是幾百公尺的長度,當前後車輛被擊毀,周圍都是樹林,感覺四面八方都有攻擊,躲哪裡都不是,裝甲車前進無門後退無路,一離開道路就是陷入爛泥中,換你是士兵會怎麼辦? 戰場是很亂的,攻守雙方在城鎮戰場更是這樣,而攻方的優勢遠遠劣於守軍。 ...政治面造成的問題?這聽來很意識型態。然後台灣人多數就會當機,認為後面分析不值得看。
意識型態當然會造成其他面的問題,台灣這些年把意識型態醜化的太嚴重,換成價值、習慣似乎就不會了。
俄國軍隊在帳面上很強大,無論是陸軍或是空軍皆是,在經濟面上GDP只有1.8兆美元,相較中國已經快18兆,美國23兆是小很多。然而,筆者這一年跟一般人閒聊的過程也發現,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GDP與軍力之間並沒有一個絕對關係。
俄烏軍事實力差多少?翻出公開數據看一看
正如同許多解放軍粉在俄軍失利後,很常提出俄國GDP不過一個廣東省,中國的後勤支援科技……這些能力不能比較,用來替解放軍護航。這也是很奇怪的說法,畢竟GDP是定義出的市場價值,各位會覺得兩個GDP相同的農業、工業國家,在戰爭潛力上相同嗎?一樣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一個都是民生輕工業,另一個多為軍事重工業,正常人也曉得不能當兩國軍事力一樣。
戰略本就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學科,但一般人習慣用單一因素去思考,像筆者遇過一些親友同事,聊到烏克蘭戰事時,認為「烏克蘭要認清實力差早點談判結束戰火」者,他們的認知是什麼?
筆者拿幾個常見數據給各位參考,實際上俄烏兩國的比較,抓個概數。
- 人口,俄 1.4 億:烏 0.4 億,約 3.5 倍。
- GDP值(美元),俄 1.8 兆:烏 0.2 兆,約 9 倍。
- 陸軍人數,戰前俄 100 萬:烏 20 萬,約 5 倍。
- 開戰後的動員數量(2022年底),俄 130 萬:烏 50 萬,約 2.6 倍。
- 戰車數量,俄 1 萬台(以上):烏(約)2000 台,5 倍以上。
- 裝甲車輛,俄(約)15 萬:烏(約)3 萬 5 千台,4 倍以上。
- 各式火砲、火箭,俄國也約在烏克蘭的 5 倍以上。
- 空中戰機俄烏差到 10 倍。
所以筆者在說出數據前,聽到的回答是什麼?
人口相差10倍、陸軍相差10倍、戰車差了10倍……什麼都差了10倍,其他各種數據的理解,10倍似乎還是低估的數字,他們心中的想法似乎是,都低估了還有10倍,怎麼可能會贏。
戰爭不只發生在烏克蘭,資訊戰全球開打
那他們認知的現狀呢?烏克蘭是靠歐美西方國家不停輸血,鼓吹戰爭才會撐住。實際上烏克蘭非常悽慘,到處都是斷垣殘壁,遍地都是被騙去犧牲的烏克蘭士兵,而俄國家大業大,損失雖重仍然非常有餘力。
……呃。
當筆者翻出維基百科、知名軍事智庫資料,他們看到真實數據差時,震驚是共同的反應。尤其是烏克蘭原來有這麼多人!原來烏克蘭還有很多砲兵!防空飛彈不是都被打掉了!
問他們都在看什麼?都是些很典型的政治作戰宣傳,用單一數據如「俄國上百坦克在XX小鎮進攻,烏方只有零星幾台,勝負早已分曉」做標題,內容敘述偏向故事,夾雜一些看來客觀的數據。然後,這則新聞就沒然後,XX小鎮其實沒被攻陷,俄國損失十數輛後撤退,永遠不會出現在他們的資訊圈裡。
當然,若你去看更極端屬於俄粉的群組,他們的資訊流中,有大量的反制反資訊戰訊息,內容都是「反對OO說法的,都是西方大外宣等等的假訊息」,先行一步進行反制。然後還有反制反制的反反制,反制反反制的反制反反制,沒完沒了。
自以為聰明的知識份子,最容易受騙
一般人是沒那麼誇張,所以即使拿出維基公開資訊,也夠嚇到他們。所以就更別提進一步的分析,例如俄國國土遼闊,百萬大軍往西有部分拿去防範芬蘭到波蘭,往南還要防備喬治亞報仇,遠東還有日本跟中國的防衛需求,所以實際上會被用在烏克蘭的數量並不會真的出兵百萬。
聽不懂的,都是因為長期接受的訊息:中國是盟友怎麼會需要駐軍、日本也沒能力攻打俄國為何要防備、芬蘭不是教育很好的溫和國家哪裡要守軍。故此時出現百萬大軍作後備的新聞,會不假思索的接受設定。所以若我們要再進一步,討論現代武器的各種零組件生產鏈,這些人一定會當機。最後為了知識分子的顏面,常常用中國可以生產一切高科技零件支援作結。
反倒不是知識分子的一般人,拿大量實際戰況新聞,跟各種知名消息的統計資料給他,能平心靜氣地接受自己搞錯的事實。
這也就是俄國的問題。專制國家階級分明下,知識分子有自己一套分析方法,官僚也有自己修正數據的作法。每一份報告打開,洋洋灑灑客觀數據理性分析,找不出一點破綻,就跟寫論文時要把漏洞補上或隱而不顯相同,呈現較有成果的部分。
如果討論俄國的政治體制,實際上普丁也不是彼得大帝般有絕對權力的沙皇,幾個將軍跟部長嚴格說是有「封地」的,在民主制度下擁有部分地區實際治權。很難理解的人想一下所謂苗栗國跟花蓮國的三倍加強版即可,不僅是地方警察,連法院全部都被控制,資源可以被集中在軍頭手上的情況。
這些算不算研究戰爭時要考慮的部分?當然要,戰爭絕對不是只看陣形分布、進攻後退、武器數據比拚,開打前這些政治面造成的經濟、文化諸多後果,本就該列作參考,從而修正諸多數據。
各國都預判俄羅斯會贏?原因並不一致
像是開戰前半年,筆者已經風聞俄國軍工製造業的動向,知道正在做戰爭準備。前兩個月,先進光電零件製造的消息也聽到一些,明白俄軍的先進武器戰力比想像的還要堪慮。但畢竟不是專業智庫,更不是長年追蹤研究者,這些東西就只能拿來參考,沒辦法端到檯面上講。
但情報單位可能毫不知情嗎?
所以這問題變成,為何俄國情報機關認為2天就可以直抵基輔,然後美國情報人員知道同樣消息,則會修正俄軍戰力,認為是7天內,而德國甚至認為不出2週烏克蘭就會變成歷史名詞?
這就是政治制度造成的干預,專制體系的俄國,情報官不會對上級說難聽話,長期報喜不報憂的結果,就會麻痺情治體系的判斷,預估過於樂觀。美國則是有高估敵人的傾向,就算收到各項俄國先進武器效能不彰,供應鏈有問題等情報,依舊會把時間縮短。德國就更不用講,政治上層一頭熱的對俄國友好,想當歐洲調停者的心態,促使情報員上呈的資訊都要符合政治正確。
那麼,烏克蘭自己怎麼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