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ChatGPT聊天機器人爆紅以後,我寫了文章:AI徹底改變大學理工教育的面貌─學習的本質(18),以討論AI深度學習取代了理工科學家,從數據(data)學習出人工神經網絡,而AI徹底改變了大學理工教育的面貌。
但有讀者不同意,認為我太注重AI深度學習而輕忽其他理工科技學習。事實上,中國古人學習《易經》(即用一套八卦形式系統描述事物的變化,藉此預測未來的吉凶禍福),就如今人註冊了ChatGPT 後,問它:「台灣是否會成為第二個烏克蘭?」,是異曲同工。
從教育、學習的角度來看,《易經》、量子力學、AI深度學習都是在學習一套形式系統─即某種形式語言加上其推理規則或轉換規則的集合,如下圖:
(圖:學習《易經》、量子力學、AI深度學習,陳華夫製作)
所謂的形式語言在中國古代,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在當今,是各種數學,是學習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語言。也就是說,學不會數學,就沒法念理工科了。而台灣的理工科人才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尤其稀缺,對臺灣教育打擊至為嚴重:現在的大學教授沒有了博士研究生,大學科研受阻,未來將面臨本土博士級教授荒。(見拙文台積電可能造成臺灣「荷蘭病」之真相─「科技與智慧」(26)
在美國,理工科又叫做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首字母縮略字)。依照統計,人口中約1% 是具有唸理工科學習數學氣質。而中國人口有14億,美國人口約3億3,依照1%的理工科人才比例,中國的理工科學士有1,300萬,而美國理工科學士只有330萬,中國是美國的4倍。(見〈偉大的科技競爭:中國與美國〉,第35頁)這個理工科人才4倍差距的鴻溝終將美國的科技競爭落入下風。(詳見拙文中美博奕大戰略之中美尖端高科技爭霸的真相─科技與智慧(34)
為什麼人口中只有約1% 的人願意及能夠學習數學呢?比例能否提升呢?
數學本質上就是-種語言(如上圖所示),理論上,一個中國學生能學會英文,就能學會數學及Python程式語言。但實際上,自然語言(如中文、英文)的學習與數學都需要記憶力,據估計,中文常用字約5,401個,英文經常使用字彙是171,146個,這些單字必須得適時的從腦神經記憶網絡回憶出來。
雖然數學的字彙單字沒有中文、英文那麼多,但是它們都是些抽象形式概念(如集合、函數、向量空間等),較難理解,也就無法輕易的記憶。(詳見拙文什麼是「記憶」?如何「記憶」?「記憶」的本質?─學習的本質(3)
所以,學習理工科的關鍵在學習數學。學習數學的關鍵在加強記憶力,中外都有不少所謂的「記憶增強訓練機構」,高額收費教人記憶一些無意義的字串或數字,宣稱能改善學習成績,考上大學等等(見記憶課程有用嗎),但其效果一定不如其宣傳的那麼有效,不然為何在中國及美國只有約1% 的人口唸理工科呢?
要改善記憶,就要知道任何概念進入腦神經記憶網絡記憶,都得經過編碼。而腦神經記憶網絡之編碼過程是利用八種關係:同一、空間、時間、數量、性質、對立、因果、價值等,建立記憶索引,再進入腦神經記憶網絡。所以新概念的關係越清晰,記憶的越好,如下圖:
(圖:腦神經記憶網絡之編碼過程,陳華夫製作)
記憶力一般不會隨著年長而衰退,例如,我已年過七十,但在40年前,我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所學的數位信號處理學,至今仍能運用在GCN(圖卷積網絡)的低通濾波器上。
但最關鍵的是,要改善記憶不會被遺忘,還要適時的回憶。而思考就是最好的回憶,因為人類的思考本質上就是有意識、注意力集中的連串回憶。(見拙文什麼是「思考」?如何「洞識」?何謂「思想家」?─學習的本質(2))
當人類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時,首先是回憶尋找腦神經記憶網絡中,有價值解決問題的概念,這些概念又會激發概括洞識的「內隱思考」,以產生更有價值的「通用概念」與最終解決問題的「問題解決概念」(見拙文思考、記憶、人腦解決之「強化學習式」思考架構─學習的本質(1)),如下圖:
(圖:人類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陳華夫製作)
要證明思考就是有意識、注意力集中的連串回憶ChatGPT聊天機器人就是最好的證例,它雖然沒有人類意識目的性,但它擁有接近人類水平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及對話邏輯。它能理解語言與生成(書寫)詩詞小說,靠的就是回憶數十萬篇英文學術論文、新聞報導、書籍和社群媒體貼文。(見中國企業加緊追趕ChatGPT
結論:
《易經》、量子力學、AI深度學習都是在學習一套形式系統─即某種形式語言加上其推理規則或轉換規則的集合。數學就是一種形式語言,學習理工科的關鍵在學習數學。學習數學的關鍵在加強記憶力,其關鍵又在利用八種關係:同一、空間、時間、數量、性質、對立、因果、價值等,建立記憶索引的編碼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