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讀書」的方法——幼兒期(1)
建立正向回饋
所有的良好心態都要建立在正向的回饋上,痛苦是無法得到正向回饋的,能夠在痛苦中成長都是大人,因為經驗讓我們曉得,先苦後甘是有可能的,獲得甜美果實之前要先辛苦耕耘。
但小孩不會,筆者自己小孩先不論,認識的老師、家長的小孩,尤其是有看過他們幼稚園時期狀態的,幾乎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在這個時期如果沒有對「學習知識」產生正向回饋,後面很難拉回來。
這有兩個面向,一種是讓學習知識,變成能產生快樂的來源,另一種是要降低其他替代性的回饋,例如過早開始玩遊戲。在這裡,筆者指的是「解任務拿獎品」那種,利用正向回饋吸住玩家的遊戲。若是瑪莉歐或賽車那類,比較對象是自己,怎樣都得練習才能過關的就還好。
切記,遊戲不是不能玩,而是不能過早開始,尤其是具有回饋效果的遊戲,像是可以解每日任務拿道具,稍微解小任務就升級拿寶,享受「一點努力就有回報」這種快感的。
這很恐怖,筆者見過小學生,寧可整天栽到這類遊戲中,他必須從中獲得快樂,不然其他事情都太痛苦了。然後因為學習不順,人際關係也沒很好,只能從遊戲中獲得那短暫的快樂,遊戲的正向回饋變成人生的負面螺旋。
如何建立正向回饋?
那麼,什麼是對學習有正面回饋的行為?
筆者認同蒙特梭利的教學法,透過設計的活動,讓幼兒可以逐漸獲得一些「自己有學習成長的感受」,這很重要。
正面回饋的活動,幼兒期必須由家長投入、親自建立。回饋的來源有二:一種是家長的鼓勵與讚賞,另一種是與他人的比較。
對,不要以為幼兒不會比較,每個小孩都會,幼稚園生只是「不大在意」,而不是不會去比。家長您一定碰過,小孩回家問「OOO他家有Switch,我們家為什麼沒有」這類問題,幼兒在學校互相比較,就會有想要得到的慾望,尤其是他覺得好玩、有趣,有正面回饋的事物。
家裡一定要有可以正面回饋孩子的東西,他愛吃的食物,想玩的遊戲,或是出門去哪裡玩等等,這些東西可以拿來做「額外獎勵」,但不能作為獎懲機制。
這有點小複雜,筆者解釋一下。
舉例來說,幼稚園的孩子,去公園玩是應該的,還是應該作為獎勵後才能去?
當然是應該去跑跑跳跳,有空就帶去走走,不需要也不能變成「功課寫完才能去玩」。許多家長是把這兩個掛勾,正向回饋的方法才會失敗,我們要給孩子的觀念是「這是你本來就該做的,就應該去做完」。
而且,如果該做的都做完,還能做得更好,爸爸媽媽就可能會額外給一點獎勵,像是這週去吃麥當勞,或是「那放假爸媽陪你玩瑪莉歐賽車,多玩半小時吧」這樣。讓小孩知道,表現超過應該做的之外,可能得到更多獎勵。
是可能,不是可以,且都是在父母原本就許可的範圍內。
亦即,你不能把玩電視遊樂器、電腦遊戲、手機遊戲,當作獎勵品,「考試考一百分才能玩幾分鐘」是絕對不可以。這些要設立一個平日就允許的範圍,然後建立一套回饋,讓孩子慢慢理解,正面的行為是可能讓父母下來陪伴更多。
而這些獎勵,都算是額外的。最棒的獎勵是父母的讚賞,不吝於稱讚孩子表現,但不是無差別的讚許。做錯就要罵,做對就說好,字寫太醜要擦掉,1+1算錯就重算,不能1+1=3還說你做得很好。
正確的回饋,才能建立正確的心態,不然只是寵壞小孩,養出巨嬰的第一步。
與「自己」比較,產生正向回饋
另一種,與他人的比較,非常的殘酷。孩子一定會比較,幼稚園時期,家長若有常常跟小孩聊天,多少會聽到他說班上誰很聰明,比較會認字,誰又數學比較好,運動很棒之類。比較是天生的行為,不要害怕去比較,一昧的禁止比較,只會讓小孩失去自我求進步的心,反正怎樣都很好,何必努力。
比較是可以提供正向回饋的,但要建立在正確的心態上,也就是不厭其煩的跟孩子說「要跟自己比喔」、「你比昨天懂更多字」。
當小孩展現出對同儕的優越感時,父母親不要去責罵,這有反效果,更不要讚揚,日後更糟,而是儘量表達冷漠,並不在意孩子是否贏過別人,贏了是很棒,但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才重要。建立起這種心態,小孩慢慢才會把「比較」當成隨意而非刻意,有贏很好沒有也沒差,但自己是否越來越厲害更棒。
這個過程很久,不要說筆者自己小孩,安親班看過的都是。老師也要不停地去建立,更要實際表達出,並非只在意成績好的同學,當有進步時要更加的鼓勵。那萬一幼稚園老師就真的大小眼呢?建議換一家,或是直接去談,說家長不喜歡這樣。不要嫌煩,很可能因為家長你自己不想,導致小孩以後態度整個歪掉。
比較為何可以建立正向循環?雖說我們不希望小孩跟人比,但人的天性就是會比,如果你家孩子,數學真的就比別人好,同學之間自然會形成一個共識,「OO數學很好欸!」而這通常都是正面的,孩子聽同學稱讚、羨慕、覺得好棒,自己心情也會好。這種好心情,可以讓小孩回家,更願意去碰跟數學有關的書籍,或是你設計給他的課程。
反之,一直遭遇挫折,就會負面情緒累積,反正怎樣都不行,乾脆不要管就好。孩子開始一定都是不甘心的,會走到無所謂,多半是家長忽略,或以為「幼稚園數學還好」,就不當一回事。
請家長注意,不是說幼稚園算術很簡單就算了,重點是心態。幼稚園時期沒考試,小朋友彼此之間只有概略的知道誰比較厲害,會走到「我一定是最差的」狀況,那都很久了。而要怎樣脫離已經陷入的負面循環,就得要花更多時間,家長勢必要犧牲自己回家的休閒,陪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那還不如一開始就下去,事前預防比事後補救省事。
如何主動建立正面回饋的環境?
這些都算是被動的,筆者接下來要教各位家長,怎樣主動的建立正面回饋的環境。
簡單來說,陪孩子念書,「每天、定時、定量、持續不斷」,不要找理由不做,沒有藉口可說,父母有理由,孩子當然有藉口。萬一自己做不到,或工作忙真的沒時間,請找適合的安親班或是家教,把讀書的習慣建立。
建立到哪種程度就可以慢慢放手?建立到你不講,孩子自己會記得把該寫的功課寫好,主動去做完,因為不這樣做「感覺怪怪的」。
這個時間長短很難說,筆者自己小孩從3歲開始,直到6歲上小一,才不需要講。理由是他從學校中,體會到自己其實不喜歡輸,成績輸人不大舒服,拿獎狀的感覺很棒。而為何會主動,則是他很確實的從每天回家功課,筆者自己設計的一些題本中,感受到自我的成長。
說白了就是我們大人講的,發現這樣有用,「爸爸沒有騙人」。
孩子很精明,不要以為他不曉得,給他有用的東西久了,自己會想通。如果是每天丟題本,不幫他看也不檢討,更不想陪著寫,錯了也不指正,那孩子就會學著虛應故事,應付交差了事。
覺得很累?那至少要抽檢,每段時間去翻他的題本,檢查是否真的好好寫還是亂七八糟,一旦發現隨便應付,甚至抄答案。那麼該處罰的就要,全部重寫,訂正結束前都不再有電視時間,而父母不可以就放著他不管,得在旁邊盯著全部做到好,哭也要哭著讓他做完,學著對自己的僥倖負責。
若沒把抽檢的事後處理程序建立好,小孩只會去學更精明的欺騙法。
筆者的意思就是,大人若想要偷懶,那事後補救就會更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