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普京打一開始就知道,戰爭機器中有一半的技術來自國外,不少關鍵零件還是西方生產,俄國並沒有自產能力。那麼他們可能採取的方式,就是繼續資訊戰滲透,小規模的軍事騷擾,不停的在烏東擴大親俄派範圍,同時擾亂西方政治,降低干擾力道。而不是選擇大規模入侵。這是政治制度欠缺監督後的結果,獨裁者會傾向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那個年輕時會聽同事好好解說工作事項的普京已經不在了。

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10)帝國的幽靈:俄羅斯為何走到這一步|方格子 vocus

最早筆者也說過,俄羅斯數百年的歷史,在地緣上有三大悲願:取得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的不凍港。原因出在大航海時代發現好望角後,絲路開始不重要的這道理。 俄國, 波羅的海, 烏克蘭, 太平洋, 政治普及, 教育普及, 普丁, 晶片, 俄國, 3D, 戰略, 俄羅斯, 波羅的海, 烏克蘭, 太平洋, 3A, 蘇聯解體, 戰爭
政治面的討論可能要幾十年後,俄國整個變革,機密文件一個個解密才會曉得。
我們回頭來看,這場戰爭對台灣有什麼啟示。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 烏軍反攻的案例說明:

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5):僵持,你察覺我的察覺,我察覺你的察覺|方格子 vocus

俄軍被伏擊的車隊規模都不會很大,屬於連級規模,前後就是幾百公尺的長度,當前後車輛被擊毀,周圍都是樹林,感覺四面八方都有攻擊,躲哪裡都不是,裝甲車前進無門後退無路,一離開道路就是陷入爛泥中,換你是士兵會怎麼辦? 戰場是很亂的,攻守雙方在城鎮戰場更是這樣,而攻方的優勢遠遠劣於守軍。 ...
此外,諸如砲兵密度、戰車數量、搭配士兵,怎樣達成作戰目標,都沒有極其突出的優秀戰略,這也不是將軍們都很笨,而是手頭工具就這樣,地圖打開長那樣,「不然還能怎樣」?現代的情報收集很完整,天候可以預測、衛星可以開圖,代表攻防路線差不多就那樣。

情報完整的現代戰爭,不再有神來一筆的「破格」戰略

剩下就是典型的「重心」,如何在局部製造敵方重心偏移,在某處兵力稀薄,而我方可以以強擊弱,對雙方來說都一樣。在俄軍戰線拉的太綿長,烏克蘭就發起極其成功的反擊戰,一舉解放哈爾可夫以南超過兩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俄軍回防縮短戰線後,烏克蘭就很難找到相同的地形再一次重演這種漂亮的反擊。
而俄國的反擊也掌握著多數兵力的主動,如展開好幾個月的巴赫姆特戰役,其實週邊幾個戰略重鎮,就反覆進行佯攻、側攻各種戰術性策略,也都有效果(很小就是)。
戰略上,已經證明沒有什麼戰神發明新招,只是老招變來變去,而雙方都能做出有效預測。剩下的,就是等西方援烏的各項兵器就定位,看能否展開新一輪進攻,至於到底有沒有效果,全世界都在看。(意思是大家也不知道到底多有效)

分散式指揮因應飛彈攻擊,機動式防禦對抗戰機

那麼,在戰術上有什麼值得學習的部分?有,傳統戰術概念完全沒過時,是對科技掌握太低的人想像力太豐富而已。
高科技武器確實相當有威力,但效力遠遠不如預期,舉凡俄國伊斯坎德爾短程戰術導彈、巡弋飛彈的精準度與帳面相差甚遠。理由很多,筆者自己從技術面追蹤,至少就有晶片等級不夠、陀螺儀製造工藝不足、衛星原子鐘等級有差……好幾個面向。
每一項的落差大概就是5%以內吧,但把這些誤差換算成飛彈移動距離,以CEP值來說,戰場實際表現與官方數據差了快10倍,打到跟沒打到的差別。事實就是發射半打飛彈沒有一發打到機場跑道,不要再拗了。(編:CEP是n公尺的話,表示飛彈有50%機率落在以目標為圓心的n公尺範圍內)
但這種精準度,打擊固定目標如雷達站還是相當有效,成功摧毀的雖然數量不夠,要把這類目標癱瘓到不能用倒可以。所以也不能說毫無用處,只是我們要好好思考,台灣的分散式指揮需要落實。
防空系統也是一大亮點,包括筆者在內,戰前都認為以俄國的空軍實力,要壓制烏克蘭防空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問題是時間多久、強度多高。也就是「完全制空權應該沒有,部分制空權當無問題」,只是這個部分制空可以控制到什麼程度。
2023年年初,烏俄兩方的戰鬥機數量統計,差距仍然巨大,但已沒人認為俄羅斯能在制空權輾壓。(來源:Global Firepower
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烏克蘭以手上的舊型蘇制防空飛彈與雷達車,運用分散式防禦、保持機動的情況下,竟讓俄國空軍損失慘重,對比開戰時只有一百多架舊型戰機的烏克蘭,戰果相當令人驚豔。

單兵射殺戰機不是特例,但需齊備各種條件

其中,透過這種組合,加上俄軍情報回傳的遲緩,俄國空軍找不到烏克蘭躲在樹叢、倉庫之中的防空飛彈──太過深入會進入「獵殺區」,但不深入就無法支援地面部隊,形成兩難。反制之道就是讓戰機降低高度到雷達探測不到的範圍,身為蘇制武器的老大哥,俄國也非常清楚烏克蘭蘇制防空雷達的弱點。
但這等於主動放棄四代機、五代機隱密的優勢,低空飛行下很容易被地面持有單兵防空飛彈的小組擊毀。聽來很容易,其實戰機在高速飛行下,要用目視確認目標,或是前方雷達感測到敵機資訊,回報給地面部隊,並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數量可以彌補這個差距,大量單兵防空飛彈的部署,讓這些高價先進戰機相對容易進入火網之中。
筆者的意思是,不要迷信單兵防空飛彈,好像人手一支刺針就可以防空,這是需要各種條件搭配的。也不要狂信先進武器就一定有絕對優勢,烏克蘭軍隊用勇氣證明大膽積極的行動,是可以克服科技劣勢,更何況台灣的防空實力並不差。
  • 各種條件齊備之下,連巡弋飛彈都能打下來,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事情。

水泥城鎮易守難攻,戰車、地雷仍是陸戰重要武器

陸地戰鬥大概是我們最需要學的部分,不是要學人家巷戰,筆者這邊先講清楚,省得一堆人亂跳坑。
戰車依然有用,最大的效力之一是隨伴步兵的安心感,當步兵知道己方已經沒有戰車可以保護自己,通常都會選擇撤退。而且戰車沒想像中那麼容易擊毀,媒體把反戰車飛彈講得很威,實際效力還是得看戰場,而且並不是一發一個,在俄軍坦克群圍攻壓制下,還不如組織裝甲部隊機動反擊,後方砲兵轟擊有效。
城鎮戰比想像的難打,大概是因為波灣戰爭後,都沒有中大型城市遭遇戰火,導致我們對巷戰的想像都停留在伊拉克。在烏克蘭這種地形,有大量水泥建物的地方,得用非常大量的炮火才能摧毀建築,而理論上斷垣殘壁對進攻方是災難,實際上更加嚴重。俄軍在烏東遇到烏克蘭構築強硬的陣地,往往得付出非常大的犧牲才能換得一點戰果。
地雷還是非常好用的武器,廣大的雷區能極有效的遲滯裝甲部隊進攻,再搭配砲兵放手的開放地區下,想越野發起攻擊,埋設地雷比想像的有用。就算是戰爭初期,把地雷擺放在道路上,也都能拖延進攻的俄軍處理,最起碼能讓搶快的俄軍避開主要道路,降低前進速率。掃雷車不是沒有用,而是使用時機難以掌握,加上烏克蘭並非沒有反擊力量,俄軍重進攻、輕補助的弱點就被凸顯出來。
這表示台灣對地雷的想像太過粗淺,尤其是之前鬧很大的火山布雷車,我們才發現,明明有那麼多工兵退下來的弟兄,卻沒多少人相信布雷是國軍早就有的戰術。輕易的跟媒體風向轉,不用談到地雷戰術應用,也不提人員殺傷雷跟反裝甲雷的差異,居然有人相信台北市街頭將會到處都是地雷,顯示一般民眾對軍事常識的認知幾乎是零。

無人機非決定勝負的要素,但相當適合反登陸作戰

無人機很好用,但也沒想像好用,戰場上的電磁訊號紛亂,小型無人機的損耗極快,中大型則無法在到處都是防空飛彈的現代戰場生存。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無人機確實要早點建制,但也不需要過度看重到好像沒有無人機就死定。
因為台灣沒有要反攻大陸,解放軍要遙控戰場戰術無人機協助,都要登陸後才有足夠訊號強度。烏克蘭已經證明中大型無人機生存率極低,台灣防空火力遠高於烏克蘭,過度憂慮是不必要的。
反倒是進攻型、偵蒐型的小型無人機,很適合台灣作為反登陸之用,尤其是台灣幾乎沒有那種往內陸兩公里還看不到城鎮的可登陸海灘。中小型無人機航程夠遠的話,台灣陸地可以提供較強訊號,騷擾、襲擊靠岸近的登陸船艦會很有效果。
當然,這些都沒有確實驗證,烏克蘭當然也沒辦法幫忙確認登陸戰,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有用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