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立:双英出访的美中代理人之争,与马克龙的“第三极”强权梦
「台湾当然可以疑美,应该跟美国沟通台湾观点的价值与利益,而非将自身的命运,交给一个政体、价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权国家。」
林子立
(林子立,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台湾总统蔡英文在3月底出访邦交国瓜地马拉(另译:危地马拉)与贝里斯(另译:伯利兹),行程的前后分别过境纽约与洛杉矶。与此同时,前总统马英九前往中国祭祖,由上海进出,沿途拜访南京、长沙与重庆,两位前、现任总统不约而同在4月7日返抵国门。而后中共解放军随即展开三天的“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目的在于对“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勾连挑衅的严重警告,可见单以马英九访中仍不足以平衡台湾亲美的力量,必须再以军事威吓警告民进党政府与支持者。
无独有偶,在中共军演结束的第二天,也就4月11日,美国联手菲律宾进行“肩并肩”(Balikatan)联合军事演习,从时间与规模可知抗中意图昭然若揭,因为美菲在台海、南海附近海域模拟击沉军舰行动乃是史上第一次,对象就是针对解放军海军。美中双方虽然没有直接对峙,但是互不相让,步步进逼的动作愈来愈大,各自除了有不可退让的国家利益之外,也关系到了台湾未来的选择与前途。
中法平衡台美?
呼吁欧洲军事上不要依赖美国,就如同呼吁东南亚贸易不要依赖中国一样,现实上都做不到。
蔡英文于4月6日在雷根图书馆,会见今年1月7日经历15轮投票,始赢得众议院议长的麦卡锡(Kevin McCarthy),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于此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另译马克宏)也在同一天在北京进行国是访问,可见北京为了要降低蔡英文访美所造成的全球友台效应费尽心思,地方上有前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到处活动,甚至允许他喊出“中华民国”(尽管被中国媒体集体消音);中央上则是以最高规格来接待马克龙,因为法国也是北京处心机虑想要拉拢的对象。马克龙果然在4至7日的访中之行并没有提到对台海问题的立场与态度,显然在言辞上淡化了台海稳定在法中关系之间的重要性。
北京为何利用法国平衡日渐上升的台美关系?当今西方国家之中,跟美国最不对盘的国家就是法国与纽西兰,纽西兰虽然被北京称为民主国家与中国交往的典范,而且因为反核而拒绝美国核子潜舰停靠纽西兰港口而导致双方关系微妙,但是由于地处偏远的大洋洲又非工业制造大国,对其他国家影响力有限。
而法国则截然不同,长期具有“戴高乐主义”(Gaullism)追求自主国防外交的传统,又因AUKUS的澳大利亚潜舰订单移转到美英两国,而深刻体认到西方国家利益的分歧。马克龙目前又是英国脱欧后在位最久的欧洲领袖,自许为当前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领袖,正是担心落入美欧联手抗“中”,成为三角战略关系中孤雏角色的中国亟欲拉拢的对象。
因此,当美国跨党派19名众议员,以及上百家国际媒体呈现出对蔡英文与台湾的高度关注时,这不是马英九借由“民族情感”的软性诉求就能抵销掉的,派出中国侨民在现场抗议也当场引来美国民众的讪笑。北京决定再以三天剑指台湾的军演,向世界表达对台湾的支持就是危及台海和平,而责任在美国与台湾;这也是马克龙离开北京在飞机上受访时所称,法国并不想卷入台海冲突的观点。
此种不追随美国的戴高乐主义,其实就是法版“疑美论”,认为将国防安全交付美国共同指挥是一种错误,因此1966年时戴高乐总统(Charles de Gaulle)决定退出北约军事协议,还迫使总部从巴黎迁到布鲁塞尔,直到2009年萨克齐总统(Nicolas Sarkozy)认知到缺乏北约身分的法国面对俄罗斯将一筹莫展,才决定带领法国重返北约。
这说明了呼吁欧洲军事上不要依赖美国,就如同呼吁东南亚贸易不要依赖中国一样,现实上都做不到。但对曾批评“北约脑死”的马克龙心中,早已认为全盘追随美国是不利于法国国家利益,只是这在欧洲领袖中,属于可以私下说、却不好公开表达的言论。
然而,不追随美国是一件事,亲中又是另一回事,特别是中国在旷日废时的乌克兰战争中屡次升高与俄罗斯的关系,形象在整体欧洲民间上日益低落,加上大众媒体可常见中共对台湾的文攻武吓,此番马克龙友中言论,又呼吁欧洲在防务等领域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反而引起更多正反两面的攻防,对北京而言实属神救援。
属于新欧洲的中东欧盟友,都认为马克龙的言论对欧盟努力达成一个共同对中政策造成巨大打击,但是老欧洲由于长期对美国的不信任,并不反对马克龙的言论。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就说,欧洲领袖支持马克龙推动让欧洲降低对美国依赖的“战略自主”政策并非孤例。
中国如何分化欧盟对中政策?
原本为展现团结欧盟的访中之行,却成为北京分化欧盟团结的机会,拉抬法国而贬抑欧盟,对世界展现出与中国合作者兴、对抗者斥。
不过,听其言更需观其行,观察欧盟各国是否对台海置身事外,其实答案非常明显,从法国自身的印太战略、甚至德国、荷兰以及欧盟的印太政策,都支持南海自由航行与台海稳定,法国甚至在印太战略文件中直接点名台湾是关键伙伴。
很明显的,马克龙想以外交辞令换取法国国家利益的极大化,说北京爱听的话并不表示巴黎正在改变其对台的作为,这是国际政治上常见的手腕,也有其特殊的时空背景,现在因退休政策造成国内大规模示威游行,马克龙需要国际舞台移转焦点。更别忘记,法国是全世界除了美国以外胆敢卖武器给台湾的唯二国家;今年2月,台湾海军已与法国DCI.DESCO公司签署“舰艇战系傤台零附件”采购案,金额达到新台币19亿6380万元,预计到2025年底以前完工。一边卖先进武器给台湾,一边卖160架空中巴士新机给中国,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现实与常态。
尽管美国议员严格批评马克龙,他依然称法国是美国坚定盟友,也派遣一艘海军护卫舰穿过台湾海峡。不仅如此,他主张法国的行动不带挑衅,本著尊重的态度进行,不会像某些人参与言语上的煽风点火。但是,许多人对他的辞令并不接受,认为马克龙在对习近平与普京的外交作为都犯下错误,法国单打独斗的外交策略很可能导致盟友对法国失去信任,欧洲不仅没有形成统一战线,还被中国进一步的分裂。
面临美方的批评,马克龙利用与荷兰总理吕特(Mark Rutte)会面的机会,公开宣称他没有改变法国的对台政策,继续努力维护欧盟在对中问题上的团结,也强调法国不会在台海问题跟随美国。马克龙认定蔡英文过境美国会晤麦卡锡是属于挑衅(provocation),除了缺乏对于台美关系的认识之外,也误以为法国的战略自主能在美中竞争中扮演平衡的角色。
在乌克兰战争持续一年之后,而且中国明显与俄罗斯站在一起,乌克兰能守住第一线显然是北约的协助,特别是美、英与中东欧国家,而不是德法的努力。而与马克龙一同前往中国的欧盟执委会(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刻意地被习近平冷落,更显得北京在利用法国打击一个团结的欧盟。看到这一幕,更加明白北京为何拒绝与民进党政府交流,却把两岸和平交流只赋予特定政党,其实都是分而治之的策略,北京早已将欧盟视为松散、无法达成共识的国际组织,会员国才是他真正瞄准的目标。
因此,原本为展现团结欧盟的访中之行,却成为北京分化欧盟团结的机会,拉抬法国而贬抑欧盟,对世界展现出与中国合作者兴、对抗者斥。为什么马克龙愿意配合?应该是根本不认为被利用!在他的战略观中,法国所领导的欧盟应该成为美、中之外的第三极,不仅不会沦为美中附庸,更能给第三世界、开发中国家另外一个选择:既不像美国如此霸道,也非中国的威权专政,而法国的印太战略正是反映出这样的思维。
而德国就没有如此的政治抱负,冯德莱恩是梅克尔(Angela Merkel)栽培的杰出女性政治家,在出发前就畅谈欧盟如何应该认识中国日益强硬的姿态,并应该限制高度敏感技术的对中贸易。就欧盟现在的任务,是尽快制定一套更为清晰而详细的对“中”共同方针。冯德莱恩所思考的对中政策,更是关乎于价值与区域安全,而非各别的国家利益。不过,由于外交是属于会员国的主权部分,执委会没有实质的主导权,这乃欧盟传统外交积弱的原因。
对于法国疑美的传统当然会引起美国对中鹰派的不满,并质疑美国是否为了欧洲而投注太多资源到乌克兰战事中,这就牵涉到了一个问题:美国是为自己,还是乌克兰?甚至是欧洲、故而大力协助乌克兰抵抗俄罗斯的侵略?
当然,中东欧国之间、甚至是欧盟会员国之间,对此看有相当大的差别。举例而言,同样身为前共产国家,匈牙利对俄罗斯的看法显然与波兰、捷克有南辕北辙的思维。如果是对台友好的立陶宛外交部长蓝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而言,他的主张就跟马克龙有著明显的差别,认为过去欧洲对俄罗斯的侵略性威胁选择性失明,现在则是对中国的侵略性威胁选择性失明。西方国家内部分歧由来已有,一场乌克兰战争没有彻底团结西方,而台海的稳定受到威胁时,则是他们最不乐见的状况。
双英出访,民主与民族路线的碰撞
台美强调“民主”共同的价值,而两岸凸显“民族”之间的连结,虽然各自有支持群众,但是最大的差异,则是在对于国家主权与安全的认知差异。
马英九与马克龙证明,向习近平示好可以获得经济和贸易方面的好处,马英九任内两岸和平交流达到史上之最,直航、ECFA、马习会都是历史上的美谈,却在民进党执政后戛然而止。马克龙的访中更让空中巴士在中国民航机市场中完胜波音,奢华品牌龙头LVMH和电力制造企业EDF都大有斩获,但是在出发前刚对中国直言不讳的冯德莱恩,无法参加给予马克龙下机红地毯、阅兵、国宴,甚至是在习近父亲过去官邸赏花。这样巨大的差异,跟双英出访是一个接近的类比:马英九祭祖允许他喊出“两岸都是中华民国”,但是蔡英文过境美国则是“过境窜美、倚美谋独”。
就台湾的国内层次,执政民进党与在野国民党在即将到来的2024总统大选如何创造有利的声势与空间,正是双英从这次出访行程的主轴,但以现任、前任总统来看——即便前者支持度远大于后者——两者出访的媒体声量分庭抗礼,难怪马前总统在返回国门之际喊出“九二共识回来了”。而蔡英文总统则说,访美之行是让国际看到台湾不因压力而屈服。
那一条路线更能感动人民?《菱传媒》的民调显示,47.8% vs. 22.0%民众对蔡英文出访的评价表示满意/不满意;对马英九出访中则是31.8% vs. 39.9%民众表示满意/不满意。换句话说,民主路线虽然赢过民族路线,民主路线也有重叠到民族路线,而民族路线并不全然被民主路线排斥,否则蔡的不满意度应该更高,而马的满意度也不会接近32%,而应该只有不满意蔡英文的22%。这样民意的重叠,说明台湾人民既重视民主主权,也在乎不要跟中国全面交恶。
这就成为北京进行认知作战的杠杆点,国、民两党对一个中国认知的不同,而使得中共的分而治之更为可行。马英九的中国是由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两个部分组合,都是中华民国;而蔡英文眼中的中国,是主权不及于台澎金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要强迫中华民国台湾接受一国两制、最后统一的威权国家。可惜的是,从未理解、明白,体验民主政治的中共,无法接受多数民意对中国与台湾的认知,而误以为那仅仅是属于民进党对中国的诠释。一个中国的原则固然是国际法所承认,但是国际法并没有写下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这不仅在台湾是主流民意,在民主国家之间亦是。
这两条路线在华府还视北京为合作伙伴时,也就是美国还是双极体系中的强权、或是单极时代的霸权时,两国都可以接受如此背离事实的模糊,因为美国需要中国对抗苏联,而中国需要美国站稳脚步。但是进入多极时代,美国视中国为其主导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挑战者时,这两条路线开始形成泾渭分明的分歧,双英出访各自得到美中两国官方的支持,美中之间的较劲在双英出访之旅中毕露无遗。台美强调“民主”共同的价值,而两岸凸显“民族”之间的连结,虽然各自有支持群众,但是最大的差异,则是在对于国家主权与安全的认知差异,从而在美中强权竞争之际,有了各自完全不同的角色。
小结
台湾当然可以疑美,应该跟美国沟通台湾观点的价值与利益,而非将自身的命运,交给一个政体、价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权国家。
若我们从历史角度反思,过去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建立与生存有赖美国的大力支持,尽管是当时杜鲁门总统(Harry S. Truman)因为韩战爆发,需要台湾遏止共产主义往南发展,但随后而来的“经济合作总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ECA)所带来的美援,也为台湾经济奠定基础。
随著历史的开展,两岸对美国的利益发生了变化,在苏联支持下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站稳脚步,甚至利用双极体系下美苏激烈竞争的结构因素,在1970年代弃苏投美,赢得红色中国成为联合国与安理会唯一的中国。而不再代表中国,但仍坚持一个中国的中华民国蒋介石政府,则获得美国改采《台湾关系法》与台湾维持非官方往来,但实质仍是官方的交流,只是层级有限,不受重视,只希望台湾不要成为美中关系的绊脚石,但仍然在美国利益掌控之内。
这段历史说明国际政治的现实与荒谬,2,400万人在台湾的繁然与安定、且从未受到中共政权的统治,甚至是国际组织的孤儿,却打造了全球贸易之岛与台积电等国际首屈一指的企业。过去马英九执政时期正逢美中合作达成全球化的顶点,两岸全面交流却也因经贸红利分配不均而导致太阳花学运,人民反思台湾的中国政策后,台湾主流民意再次倒向民主的亲美路线。
在美中关系对抗的前提下,两岸关系没有环转的余地,华府与北京各自使出全力打代理人战争,蔡英文“民主”价值对垒马英九“民族”,美国被形塑成异族;台湾的确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民意疑美,认为不该一味追随美国导致中共侵台。然而,就如同戴高乐主义的疑美,却也认为法国是美国可靠、强大、紧密的盟友、也是自主的盟友。相同的,台湾当然可以疑美,应该跟美国沟通台湾观点的价值与利益,而非将自身的命运,交给一个政体、价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