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有人枉死,總是有些死亡被隱瞞,總是有些空間,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

“寻找一块墓地”是端传媒新开设的专栏,我们希望在这里认真地和读者谈死亡﹑遗憾﹑悔恨,但也谈生命﹑爱﹑希望,和那些无法解决的道德难题。欢迎点击订阅。

(谢宜安:作家,“台北地方异闻工作室”成员;著有《特搜!台湾都市传说》,小说《蛇郎君:蚝镜窗的新娘》。合著《台湾都市传说百科》。)

高中时,我住在学校的女生宿舍。宿舍的楼梯间有一面镜子,从楼上走下来时,对著镜子,恰巧可以照见全身。这是给我们检查服装仪容用的。宿舍里一天要点两次名,点名时,规定学生不能穿拖鞋。我好几次在下楼经过那面镜子时,注意到自己的鞋子而跑回去换。我觉得在那里放镜子,相当贴心。

但是有一天,那面镜子被翻了过去。因为听说有同学在镜子里,看到了不是人的影子。

镜子被翻面我觉得可惜,但是另一方面,我又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也害怕过那面镜子。宿舍十点熄灯,公共区域如楼梯也会关灯,只留下几盏小灯。但我还是有好几次,为了拿洗衣机里洗好的衣服,在十点后摸黑穿越楼梯。那时候,我会害怕看到那面镜子。我不知道在镜子里看到鬼影的是谁,但我胆子要是再小一点、或者走楼梯时再遇到一些风吹草动,那个人可能就会是我。

不是因为我相信有鬼,而是我很清楚,在宿舍里那些条件的影响下,我会认为自看到鬼。无论原本有没有鬼,当下的环境与心灵,都会使人撞鬼。

当年在宿舍里,我听说了不少鬼故事,其中甚至有一些被视为真实的灵异经验。而在离开宿舍后,我读到了更多宿舍鬼故事——很多人跟我一样,也在那样的宿舍环境里,感受著鬼故事的发生。我们都受到宿舍这个独特的空间所影响。

据说,我当年所住的宿舍之所以会有鬼,是因为它曾经是监狱的刑场,我们的宿舍原本是男生宿舍,可以用阳气来镇压阴气,但现在换成了女生宿舍,因此鬼很多。

我所听到的,就是校园鬼故事里常说的主题:“学校以前是坟场”或者“学校以前是刑场”。这往往不符合真实。台湾没有学校以前是刑场,有些学校以前曾经是坟墓,但“被说是坟墓”的学校,远比“真的是坟墓”的学校多更多。尽管学校不是墓地,但学校确实像是一块墓地——想像中的。在这里,徘徊许多学生心中的亡魂。它们的故事就像葬在这块土地上,经过的人,总会听说过一两个鬼故事。你从小到大,一定也听说过几个。

这些校园鬼故事,日本称之为“学校怪谈”。在日本的校园怪谈中,登场率最高、汇聚了最多怪谈的场所,是厕所。日本学者常光彻研究这一类学校怪谈。他注意到,许多故事如“花子”、“青色纸、红色纸”(厕所里会冒出一个声音,问你要青色纸还是红色纸。回答青色纸会被全身抽干血而死、回答红色纸会全身流血而死)、“从马桶中伸出的手”、以及“窥视的脸”(女学生被鬼追躲到最后一间厕所,以为鬼离去时,才发现鬼从厕所上方看著她),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厕所。厕所是学校的阴暗面,是身体的排泄腔通往无尽黑暗的通道,因此令人畏惧、因此会产生故事。

但在台湾,学校里鬼故事最多、最阴的地点并非厕所,而是宿舍。这可以说是台湾校园鬼故事的一大特色。

为什么偏偏是宿舍?难道对台湾人来说,宿舍非常可怕?

在研究传说时,我们往往将传说视为人们精神的切片。传说的形成,背后是无数次的口耳相传:耳朵听来的传说,经由心过滤一遍,再由嘴巴说出——传说反复经历这样的历程。而这些无数次穿越人们意识滤网的传说,也就不得不成了人们的共识、人心的结晶。假使我们把视线凝聚于这些结晶碎片上,或许就可以还原出恐惧的形状——知道那些传说宿舍鬼故事的人,究竟在想什么。

一条废弃走廊。

一条废弃走廊。摄:林振东/端传媒

被封锁的寝室

宿舍里许多鬼故事,都涉及一间“被封起来的寝室”。最典型的,或许是我在高中时从友校同学口中听说过的这个故事。那次我去参加男校的校庆,男校的同学一听说我住宿舍,就跟我说了他们宿舍的鬼故事:宿舍走廊尽头,有一间被封条封住的寝室,没有人知道那间寝室为什么被封住。曾有一次,一位学长在门外听见有人在寝室内喧闹的声音,他原本以为是学生在这间寝室内开party,但后来意识到,寝室明明被封得好好的,没有打开的迹象——在里面开party的并非活人,而是生活在这个空间里、不是人的鬼魂。

这是我听说的第一间“被封住的寝室”。

友校宿舍是不是真的发生过这件事,我无法确定。但我想,那栋宿舍里,很可能真的有一间被封住的寝室。被封住代表著“不能进去”的禁忌,禁忌往往让人想到那些不可言说的事情:死亡、灵异——必定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无法解决的事,才不得不封锁那间寝室。事实上,那间寝室被封住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但只要它是被封住的,就会持续引发各种想像。到后来,想像已经成形,真相是什么无所谓。假使有人告诉我,那间寝室被封住的原因,是因为里面漏水,那我恐怕会十分失望,觉得不要听说还比较好。

在其他更多的宿舍鬼故事里,那间封锁的寝室,后来开放了。这时产生了另一种恐怖——你甚至不知道它是哪一间。

我听说的第二间“封锁的寝室”,来自大学的学弟。

学弟说起了他所住自强九舍的恐怖故事:传说宿舍里曾有一位侨生,这位侨生有宿疾,某一次长假时,他没有回故乡,而是待在空无一人的宿舍里。一天,他的宿疾突然发作,在无人急救的情况下,他死在自己的床位上。等到假期结束、他的室友们回来时,发现侨生的尸水已经深深渗入他躺著的床上,侨生的尸体也与床板紧密黏合,分也分不开。

学弟只说到这里,但这个故事还有后半段:当校方要处理尸体时,发现床板上的尸水怎么样都无法消除,因此直接割除了床板。这间寝室因为出过事,曾经封锁一阵子,后来隔几年,新学生入住时,又再度开放。那栋宿舍里每间寝室都有四张床,但只有那间出过事的寝室,其中一张上铺被锯掉,剩下三张床。住到这间寝室的学生,半夜会听到有人咳嗽、找药的声音。

我很长一段时间以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就跟学弟一样,也跟其他很多人一样。然而后来我因为整理传说,才意识到,“尸水宿舍”其实是流传于各大学之中的都市传说。我所就读的政大是最有名的,但不是唯一的。这类“尸水宿舍”故事最早可以追溯至1995年的一篇BBS文章〈北工鬼事〉。在那篇文章里,事件发生在台北工专(今日台北科技大学),死者也并非侨生,而是台湾本地的学生。在那之后到今日的二十多年间,故事持续流传,中兴大学、文化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原大学、辅仁大学、台北大学都有相似的鬼故事。仿佛在这些大学里,都有一位在长假间孤独死亡的侨生——怎么可能呢?但是就算这位侨生并未真实存在,学生们仍对此深信不疑。

我当年也是。听说故事的那一年,我刚入住大学寝室。一整个校园里,我真正说得上话的人很少,与我同寝的室友,是一位来自美国的交换生,我的英语只能勉强与她沟通,当然更无法分享心事。学弟说故事给我听时,是在告诉我,“我们都可能突然死了,没有人发现”——那些灵异的结尾不是他的重点,“孤独死”的核心才是。而恰巧我们都对此深有同感,既然如此,那故事应该要是真的。

“尸水宿舍”的故事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在整栋宿舍里,有一间寝室不一样。不一样意味著异常。假使说“封锁房间”的情节,可以让人们与鬼故事的现场保持一定程度的安全距离,“再度开放”的情节,则使得人们会毫无隔阂地置身鬼故事现场。在这类故事中,“再度开放”并非代表事情已经获得解决,它只是被隐藏了起来,就像学校会出于各种务实理由牺牲学生权益——等到你住进去那间寝室后,才会意识到异状。

“尸水宿舍”的部分版本,加强了这个“隐瞒”的主题:由于侨生死后,尸臭味经久不散,因此该间寝室加装了抽风机。但只有一间寝室有抽风机,未免太过醒目——为了避免让学生发现,因此每一间宿舍都装了抽风机。

一间废弃房间。

一间废弃房间。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别的房间﹑被隐瞒的死亡

故事中对于这些出事的寝室,校方往往会加以隐瞒。有的时候隐瞒的手段是让那间寝室变得跟其他寝室一模一样(有些故事甚至会说,校方可以打乱门牌号码)——有的时候,是让那间寝室变得更加特别,直接不让该寝室住人、将它改建成其他用途。

这是辅仁大学流传的故事:女生宿舍一楼有一间医护中心,那间医护中心原本是寝室,某年寒假,一位侨生没有回家,因病死在无人的宿舍。在那之后,住那间寝室的学生便会听到凄厉的女生笑声,校方因此把那间寝室隔出来,当作医务中心。因此从医务中心的内部空间,可以看出寝室大概的样子。

台北大学也有这一类传说:女生宿舍中有间寝室不住人,那是专门用来放行李的行李间。其实那间房原本也是寝室,但是睡在其中的女生,被潜入宿舍的水电工先奸后杀,在那之后寝室就不安宁,因此只好改成行李间。

这类故事很多,也往往仅止于传说。故事类型太过相近,都是关于那一间特别用途的房间——或许不该问“为什么每一间特别的房间,都是因为出事而改建?”,该问的是:“为什么鬼故事总是附著于这些特殊用途的房间?”事实上,很可能不是因为事件,才有了那些医务中心或行李间,而是先有了医务中心跟行李间,才有了鬼故事。鬼故事是用来解释这些空间的说法。

我高中宿舍里,也有几间特别的房间:晾衣服的储藏室、电脑室、综合活动室。储藏室似乎有鬼故事,综合活动室也听说很阴,据说有人听过里面发出声音,打开时却没有人。但我为了练习乐器,曾经进到空无一人的综合活动室。综合活动室对应其他楼层的第六寝,但不知为何,只有这层的这一间改成了综合活动室,它的空间感,确实还是第六寝的样子。只是撤去了书桌床铺,铺上木地板,十分空旷,能听到乐器强烈的回音。我一个人在传说闹鬼的活动室练琴,不断因为想起闹鬼传闻而感到害怕。

“特别的房间”被视为异常,是因为宿舍里的其他空间,都太过“正常”——标准化的宿舍空间中,每一间寝室都长得一模一样。因此遇到不符合常规,少一张床的、或者是特殊用途的房间,反而醒目到异常的程度,容易使人产生灵异联想。

这个“特别的房间”又是那么微妙,它乍看熟悉,却又十分陌生。进到这些特别房间,会感觉到它明明与其他房间隔局相似,用途却截然不同。这种陌生感,也往往是鬼故事生发的背景。日本的学校怪谈,时常发生在“放学后空无一人的学校”,学生因为忘了拿东西而回到学校,便遇上了灵异。黄昏的学校,既熟悉又陌生:它还是相同的格局,但因为夕照变换了不同容貌,给予人强烈的“非日常感”。这些特别的房间,正因为还保有“正常”的痕迹,更显出它的异常、它的格格不入。那些存在于正常中的异常,仿佛打开了一道缝隙,允许那些异质的、不该存在的东西进入。

我想综合活动室会变成综合活动室,背后一定有某个我不知道的、但十分合理的原因。但只有灵异故事,可以贴近我当下心中的那份感觉。

一间废弃班房。

一间废弃班房。摄:林振东/端传媒

无人的宿舍

黄昏是学校怪谈里的特殊时刻。我们宿舍鬼故事里的特殊时刻,是早上所有人离开宿舍、宿舍空无一人时。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某一天,在所有人都离开宿舍后,有一位学生留了下来。明明宿舍里应该没有其他人了,这名学生却听到宿舍里传来“碰、碰、碰”的重击声。那个“碰、碰、碰”的声音不停响著,听起来像是人的脚步声,但更重一点。“碰、碰、碰”正在一间一间地敲寝室的门,用女性的声音说著:“找⋯⋯不⋯⋯到⋯⋯”

“碰、碰、碰。”学生感到十分害怕,躲到了床底下。那个女性的声音又敲了下一间寝室的门,说:“找⋯⋯不⋯⋯到⋯⋯”

“碰、碰、碰”的声音越来越近,终于抵达了学生躲藏的这间寝室。学生看著“她”进寝室,自以为不会被发现,就在这时,“她”转头看向学生,对她说:“找、到、了。”她的脸对著床底下的学生,她是个头下脚上的鬼,刚刚的“碰、碰、碰”是她以头撞击地板行进的声音。

这个故事也是高中宿舍里传说的。这是唯一一个,后来我每次想起来,都会感到害怕的故事。我听说时,脑中想像的就是我们所住宿舍的空间,对应的时刻,大概是所有学生都离开宿舍、干部检查清空、准备将宿舍上锁之时。我只有一两次机会做过这份工作,但那时见到的宿舍样貌令人印象深刻。平常人来人往的嘈杂宿舍,如今安静而空无一人。那就是我们生活中难以窥见的缝隙,我忍不住好奇:在我们都离开宿舍以后,这个空间会不会也有我们不知道的、它自己的故事?“碰、碰、碰”的传说,听起来就像是属于那个奇异时空的传说。

“碰、碰、碰”其实是个相当知名的传说,至少在1996年就有流传纪录,在九〇年代是十分著名的鬼故事。我听到的故事没有说这名女鬼为什么要来宿舍敲门,但是有些故事更为完整:这名女鬼原来是人类,她被负心汉抛弃,说要找他索命。负心汉躲在宿舍里,希望能逃过一劫。道士告诉他,只要躲在床底下就能躲过。但躲在床底下的他,却与女鬼四目相交——原因是他忘记告诉道士,女友跳楼时是头下脚上死的。

这个鬼故事本身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女鬼逐间寝室敲门,讲述时压迫感十分强烈。而“碰、碰、碰”的怪声,最后揭露那是头撞击地板的声音,也令人不寒而栗。更重要的是,故事翻转了一般以为鬼没有脚(只有上半身而无下半身)的形象,让故事中的女鬼成为一个视线看向低处的鬼——反而令原本想躲避的人无所遁形。这些巧思都十分厉害,难怪这个故事可以流传如此久又如此广。

“碰、碰、碰”这类故事,可能是源自日本的学校怪谈“窥伺的脸”,情节结构几乎与“窥伺的脸”如出一彻。“窥伺的脸”故事中,一名女学生突然在放学后的学校遭遇一名看护妇(护理师/护士)鬼魂,她躲到厕所的最后一间,这名看护妇鬼魂接著开始逐间寻找女学生。

“不在啊⋯⋯”她打开一间又一间的厕所门。但就在检查到倒数第二间厕所时,看护妇鬼魂停了下来。女学生以为鬼放弃了,松了一口气,自然而然地抬头往上看,却发现看护妇鬼魂从厕所上方的空隙看著她。

“窥伺的脸”跟“碰、碰、碰”一样,都具备“逐间搜索”的要素,也同样是每一间确认,并且说“不在”或“找不到”,来让躲藏者意识到进度。也同样都是在躲藏者认为自己可以逃过一劫、松了一口气时,被鬼魂找到。鬼魂找到的方式,也都同样让人意想不到——“窥伺的脸”的鬼处在一般不会有人攀上的厕所隔板上方,“碰、碰、碰”的鬼则以倒吊的姿态把头贴于地板上。“碰、碰、碰”传说的年代,正好有不少日本怪谈传入台湾,它的的故事演化很可能受了“窥伺的脸”影响。

有趣的是,可以看到台湾“宿舍”主题的强大——日本“窥伺的脸”发生在日本鬼故事胜地厕所,台湾“碰、碰、碰”则变成一则宿舍鬼故事。

在我脑海里,“碰、碰、碰”是可能会发生在我所处宿舍的那类故事。尽管我能想像女鬼贴地的视线,也会被我自己的想像吓到,但我其实没有办法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宿舍的床,都是上铺,没有什么“床底下”可言啊?

所以,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椅子学姊”的故事。

一间废弃学校的黑板。

一间废弃学校的黑板。摄:林振东/端传媒

藏污纳垢的死角

我高中所住的宿舍,床位在高处,差不多是人站立时头顶的位置。床底下是书桌,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正好位于床铺的正下方。一间寝室一共有四组这样的配置。因此我们四个人都是睡上铺,晚上睡觉时要爬上梯子。

“椅子学姊”的传说是,晚上睡觉时要把椅子靠上,不然会有“学姊”站在椅子上看著你。

这个传说是我最近才听说的,但至迟从2007年起,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流传。尽管我之前没听说,但我听到时,可以很快地理解这则故事的恐怖感觉:书桌的椅子若拉出来,确实刚好会在床下方。假使有人站在那张椅子上,差不多刚好可以看到睡在上铺的人。

这是一则完全符合宿舍空间感的传说。不再像“碰、碰、碰”一样,有不符合这空间的“床底下”,“椅子学姊”就是为了我们这种上床下椅配置量身定做的校园鬼故事,表达了上铺独特的空间感。

也是在那个我听说了众多鬼故事的宿舍里,发生过一次灵异骚动。这次不是传说,而是一次神秘难解的事件。

某一次,学姊回到寝室时,随口呼唤了一声室友。学姊明确地听到,室友从上铺回应了一声。但就在这时,室友本人打开门,回到了寝室。

所以刚刚出声的不是室友⋯⋯?

呼唤人的学姊跟开门的学姊,我都认识。这件事情发生时,在宿舍引起不小的骚动。在这之后,宿舍里的学姊学妹,提起这件事都会特别小心。尽管大家讳莫如深,但如今看来,灵异骚动似乎也不是什么太稀有的事。常光彻研究校园怪谈,也提到国小学生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妖怪骚动——这类灵异骚动,就像是校园里的天灾。

姑且不论当时的“灵异”是真是假,这都是一段十分“合理”的叙述。由于我们寝室的床铺位于上方,位置略高于视线,因此我们没有办法即时确认上铺是否有人。好几次我们要确认一位室友在不在,都要多爬上两阶阶梯,才能看到她有没有睡在床上。若是不爬上阶梯,只是站著,看不到上铺有没有人躺著。

就是因为这样的空间感,才会造成学姊“看不到上铺室友”的状况。而上铺这个明明就在同一个空间里,却看不到的区域,就成了寝室的死角。

宿舍的上铺,就像是都市传说“消失的搭车客”里的后座。“消失的搭车客”故事里,搭便车的乘客上车坐到后座,但就在驾驶要提醒他下车的那一刻,一转头,却发现乘客凭空从后座消失了。“后座”之于驾驶,也是一个无法即时确认的视线死角,但又吊诡地与驾驶位于同一个空间。因此“消失的搭车客”,也透露了对于这空间的不安。

那么来自上铺的诡异声音,应该可以被诠释为上铺死角衍生的恐怖感觉吧?至于“椅子学姊”,则是一个关于上铺空间的,相反的故事。这回主角待在上铺了,但人一到了上铺,就换下方变成了视觉死角——所以就算有鬼魂站上了椅子,在上铺的人也不可能看到。唯一有机会看到的,就只有鬼魂探出来的头,与灼热的视线罢了。

如今的我已经离开那间寝室很久、很久了。但在大学时,我又住进了类似的寝室,下面是书桌上面是床。像这类的寝室很多,因此“椅子学姊”不少宿舍都有流传。最初,“椅子学姊”也不限定性别,可能是“椅子学长”,男宿与女宿都有同样的空间配置。

一间废弃学校的操场。

一间废弃学校的操场。摄:林振东/端传媒

为什么“椅子学姊”故事的空间感会这么强?我想是因为,宿舍的空间感太强烈了。我们在那之前,与在那之后,都不会再经历相同的空间。我只有作为住宿生的那几年,入住了那个上床下桌的环境。我一开始非常不习惯,但我没有选择。高一十五岁的我刚住到宿舍时,我连上铺的梯子都不会爬。爬上去还好,爬下来却十分困难,我几乎看不到自己身下的阶梯,因此下几阶我都用跳的,有几次落地力道比较大,发出了重重的声音。

我应该有过害怕。但我没有机会说,我甚至当下无法有意识的感受。但我这种微妙的心情,却会在聆听鬼故事时,悄悄地浮现。不只是令人戒慎恐惧的上铺,还有那个奇异的综合活动室、楼梯间的镜子,以及宿舍外的一片废墟平房。

我们天天都会走过的宿舍门口,不知为何有一排矮房。那排矮房有人生活的痕迹,但我从来就没有看到住民在那里活动。我对那排矮房非常在意,每次经过都会多看两眼。但矮房外有一道墙遮挡,大门也上锁,我只能透过低矮外墙,看到矮房内部深不见底的漆黑。

一年级的生活新鲜又令人紧张,我们这群新生被抽离原生的环境,塞进全新的宿舍空间,被迫在短时间内熟悉宿舍制式的日程表。而我几乎不认识其他人。我们只有十点熄灯后的时间是自由的,我们往往会在那时候聊天。在一次熄灯后的聚会,一位同学说:“其实我有一点灵异感应。我在那排矮房里看到过‘东西’。”

虽然是令人害怕的事,我竟然一点也不觉得意外。甚至因为那位同学说了这句,而让我觉得,我和她、和在场所有的人,都变得亲近了起来。我们是同样害怕那排矮房的人了,我们是听说过同一个鬼故事的人,我们是共享恐惧的人——“恐惧”这种心情非常幽微,几乎就是一个人最基本而深刻的情感,而我们能够彼此分享,表示我们比起先前,更像是同一个群体。

这就是为什么,世上鬼故事会特别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