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店一世界:当便利店员工,我看到“便利”背后的“重要之事”
「看著眼前琳琅满目的安全套,我开始不耐烦,心想到底它们有何分别?!」
【编者按】“其实你返工有咩做㗎?”——这个问题,你有问过别人或被人问起吗?
这个来自日常的问题,启发我们开启“返工这回事”这个新栏目。在当代社会,工作主宰我们的生活,既定义个人的身份,亦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区隔中,我们并不容易看见彼此——从恒常的工作劳动,到行业内的语言词汇、职场文化、人际关系、性别分工、权力层级以至价值体系。借此栏目,我们希望打破边界,深入聆听多位“打工仔”的行业见闻,不但走进社会各行业的“贴地”日常,亦从职业的视角观照当代社会的切面和现象。
这一期文章,我们走进“梗有一间喺左近”(总有一间在附近)的便利店世界。透过一位工作三个月的年轻店员讲述,我们将了解在这个小世界,什么才是“重要之事”;在方便快捷的便利店背后,有哪些繁琐的工序;在便利店的世界,我们又怎样看当代到消费社会的特质?
撰文:小薯 策划:艾迪
读大学的时候,身边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要去做M记、做便利店,说要体验一下这些以后应该不会从事的工作。
那时的我,想起便利店店员,只会幻想到通宵在便利店可能发生的奇遇,像遇到打劫,然后发现劫匪另有隐情......终于,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想起这事,也因为生活的缘故,我去做了几个月的便利店店员。
从客人变成店员,由操作收银机到摆放货品,由每天与客人相遇道别到和同事不相往来地共事......在这些日常琐碎的劳动中,我看到便利店的“重要之事”,并体会更多便利店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上班第一天的纪律课:手脚干净、不谈政治
第一日上班,我就行经顾客不能踏足的空间——水房,即饮品柜后储放饮品的低温房间。穿过这冰冷的空间,我在细小的经理房中学到便利店最重要的守则。
经理淑芬以摩打手的速度点算一叠叠500港元纸币,然后慢慢跟我解说:“首先,千祈唔可以手多,有cam影住,贪一次就冇㗎啦......我哋呢度有蓝有黄嘅,试过搞到闹交要炒人,所以返工唔好讲呢啲啦......烟我都食,但系唔好著住制服食......”(千万不要多手,这里有摄像头,贪心一次就永不录用......我们这里黄蓝的政治立场都有,曾试过吵架要解雇,所以工作时不要讲政治......我也抽烟,但不要穿著制服抽烟......)
我呆呆地点头,处理好入职文件,穿上制服外套和戴上名牌,就去店面工作。
淑芬安排了同事阿花教我用收银机。阿花是一个瘦小、眼细细的女孩,外表看来应该只有十几或廿几岁。我刚走进收银位置,阿花便开始指著萤幕上的不同按钮介绍:“报纸揿呢度(按这里),奶呢度,杂志呢度,现金呢度,八达通呢度。”我看著收银机萤幕上一个个按钮,只感觉迷迷糊糊。
然后,她微微转身,拉开烟柜,取出一包烟,过机(扫描商品条码),指著萤幕显示的烟名。我读一次,她就按取消,再拿另一包烟出来过机,慢慢教我认识烟名和它们的位置。
有客人来了。
“红万呀!”
“60蚊,收你100蚊,找返40蚊。柠檬茶6蚊,要唔要埋?”
面对客人,阿花收钱时“唱出唱入”(大声说出收取和找赎的现金),一手收钱一手交货。期间她的手指灵活地在萤幕上和银柜来回活动,又准确说出收了多少钱、找赎金额以及完成“sell嘢”(推销产品)。一切的动作,十分流畅自然。
轮到我的时候,接到货品或客人的要求后,我首先要思考:这是可以直接扫描,还是要手动输入的货品?若是后者又要花点时间找出按钮的位置。然后,我还要确认收多少钱,到底是用现金、八达通还是其他电子支付方式。有时客人直接说出,有时则以模糊肢体语言表达,我都要即时领会。
当我终于为完成第一笔收款而松一口气时,我才发现,这不算是合格的交易过程——我没有跟客人打招呼和推销。
便利店的“小意外”和“重要之事”
在日复日的工作中,我逐渐在店舖经理指导下,学习林林总总店员的职务:清洁店面、上货摆货、检查及记录冻柜温度、上牌仔(为货物贴上标签)、打日期牌、“void 货”(注销和清理过期货物)、整理仓存、协助盘点,以及更重要的回应客人查询、sell 嘢(推销)......
在便利店工作,一般有分早(A)、午晚(B)及通宵(C)三更,每更8小时。我主要做的是早更,开门几件事大致就是:开门、开收银机、清洁、检查牌仔、上货,还有叠报纸。每天早上,香港4份主要报纸皆不是以一份份完整的送来,而是按港闻、娱乐、财经等不同版面而分成ABC叠,我们要将他们拼装成完成的一份,并把前一天卖剩的退回给报社。
开门营业并不总是畅顺俐落,而是充满小意外。正是在这些意外之间,我学习到何为便利店的重要之事。
有天上班,刚开门就有客人进来买一份10元的报纸。我匆匆忙忙打开收银机,输入货品、接过客人递上的100元纸币,并选了现金付款的按钮。当银柜一弹出,我一看,心里骂了一句脏话——收银机不够银头(零钱)。扰攘之下,幸好客人有八达通,才能解决这笔交易。
然后才想起,平日有零钱,是因为经理每天早上会点算前一日营业额,并兑换好现金作找赎之用。那天经理没有上班,我自然就手忙脚乱。经过这次小意外后,我才知道,“现金管理”是便利店的重要事项。而电子付款方式的流行,某程度减轻了店员在这方面的工作量。
还有一个小意外,是关乎价钱争议的。那天上班,客人拿来一枝饮品,我如常过机,客人也如常拍八达通付钱,机器也如常地“嘟”了一声。
“咦,唔系7蚊咩,点解收咗我10蚊嘅?”(不是七块钱吗,为什么收了我十块?)客人问道。但是萤幕确是显示十元,我有点紧张。客人随即走到饮品柜,指著饮品的价钱牌,上面清清楚楚写著“优惠价7元”。
问准经理后,我只好道歉,并照价收取7元。
为什么有这样的意外?原来是因为便利店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优惠和减价促销,当中收银机的电子系统会自动更改,但货品的价钱牌则要人手更换。因此,确保产品价格的一致,是我们每天工作的要项。
经此意外,经理马上叫我检查一次全店牌仔。我拿著手提扫描仪逐个牌仔扫描,检查货品最新的价格,一发现还未更新的牌仔就更换。那时的我刚入职一个星期多,还不清楚有中央电子系统可以查阅比对,便扫描了全店逾千种产品的牌仔......
除了管理现金和确保价钱牌准确外,迅速纯熟上货和合理运用仓库空间也是便利店的重要之事。当一箱箱的货物需从店内的仓库摆上货架,我一开始以为应该从侧边开箱,这样取货较为容易,但经理特意教导和叮嘱,纸箱一定要从顶部开,这样才能将货物稳妥地叠高,并善用空间存货。需要上货时,我们先将几个纸箱逐个搬上板车叠高,再推出舖面,看到货架有空缺就上货。虽然推出舖面的货品不一定都要上架,但这样做却能避免货品被遗忘在仓库内而囤积起来。
当然,在管理库存背后,其实更大的学问是如何货如轮转,我就听过分区经理跟店长说:“要想的不是如何有效运用舖内仓库的空间,而是如何将货物销售出去。”
到底这些安全套有什么分别?!
有没有想过,便利店卖得最好的货品是什么?以我观察,答案是樽装水和香烟!
一样是“需要”,一样是“欲望”,这两种商品构成便利店的“基本盘”,具备相当稳定的销量。不过,香烟的种类繁多,对很多店员来说是较难掌握的产品。幸好本人也是烟民,记住超过六十款烟名和它们的别名不算困难。不过,客人有时要求“不要烂脚”的香烟——香港的香烟包装盒有吓人的健康忠告图,包括喉咙破洞、脚部溃烂,模拟灵堂等——就可能相当头痛。碰巧有一次卖剩的只有“烂脚”图案,我只能尽力在烟柜寻找是否仍有其他图案的香烟......
尽管有水和香烟支撑便利店的基本销售,但要创造更多营销,就要再下功夫。每家便利店的产品虽然看似大同小异,但每家店舖都相当“在地化”,店舖经理根据附近客群的特性、喜好、消费习惯,以及附近有哪些潜在的竞争商铺,而决定商品的订单。令经理挠爆头、搞尽脑汁的是,我所在的便利店位于住宅区的商场,缺少游客生意;而区内不乏超市及杂货店,对于附近居民来说,有众多其他选择,便利店的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便利店推出“会员制”和“零食化”的策略,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营业额。所谓会员制,是指便利店鼓励客人安装手机应用程式登记会员,透过积分计划和定期推出优惠刺激消费欲望。近年其中一次最大的推广,可能是在疫情期间利用政府推出的“消费券”计划:只要客人登记成便利店会员,在店内领取消费券后,就能额外获取现金券。在消费券发放那几天,我真的“讲到口水到干”,见到客人就自动自觉问,“系咪(是不是)消费券?”“消费券呢边(这边)帮你......OK了,留意余额,廿蚊优惠券可以买嘢𠮶阵用!下一位!”
至于“零食化”,则是店内引入各式各样的新潮零食品类,吸引客户购买。比如说,便利店就不乏标榜来自不同地方的小食:韩国雪糕、日本蛋糕、台湾牛肉干,还有以美味健康作招徕的加工蔬果零食。然而,这些新产品并不都让客人受落——很多时候,我都听到经理苦恼于重点推销的货品卖不出去,原因也许是区内人口年龄较大,未有太大的意欲尝试新产品。
我也是在成为店员之后,才发现便利店的产品真的是琳瑯满目。每月都有一次存货盘点,我大概要盘点最少800款货品,需要逐款货品点算、纪录数量,由饮品、零食、牛奶、快餐、雪糕、酒......逐个柜、逐个架、逐行、逐件货去数——这种需要专注并且不断重复的工作常常令人犯困。有一次,我蹲在收银机柜前,望著货架上的安全套,开始比对货品清单:
XXX 持久装 3片
XXX 至尊超薄装安全套 3片
XXX 至尊超薄贴身装安全套 3片
XXX 至尊极薄感装安全套 3片
XXX 倍滑至薄幻隐装 3片
XXX 超薄倍滑装更薄型安全套 3片
XXX 超薄紧贴装安全套 3片
XXX 超薄安全套 3片
我很疑惑,搞不清楚到底哪项是哪项,就一盒盒拿起互相比对它们的外观,并仔细留意包装上细小的字体。看著眼前这些包装五颜六色、字体各异、修辞又大同小异的安全套,我开始有点不耐烦,心想:“究竟它们有何分别?!”然后,我不禁噗通一声笑了出来。
环顾四周,不单是安全套,很多产品看起来琳瑯满目,但其实他们真的有那么大的分别吗?
(伪)推销员之惑:多说一句就买?
在成为便利店店员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店员不是简单收银就可以,而是要“Sell 嘢”(推销产品)的。平常付款时听到的“新口味朱古力,要不要试一下?”就是这样的一回事。而这个销售步骤,更是公司安排神秘顾客评分的重要环节。
分区经理曾教导过我如何去sell客,并以奖金鼓励我:“拿到神秘顾客的A级评分,就可以有奖金。你想一下,每次客人付款时多说一句‘加五元有一盒朱古力奶’,那就可以有奖金!如见到客人已买饮料,你又可以sell什么呢?对了,你不要sell饮料啦!你可以sell零食嘛!”
有一次,有一个目测大约30多岁、OL打扮的女士来光顾,她买了一瓶饮品,结帐时我说了一句“新出水果味软糖,要不要试下?”她首先犹疑了一下,然后竟拿起了糖,说:“哦,试下啦......”
不是吧,我只是随口说一句,这样就可以了?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理所当然,不过我至今仍难以理解,为什么简单的一句,就令人真的付钱购买:你真的需要?你为什么想要?你是没所谓吗?那为什么会没所谓......
像这样的内心小剧场,我在日常的收款和销售过程中时常发生,并常常“口不对心”。当一位婆婆问我,“小姐,这款雪糕是什么味道?好吃不好吃?”我心里想的是,“我觉得好吃可能你觉得不好吃呢......”然后说出来的是:“茶味雪糕,不是好甜,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的......”当一位外佣问我“有没有可以打去印尼的电话”,我心里想,“我不知道呀......我是不是应该要知道呢?”,而说出来的是:“好呀,我帮你找一找呀......这方面我不是很清楚,我帮你问一问经理(微笑)”。
有时候,店内也有一些精明的客人,要不向我𨤳清条款内容,要不在付款时问这次的购物是否能使用优惠,恍如考试问书。总之,在任何时候,我都不能轻易说不,而是做出“帮紧你,帮紧你”的样子,并尽力找出最可行的回应方式。后来我想到,虽然每次的交易都只是一个很短暂的行为,但是对每个客人来说,都可能投入了不同的、我们未能从片刻的购物行为理解的意义。而他们的行为,有时可能会让店员感到疑惑、不满乃至烦燥。但作为员工,我们的职责就是在每次的服务中尽力找出最合适的回应方式。
在日复日的交易中,我渐渐发现便利店的“社区感”和“时间感”。工作了一个多月后,我开始记得重复光顾的客人:早上买报纸的阿叔、上学前来买早餐的学生、午饭时间后落场(休息)来买水的厨师、因附近工程而来买饮品买烟的地盘工人......在认出这些“返头客”时,我会有一点点的喜悦和兴奋。而工作内容也让我实在地感受到时间的缓缓流动,早上执报纸时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店内的货品两星期换一次牌仔,冬天到了换上放热饮的饮品柜,还有配合大时大节推广的产品......
有一次,我又撞到一位几天前来买烟的大叔。“红威嘛?”“阿妹,醒㖞!”阿叔的惊讶,竟让我有一点成就感和雀跃。
流动的和扎根的
像很多人理解的一样,便利店的人际关系是高度流动的。大概是技能门槛较低,入职容易,来工作的人年龄背景各异,很多人只是暂时来赚钱(我也是)。我的同事们,年龄最小的有中学生,还有的是大学生,有的做过外卖员,也有的看起来像是“不良少年”。木讷的男大学生不喜欢sell嘢,认同“躺平”,然而说起喜欢的Marvel电影却眼中有光;“不良少年”口甜舌滑,是sell嘢能手,爱装帅和吓人,但又会做出在公家𠝹刀贴上自己名字的可爱举动;“外卖员”在公开考试因为一科语文不合格,去了读大学衔接课程,疫情期间线上课堂无法专注,决定不读了,出来工作。他们都是比我早来的同事。而在短短几个月内,我已看到几个同事来了又走了。
因为分更和店舖人手短缺的关系,我们不时要“单挑”(一更只有一个店员当值),所以就算是同一间店舖的店员也不会很熟悉。但工作联系著我们,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像早班看到叠好的纸箱、未上完的水、收银机里准备好的银头,还有更换好的新鲜面包、牛奶和快餐。有时候,A更时段会看到B更同事的错失和遗漏,需要A更同事执手尾(反之亦然),这些衔接问题常常都带来同事间的抱怨和张力......
比起店员的高流动性,店长却是相对稳定的。便利店经理淑芬在这工作超过十年,由店员开始,后来成为了店舖经理,练成一双数钱摩打手、迅速高效的上货执货能力、对货品流转及客人需要的敏锐观察力,以及本能级别的招待及销售口才。另一位经理阿敏,曾跟我说过,她本来在另一个区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调过来也一度令她有一种“被连根拔起的感觉”。而淑芬则曾在另一品牌的便利店打工,后来又回来了。她的解释是“这里比较有人情味”,她会认得熟客,有时会跟客人闲话几句,也会与小孩打招呼。我也是听到她们说才想到,原来在便利店的世界,也是有让人感到“扎根”的感觉。
“为什么这里没有阿姨来求职呀?给我一个阿姨店员!”有一次,阿敏向我“哭诉”,她的意思是我们店内的员工都太年轻、工作粗心,没有任劳任怨和长期工作的中年妇女。
要管理好年龄背景各异且流动性高的员工,对店长来说真是不容易呢!
在“熟悉”和“陌生”之间
成长于香港的我们,对于迅速找到便利店如此的理所当然。在便利店工作三个月后,我对无缝嵌入到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便利店有了更多的认识。
便利店的“便利”,不单只是“梗有一间喺左近”(总有一间在附近),还有电子化及标准化下创造的熟悉的环境、货品种类,以及服务经验——我知道去便利店就能买到某种我需要的东西,而即使去不同分店或是不同品牌的便利店也该会是差不多的。在充满陌生人、繁杂资讯的城市中,这是一种对人来说很重要的可掌握感和安全感。因此,便利店必须要能提供“基本”的货品。
然而,只提供“基本”的货品不足以满足和追上资本增长的逻辑,因此也要创造令人消费更多的念头。便利店的零食化和会员制推广,正正是为了生产新的“陌生”。便利店如同其他城市的创造物一样,被推动著要生产变化,但同时也要保留让人有某种“安全”、“熟悉”的感觉。
由客人到店员,观察虽浅,但也让我体会到货品和服务送到客人前的种种琐碎事情和重要之事。回想起我的日常工作,尽管电子化和自动化省却不少工序,但人类店员暂时仍是这个庞大系统中不能缺少、未被机器完全取代的部分。然而,当科技再发展下去,电子货币和人工智能变得更普及和成熟,人类店员还会是便利店的“重要之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