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个option:高才通申请掀热浪,他们会移居香港吗?
「“这个关注未必会有动作,大家是觉得香港是个option。因为前两年,香港有些过气。现在有些找回昔日荣光的感觉。”」
特约撰稿人 夏斯、实习记者 Luna 发自新加坡
在抢人才的需求下,香港政府近年优化了多项相关政策,而新政策“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开通约四个月,已有2.7万人申请,1.7万人获批。在申请者和移民顾问的眼中,比起现有的人才计划,高才通的手续简单得多了,审批时间也不长。香港的人才政策一直主打吸引大陆申请者,然而,这些申请者最终真的会移居香港吗?他们手上的香港通行证是皇牌、抑或后备牌?端传媒访问了六位因不同原因申请计划的青年,对于是否留在香港,除却自由边界收窄,高昂的生活水平也是他们的考量之一。我们接续将访问到已获英美等地永居的大陆申请者,他们又抱著怎样的故事,计划来港?请密切留意“人才入境计划”系列专题。
2022年12月末,中国大陆突然打开防疫政策,人们还来不及辞旧迎新,不少人跌入感染新冠病毒的漩涡。在深圳生活和工作多年的阿莉也病倒了,发着高烧。圣诞节那天,阿莉刷着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在香港做保险的朋友发帖,“香港抢人才开新篇⋯⋯”朋友圈的文字抓住了阿莉的眼球,她第一次知道香港开放了“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下称高才通)。
看完帖子的简介,阿莉马上告知从事律师工作的丈夫。做保险的朋友建议阿莉,丈夫可以作为主申请者,也符合申请条件的阿莉则作为受养人同行。这个考量与未来续签有关,他们觉得法律工作更容易找到工作,出身新闻传播相关行业的阿莉则相对困难。阿莉夫妇二人而后自行在官网上研究了一番,发现申请过程并不复杂,填的资料很简单,旋即在今年1月初递交高才通签证的申请。不到一个星期,收到批准通知。
在阿莉心中,香港社会更有公民意识,讲求法治,生活中更能抓住确定性。一河之隔的深圳,仿佛只是一个追求搞钱的城市。三年封锁的疫情生活,阿莉觉得自己一直困在严格的清零政策管理中,做核酸的日常给她带来创痛。她心中有把尺,在大陆超一线城市工作机会、中产生活和收入水平,并不差于香港。但这三年疫情给阿莉的人生价值重新排序,她和丈夫达成共识,要脱离不确定性的人治社会。
突然降临的高端人才政策,仿佛打开了一条人生后路,“可以找个相对人身自由一点的环境吧。”
“拿香港身份,最多是没有plus,不会有minus”
这艘巨浪中的小船涌上了不少人。
高才通签证自2022年12月28日开放申请后,颇受欢迎,申请和批核数字远超人们想像。开通后一个星期,港府已收到2600宗申请,获批人数超过五成。时至1月中,开通申请不到三周,接获5300宗申请,九成获批。5月31日,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截止4月底有2.7万宗申请,1.7万宗获批,另有1.3万受养人(即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获批签证。孙玉菡称高才通的申请者约一半为30岁以下,为香港人口增添动力。
根据高才通签证的申请要求,符合资格人士分为三类:A,申请前一年全年收入达港币250万元或以上的人士;B,在指定名单的全球百强大学获颁学士学位(名单中共有176所大学),并于申请前五年内的工作经验至少三年的人士;C,在申请前五年内获全球百强大学颁授学士学位、但工作经验少于三年的人士(此类别限额10000人)。根据入境处提供的数字,截止4月4日,共有22082份申请,其中获批宗数为12945,拒绝宗数为661。获批申请者中,B类人数最多、占50.7%,A类最少、占16.3%。
在推出高才通政策之前,香港有数项吸引人才的签证政策,包括不限配额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针对全球范围、不断增加配额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无配额限制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以及“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2022年施政报告中,港府亦宣布成立专门的“人才服务窗口”,推出放宽多项既有人才签证的措施,试图在全球抢占人才竞赛中大展拳脚。
端传媒分析相关数据,以上述四种签证为样本,2017年至2021年这五年间,每年的总人才获批人数最高为2019年、突破2.5万人,2021年总人才获批人数不到2万人。相比之下,高才通推出四个月获批人数为1.7万人。另外,大陆申请者一向是香港人才政策的主力军,以针对全球范围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为例,2017年至2021年间,大陆获批者占比最高达95%,最低亦有86%。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在今年2月20日到访广州,参加“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时表示,人才是各地疫后复常、重启经济的必要动能,各国都在努力招揽海外人才,“大湾区内地各市和港澳一定要协同努力打赢这场国际人才争夺战。”
在上海从事财富资产管理行业的傅彦,几乎也在第一时间登上小船。在海外就读学士和硕士毕业后,傅彦直接回到大陆工作,已踏入财富管理行业超过五年。其所在的公司属于行业翘楚,为八成以上的中国大陆家族办公室做产品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傅彦经常接触前沿的移民、置业资讯,帮助客户的财富管理实现国际化的需求。
傅彦在2022年末得知高才通签证这项新政。在每月例行的与家族办公室、财富机构的人员开案例研讨会时,桌面上的热门话题出现了高才通政策。傅彦曾经考虑申请优秀人才计划,在网络上收集资料后,发现高才批准得特别快,衡量之后,决定申请。
“对我们这行来说,本来只有国内身份就挺不方便的,大家平时会不断做国际旅行。”去年的封控政策也让傅彦十分困扰,从上海封城放出来后,2022年秋天傅彦终于能到外国出差,那时她想要准备海外身份的意愿越来越强。
完成申请后,傅彦写了篇科普文章发到朋友圈,反响很是热烈,往常不多联络的本科和硕士同学的私信蜂拥,都向她咨询新政。但当大家的申请完成后,傅彦却发现,几乎没有朋友落地找工作,“都只是做一个备份。”根据傅彦的观察,九成的朋友将高才通签证视为一两年的旅游签证,只有少数人在思考如何续签。
“我印象很深,有个朋友说,拿香港身分,最多是没有plus,不会有minus。”傅彦说。
想吸引人移入,“要问走的原因是什么?”
2022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推出首份施政报告,提出“过去两年,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政府除积极培养和留住本地人才外,会更进取吸纳外来人才⋯⋯”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在此时诞生。与此同时,港府还推出多项政策试图招徕人才。
“这半年非常密集的政策出台,就是政府缺人啊,这还不明显吗,香港政府抢钱、抢人才。”有移民顾问经验的保险从业人员陈芮说。在香港,不少保险从业人员也做移民咨询。
陈芮在深圳长大,在香港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港工作,如今已经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陈芮介绍,以往获得香港身份主要有几种渠道,其一是投资移民,不过这个政策在2015年已被叫停 ,“这是最开始进入香港的途径,渐渐政府意识到一个问题,只要钱不行,要的是人才。”谈到人才政策,陈芮表示,优秀人才计划和IANG签证都是大陆人移居香港的主要渠道。
在陈芮看来,新鲜出炉的高才通政策“门槛很清晰”,只要满足硬性条件就能获得批核。相较之下,要通过评分制的优才计划更有不确定性,“在高才通没出来的时候,优才是我们大多数顾问会着重的。但是这个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来,因为要求专业能力非常的强,它(顾问服务)是定制化的一个服务。每个人的工作经历、毕业院校都不一样,这是定制化需要收费的脑力咨询。”
高才通政策刚推出时,不少客户跑来找陈芮咨询。很快地,陈芮和同行们发现只需做免费咨询,帮忙简单整理材料、递交申请。陈芮说,刚开放申请的两个月达到咨询顶峰,而后询问的人数渐渐少了。
陈芮观察到,对高才通表现出兴趣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为小孩教育考虑的高知识、高收入人群。陈芮表示,“以他们在内地的工作经验,不太愿意放弃现有的生活,举家去其他地方。但香港是很好选择,随时飞一下就过去了,或者坐高铁。”阿莉丈夫的律师事务所领导,就觉得小孩在幼儿园过得很“卷”,所以迅速办理高才通签证,将小孩送到香港上学。另一类人,则是因为疫情后“对国家不自信”,希望获得多一个身份,或是将资产分散到海外。
对人才的渴求背后,香港正面对人口结构压力。根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报导,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高级经济师吴卓殷指出,过去三年劳动人口累计减少18万人、萎缩4.5%,成为香港最主要的人口结构压力,而人口下降将影响消费、拖累经济。根据统计处数据,在2020年第2季至2022年第2季期间,流失的14万劳动人口中,25-39岁的群组流失最高。此群组可谓是劳动人口的中流砥柱。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人口学家叶兆辉对端传媒指出,香港的人口问题正面对多重困境,“香港从2021年开始,出生率低、人口老化高,加上net migration(净迁移)减少了人,使得整个人口增长从正数变成负数。”叶兆辉表示,“现在输在,离开香港的人,也会带走他们的子女,这些人口无法转化为劳动人口。”
政府始终没有提及香港出现移民潮,亦未对移出人口的原因做出背景调查和统计。中国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在2022年9月回应香港移民潮问题时,则表示“形容香港出现移民潮并不恰当”,因香港作为国际都市“人口流动一直很高”。
“人口数字是不会骗人的。”在叶兆辉看来,无论叫移民也好,不叫移民也好,许多人离开香港是不争的事实,结合未来出生率或会持续低迷、人口老化节节攀升,他对未来人口问题的改善并不乐观。
长远来看,如何改善人口问题?叶兆辉指出,减少人口移出和吸引更多人移入都很重要。“如何减少移出,就要问为什么他们走。”叶兆辉说,“要面对现实。有些人走,是因为觉得香港是不宜居的城市,为小孩子考虑。也有人担心国安法实践后对个人有直接影响,或想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不是走10个就拎返10个,要问走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会直接影响如何吸引人移入的。”
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香港教育大学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顾问张炳良在接受《集志社》访问时亦指,香港除了吸纳人才,也要研究和正视本地人才流失的原因,若无法留住本地人才,那么吸引外来人才的能力也会削弱。
先拿了签证,“落袋为安”
“坦诚地说,去年或过去三年疫情状态,大家对跨境活动有很大不确定的时候,手里有一两张备份牌是更理想的选择。”年近30岁的傅彦从事财富管理工作,已经在谋划未来在大陆和香港两头跑的工作生活。在她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跟着客户的需求出差,“服务对象在哪,我们就会在哪。”傅彦观察到,在去年,许多中国大陆的客户都往外走,无论是人还是钱。
“润”之风向在疫情封控期间刮起。傅彦的客户中,新加坡也属一大热门目的地。不过这阵新加坡热潮在今年似乎有减缓的趋势,新加坡的签证审批速度和高涨的物价、房价,已经变得有些过热。与此同时,香港则获得更多关注。“但这个关注未必会有动作,大家(只)是觉得香港是个option。因为前两年,香港有些过气。现在有些找回昔日荣光的感觉。”
对傅彦来说,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成熟的家族办公室业务及其低税环境,相对大陆更有就业吸引力。傅彦的公司所在的集团,在香港和海外都有设立办公室,业务广泛,有专门帮客户做税务的团队,也有负责家族办公司主体的团队。这为傅彦将来在港续签提供了条件。
但谈及个人生活环境,傅彦却不是那么喜欢香港。“拿香港和新加坡比,我definitely更喜欢新加坡,我不是特别clubbing的人,我比较宅,有电脑、网络,干净空气和水就可以,所以我更宁愿去新加坡沙滩晒太阳。”若新加坡也推出类似高才通的签证,傅彦铁定也会去办理。
高才通政策的推出,恰好与许子泽的创业计划合流。今年初,年近30岁的许子泽正在紧锣密鼓筹办在深港创业的事宜。此前,许子泽尝试用优才计分,他对自己的得分颇有信心,觉得申请优才不成问题。后来,他意外发现自己的本科学校进入高才通的指定大学名单。许子泽特地下载堪称生活搜索引擎的小红书,翻看高才通的申请情况,发现批核速度迅猛,决定转战高才通申请。“稍微比较了一下哪个track(路径)好。后来觉得先拿了(签证)落袋为安。”
许子泽在新加坡有数年专业服务的工作经历,对金融行业有一定的观察。2022年,他见证了新港竞争的热浪,看到不少金融从业者从香港搬到新加坡。但在今年,许子泽看到金融业的人士有人被裁、重新回到香港。同时,因为中国调整防疫政策,打开国门,香港重新承接起面向中国的业务。
在许子泽的创业蓝图中,深港双城的资源是一个绝佳考量。他的创业项目落在高端制造领域,打算把公司开在深圳,“很多内地实现不了的事,在深圳可以做到。深圳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有可能算是全世界最强的产业链。(项目)想要scale(成规模)起来,也有很多投资的人。”深圳既有的资源和人才、珠三角的制造业产业链,再加上香港的营商环境、可以mobilize(调动)香港科研人员的可能性,种种条件都让许子泽很有信心。“我这个真的很符合大湾区(的叙事)。”许子泽笑道。
在深圳生活多年的阿莉夫妇,对未来在港生活也有一定的憧憬,尽管一切还不太明朗。阿莉的丈夫阿柯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近年在大陆发展壮大,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办公室,在疫情前已在考虑踏入港澳市场。不过因为封关,计划搁置。高才通政策推出后,律师事务所内不少同事也申请了。“以后香港和大陆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吧。”阿柯认为,在香港开律师事务所,有利于协助客户解决两地法律制度、交易习惯不同的问题。
阿柯的法学教育和就业经历一直在大陆,而大陆和香港是两套法律体系,若在香港继续做律师,需要考取符合资格的牌照。目前阿柯未有重新考取相关资格的打算,但他觉得要是没法继续做律师,会考虑证券商的工作。他不太担心自己能否在香港找到合适的工作。
不过,有许多人还未有移居的打算。许子泽也发现,身边许多对高才通签证有兴趣的人,主要是因为申请容易,拥有签证后方便旅游、买保险、开设银行帐户、投资港股。
被政治改变的人生方向
对于一些人来说,申请高才通是移民过程中突然蹦出的附加选项。
20多岁的陈欣然在数年前就萌生移民的想法。她自小在河北三四线城市成长,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农民工,曾尝试到上海打工,但被歧视得厉害,陈欣然对此印象很深。当时除了外地人语言不通,农民工进城打工也颇受限制;外地人收入标准和本地人不同,也没办法久留。辛劳之下,父亲最后离开了上海,趁着房地产热潮、门槛低,进入房地产行业。成长过程中,陈欣然最常听到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运的说法。她也做到了,跨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从小地方踏进上海的顶尖学府。
上海一直被视为中国最开放的国际都市,父亲的经历却让陈欣然一早对上海祛魅。“你会在上海看到那种地方,一个围墙,这面是特别贵的房子,另一面的‘老破小’,”陈欣然回忆,展演在她面前的是巨大的贫富差距,“竟然能把不平等和差异直接摆在你眼前。这是我对上海最直接的印象。”
经历过阶级的洗礼后,陈欣然在大学扎扎实实品尝到政治课的滋味。大学要求学生写和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的内容,陈欣然感到疑惑,问辅导员为什么要写。得到的答案是,“因为是团员”。陈欣然无奈地说,自己感到“幸运”,之后的学生还要弄“学习强国”。
伴随着陈欣然大学生涯的,还有高涨的房价和大学生毕业后的迷茫出路。出身理科的陈欣然思考着转专业。她热爱人文艺术,但觉得文科生挣不到钱,最后决定选择容易出国的专业。“确实有那样的朋友,知道国内怎么坏,但觉得出去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包括离开父母、离家很远,要想办法学一门新的语言⋯⋯”
“我自己不能接受温水煮青蛙。”陈欣然说,“现在很多人都是觉得哪里移民更容易就去哪里,没有太多空间给你个人喜好。完全是被政治的原因改变人生方向。”
大学本科毕业后,陈欣然来到澳大利亚就读数据科学硕士。这个专业与医疗、幼教等,在澳大利亚计分移民体系中相对吃香。硕士毕业前,陈欣然考虑过回大陆参加秋季校园招聘,索性先在上海找一份外企的实习工作。没想到一回到大陆,就赶上疫情封城,这让她的移民意愿更加坚定。陈欣然还发现,父母对政治时事的观点也多了起来。以前总看官方新闻的父亲,在抖音上接收了不少官方媒体不会报导的短视频内容。或许也因为被封控过,父母更加可以接受陈欣然的移民选择,不时在抖音上了解外国生活。2022年10月,高才通政策宣布后,陈欣然的父亲比她更早得知消息。父亲在微信上把公众号文章发给陈欣然。
一开始,陈欣然没有考虑将香港当作移民的一站。“当时看到消息,也没想留在香港。”陈欣然回忆,“当时社运、国安法,大家都知道,香港人能走的都走了,觉得整个政治环境在变差。”陈欣然和身边关注香港的朋友都觉得香港殒落了,“没准过几年,好不容易熬到香港永居,会发现和内地没有区别了。”陈欣然的父亲热爱香港电影,老牌明星张国荣、周润发都是父亲的心头好,“连我爸都觉得,之前那么喜欢看的电影,现在怎么也拍不出来了。”
不过,看到高才通的申请特别简单,陈欣然索性办理好手续。“我本来也还好,反而不会留在这里。除非真的能撞大运找到一个很靠谱的工作。(签证)当旅游也行,反正申请也不贵。”今年三月,陈欣然第一次踏足香港,开始尝试找工作。她在招聘网站上海投了30、40份简历。她的专业在互联网企业有需求,但她发现香港不太有互联网企业,还是更倾向金融行业。陈欣然暂时还没在香港找到心仪的工作,打算回澳大利亚完成学业后,努力留在当地。
也有人尝试在香港找工作,但最后选择留在外国。
在日本读研究生的叶梓,正和伴侣实践移民计划。20多岁的叶梓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大学期间经历政治启蒙,看着校园媒体收紧、马会事件,平日常关心社会时事的叶梓,发现政治离自己很近。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考量离不开房价。要是在大陆生活,对叶梓而言,大城市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最关键的因素。但在大城市买房太难了,她不想大半人生背负沉重房贷。叶梓觉得,出国就算不买房,对租客的保障也更好一些。
2022年上海封城期间,叶梓在北京实习。上海的情况让叶梓觉得“太离谱了,证明治理水平之低下”。虽然北京当时没有封城,以防万一,叶梓购入一个大冰柜,“就像冰淇淋批发店里的”,往里头塞进冷冻蔬菜、肉。也是在上海封城之后,叶梓和男友决定移居外国。几番考量之后,因为男友有香港永居的身份,开启救生艇计划的加拿大对他们而言是最合适的移民道路。
2022年末,叶梓第一次来到香港。年末某日早晨,她在餐厅吃着早餐,刷小红书时看到高才通的帖子。叶梓对了对手头有的材料,发现申请太容易了,立马回酒店投出申请。没过两天,她就获得审批,叶梓对此很是惊讶。
香港对叶梓是个几近全然陌生的城市,她希望亲身感受香港的节奏。也因为男友在香港有生活经验和人际圈子,这让叶梓对在香港生活有了些许憧憬。此前,叶梓在大陆尝试过媒体、基金会和互联网公司几份实习,但为了未来到外国方便求职,人文学科出身的叶梓在2022年自学代码,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师。叶梓想,既然到了香港,不如尝试找找工作,最后收获了创业公司工程师职位的工作机会。不过,她同时也在日本找工作,手上有着全球500强企业的工程师岗位聘书。
叶梓觉得,作为刚刚毕业的社会新人,香港的收入并不差。但是,让她决定留在日本的主因是生活质素的差距——香港的居住环境让叶梓却步。她在东京住所是2021年新建的住宅,骑自行车40分钟可以抵达热门商圈。这个26平方米的房子,月租约6000元人民币,附带基本的大件家庭设施。“在香港应该租不到这个品质,”叶梓说。
根据2022年《经济学人》杂志智库公布的全球主要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香港排名全球第四,新加坡、纽约则为首两位。尽管在疫情冲击下,香港长年高企的楼市、租金曾有些许下跌,但放眼全球,仍是最昂贵的城市之一。
尾声
香港被夹在大国角力的缝隙,历经社会运动风浪、公民社会遭国安法整顿后,国际社会近年对其自由度有许多担忧和质疑。尽管政府在后疫情时代大力推崇“讲好香港故事”,向游客、资本和人才伸出橄榄枝,但人们心里还留有问号:香港还是以前的香港吗?
大家心中不是没有答案。几乎所有受访者对香港都有相同的认知,许多人选择离开。是否要选择香港,答案难以笃定,原本生活的推力似乎远大于香港本身的吸力。
“香港现在自由的边界好像也是在收窄,”阿莉不是没有担忧,“至少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是比大陆的自由度高。可能在有生之年,也不会差到简中环境,还是有基本的有法可依。”考虑到要照顾夫妇二人家中的老人,以及移民外国或许需要转行,阿莉觉得,香港是权衡利弊后折中的选择。
“也没有说板上钉钉,一定要去香港,或者按照要拿到香港永居这个身份去规划。”阿莉坦言,“可能还是心里有个寄托,如果真的有些什么,我也是有几条路可以选的。”
叶梓说,男友是大陆新移民,曾从事文化行业,很留恋香港,视之为第二故乡。尽管如此,男友觉得香港不是宜居的城市,在获得香港永居身份后,2019年回到大陆发展。而后再回到香港,叶梓男友觉得故乡变了。他发现和香港朋友们聊起社会议题,“感觉比大陆还谨慎,说到一些事情就会提醒他不要说了。大家现在是惊弓之鸟的状态。”地缘政治也像一座大山压在人们心头,叶梓担心,万一台海战争打起来了,香港也会受到很大冲击。
(尊重受访者意愿,阿莉、陈芮、阿柯、傅彦、许子泽、陈欣然、叶梓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