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梅窩團體跨區炮製本地漁農飯局 盼大眾看見食材背後生產者
(獨媒報導)紮根於西貢及梅窩的社區組織「貢想」和「好老土」,將在本月下旬舉辦名為「睇天食飯」的Farm To Table飯局,推動永續發展之餘,分享鄉郊社區的大小故事。今日的西貢海仍有漁夫?本地青木瓜可以用來包餃子?何謂「不時不食」?在我們嘴嚼、吞嚥、消化之前,來細聽每道菜式的背後,從食材一探生產者的汗水與心機。
漁夫凌晨出海捕魚 曬作魚乾、煲小魚湯
紮根於西貢及梅窩的社區組織「貢想」和「好老土」,去年參加了由城市日記主辦的「Let us Go! 上山下海尋海去」培訓計劃後,萌生了以一餐飯連個社區、人與自然的概念。他們向本地農夫和漁夫搜羅社區中的食材,一併收穫背後的故事,盼望在4月下旬的飯局與參加者一一細訴。食材有來自西貢海的烏賊和公魚仔、大嶼山水口的蜂蜜、梅窩的蔬果、南涌的柑桔等等。
(左起)貢想成員Carol、Kathy;好老土成員 Skyler、成員Virginia;貢想成員Michelle
在傳媒試食飯局上,打頭陣的兩道菜式為「香酥公魚仔配番茄蜜糖沙律」及「青木瓜魚湯椰菜餃子」,選用了由西貢漁夫「富興叔」 生曬的公魚仔乾及小魚仔。以前捕魚業蓬勃時,「貢想」成員Carol說漁夫只須專注捕魚,另外有「曬家」專門將活魚曬成魚乾。時至今日,「曬家」已經沒落,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西貢海現在還有漁夫。她分享道,居於糧船灣漁排上的漁夫富興叔堅持每日清晨2至3時出海捕魚,再一手包辦曬魚乾。雖然富興叔已年屆八十,但出身漁業世家的他非常熱愛捕魚,八十多年來從無轉過行,「啲人都話捕魚好辛苦,但佢唔覺得係辛苦,反而覺得係樂趣」。
至於沙律上的公魚仔乾,由於全球暖化,過去每年都在秋冬季出沒的公魚仔曾一度消聲匿跡,直至近年疫情才重回西貢海。用來熬製魚湯湯底的小魚仔,則是另一名漁夫「初一」在海灣下網圍捕的收穫。Carol提到,由於小魚仔數量多、繁殖快,是永續海鮮之選。
梅窩農夫每季產千斤冬瓜 椰菜甘筍木瓜包成餃子
從第二道菜「青木瓜魚湯椰菜餃子」中看到的,不僅只有富興叔的西貢海故事,還有在梅窩農田耕作的強哥。強哥是一位退休復耕的農二代,亦是一名生產型農夫。「好老土」成員Virginia說,雖然強哥的農作物銷售額偏低,但他仍堅持每季生產1,000斤冬瓜及超過200棵大椰菜,只因為大量生產、大量實驗,才能深入掌握最好的有機耕種技術,同時大量生產。作為農夫,強哥精通耕作,惟不太熟悉銷售、推廣。Virginia憶述強哥曾向她訴苦:「其實我都好想賣俾啲街坊,但係咩係社區?社區係邊?點解我賣唔到出去?」
Virginia認為農業理應不只有農夫單打獨鬥,更需要整個社區同行,分擔農夫的風險。現時「好老土」亦有推出Farm to Table菜包計劃,由農夫全權決定農產量及菜單,為本地農夫及漁夫建立離島網絡,將鄉郊與社區連結一起。今次飯局便協助強哥的椰菜和甘荀沖出梅窩,結合梅窩另一農場「微風田園」的青木瓜,包成一隻隻餃子,亦在另一道菜「白酒牛油煎本地海鮮配酸菜」中混入經醃製的椰菜作為德國酸菜。
只用當造食材 盼參加者明白「不時不食」
正因為務農、捕魚的收成不穩定,易受氣候變化等外在因素影響,「貢想」成員Kathy說,籌備口述歷史的工作不但加強了她與漁民的連繫,更令她看見一直潛藏在社區,屬於農民與漁民「睇天食飯」的智慧。因此,「睇天食飯」的每道菜式都會由當造的食材烹製而成,菜單由他們與廚師一同精心設計,將新鮮收穫的食材預先、甚至臨時混搭,再烹調出獨特的前菜、主菜及飲品。
Virginia深信只要食材夠新鮮「點煮都好食,可能加下酒、加少少牛油就已經好好食」。例如是菜單中的「白酒牛油煎本地海鮮配酸菜」原先主食材為魚扒,最終改為當造的大墨魚,為的是將當造的食材帶給社區。借著「睇天食飯」的一頓貼地、低碳的飯局,她希望市民能找到人與自然共生的互動方法,重新拉近自身與身處土地相連的生產者,記得香港還有農夫和漁夫。
「睇天食飯」—邊食邊聽 西貢與梅窩的故事
日期:4月21日
時間:19:30 - 21:30
地點:Café Hook(西貢西貢大街 41-42 號吉祥樓地舖)
預約登記:http://bitly.ws/Cn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