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 Site藝術空間展覽「瞬息⋯⋯signals」:以各類信號探討訊息瞬息萬變的世代
(獨媒報導)Para Site藝術空間位於鰂魚涌一棟工廈裡,是本地歷史悠久仍依舊活躍的當代藝術中心。今年,由策展人曾明俊、何思穎為機構帶來了聯展「瞬息⋯⋯signals」,為期逾六個月的展覽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探問空間、時間與流散的議題。
團隊邀請到各地藝術家共10組,作品類型包括裝置、錄像、版畫、攝影等。何思穎解釋道,展覽主題寓意「訊息瞬息萬變」,亦可解為「瞬間的小息」。透過作品及其靈活的空間排佈,展覽呈現了各種媒介下聲光氣味如何傳遞,以及個體和群體如何被連結。
靈感來自倫敦Signals畫廊 以Para Site與之互為參照
1996年,七位本地藝術家成立了Para Site藝術空間。此後,空間逐漸發展成為本地最為活躍的當代藝術中心之一。2015年,Para Site遷至鰂魚涌一棟工廈的頂樓,在這個靈活的空間裡舉辦各類展覽和活動。
今年,Para Site帶來了由曾明俊、何思穎策劃的聯展「瞬息⋯⋯signals」,展覽分三個階段進行,為期逾六個月。序章題為「瞬息⋯⋯風中序」,聚焦當代藝術中的空間政治;次章為「瞬息⋯⋯展與接」,主要討論作品的時間性;終章「瞬息⋯⋯彼/此」,將從香港視角探問流散和移民議題。
策展團隊表示,展覽標題的靈感來自活躍於1964年至1966年的倫敦先鋒藝術空間Signals畫廊。何思穎解釋,Signals畫廊樂於展出來包括拉丁美洲、亞洲、歐洲等地的實驗性作品,而非聚焦於傳統西方藝術家或主流媒介,這與Para Site成立時的初衷相若。曾明俊則認為,倫敦和香港同樣被視作連結國際的橋樑,兩地的藝術空間亦可相互參照,60年代所探討的社會議題至今仍不斷被論述。
序章的參展藝術家包括:Christine Sun Kim、黎肖嫻、林從欣與 P. Staff、巴德差耶.平通、點印社、James Richards、蘇詠寶、Mika Tajima、鄧國騫及張公松。各地藝術家的作品聚焦公共衛生、社會秩序、邊緣社群等議題,嘗試以更多元的視角拋出各自的問與答。
聲光氣味作為訊息媒介 回應所處世代瞬息萬變
聯展主題「瞬息⋯⋯signals」有多重意涵,「訊息」和「瞬息」是策展人玩味的兩個層次。在他們看來,我們生活在瞬息萬變的世代,不同時空的觀眾欣賞同一作品,感受到的訊息已處於變化之中。曾明俊又指,大部分展覽不會在開幕後移動展品位置,而今次展覽的空間佈局將在六個月展期內處於變化之中。
甫進入Para Site的場地,高過頭頂的木架在紅色和黃色燈光下闖進視線。木架被一條金屬銀色管子扭住,管子接駁了噴霧機,枱面擺著各式容器,煙灰缸裡有幾個煙頭,玻璃罐裡盛著草藥製成的酊劑。這是藝術家林從欣和P. Staff長期合作的一件裝置《荷爾蒙霧》,模擬了人在公共空間輕易吸入各種氣味的狀態。
《荷爾蒙霧》後方有一座由各種日常物件、數碼裝置、小型屏幕等元素組合起來的混合媒介雕塑。這些屏幕上循環播放著藝術家黎肖嫻的過往作品,竹子、膠管和繩子將玩具、日記、布料等物品串連起來,這些物件亦是藝術家過去數十年創作素材的冰山一角。這座雕塑名為《物語生命樹》,於2017年被首次展出。作為一名實驗性錄像藝術家,黎肖嫻透過是次展覽回顧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以舊式的創作媒介來回應科技給人們帶來的變化。
即然是一棵樹,自然會不斷生長,開出果實。藝術家將每隔幾個星期會在生命樹上加減物件。曾明俊指出,雕塑通常被認為是靜止不動的物體,動態藝術(kinetic art)的概念則挑戰了展覽的「固定感」。何思穎解釋,這種動態涵蓋的角度很廣,雕塑可以生長,質地從軟變硬,因風力或其他因素而產生改變等。
來自泰國的藝術家巴德差耶.平通透過穿孔的彩票紙,將普通的夜市景象轉為浩瀚的宇宙星河;紐約藝術家Mika Tajima的作品《負值熵》看似是重複的緹花織布,其實是將從不同場所收集到的聲波轉化成一幅幅抽象肖像;《海洋耳朵開合鈸》是本地藝術家蘇詠寶的近作,人類內耳幻化成鮑魚殼在地上開合呼吸;同樣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是越南藝術家張公松,以葫蘆、泥土、種子等構成的循環呼應生物與非生物共存的空間。
審視與群體和個體的連結 現場印刷令藝術傳播
「連結」是今次展覽的另一個目的。曾明俊指,展覽開幕時,香港已全面開關,但策劃項目時仍充滿不確定性,如何與香港以外保持聯繫成為團隊考慮的方向之一,邀請各地作品來港展出則是最大的可能。他憶述自己的父母在八十年代以難民身分來港,形容逃難和中轉是香港近代最廣泛的大眾敘事。他續指,不少外地藝術家與香港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能在作品中對香港有所回應。
除此之外,展出的作品也呈現了個體之間的連結。點印社是一個本地版畫群體,聚合了志同道合的版畫愛好者。他們關心各類社會議題,包括性小眾權益和移工問題等。印刷是一個可以方便快速傳遞訊息的方式,從自己動手做(D.I.Y., do it yourself)到大家一起做(D.I.T., do it together),點印社透過版畫,輕鬆走入社區連結非藝術專業的大眾。
點印社在「瞬息⋯⋯signals」展出兩幅作品均是2019年創作的。其中一幅是膠版印刷的《我哋,無論喺邊度》,雨傘、頭盔、泳鏡、鮮花被不同的手握緊,從畫面以外伸出的手臂縱橫交錯。另一幅是木板印刷的《一人做啲》是集體創作的理想模式,以浮世繪的風格呈現了一群人共同創作一幅版畫的景象。
《我哋,無論喺邊度》的圓形膠板直徑約20厘米,柔軟且輕便。展廳的盡頭有一個供觀眾動手的工作台,觀眾只需依照所示步驟使用水性顏料和版畫滾筒,即可印製一張版畫帶走。何思穎表示,點印社的作品讓人感受到藝術往往不在高地,以更「街坊」的取態將每個人容納進社會,緊握彼此。
出版項目《叉電報》側寫展覽 借瞬間的小息摸索未來發展方向
策展人何思穎指,主題「瞬息」也可解為「瞬間的小息」,《叉電報》是展覽同期的出版項目,內容包括報導、訪談、翻譯、攝影等,可以讓大眾接觸更多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不同面向,也為寫作者提供了一個側面思考藝術的自由空間,叉叉電補充能量。
去年5月,曾明俊接任執行總監兼策展人一職,在Para Site成立25年之後,重新考慮藝廊的定位。在他看來,今次展覽也是一種「叉電」,不同於以往九個星期左右的展覽,團隊不會僅忙於展品的統籌和文書工作,毫無喘息空間地投入下一個展覽之中。他又指,近年香港藝術蓬勃,Para Site將聯通藝術家、策展人和空間,構成更有韌力的生態。
張公松作品《The state of absence - voices from outside》
展覽及展期:
《瞬息⋯⋯風中序》:3月18日至5月28日
《瞬息⋯⋯展與接》:6月3日至7月30日
《瞬息⋯⋯彼/此》:8月5日至9月29日
開放時間:星期三至星期日,下午12時至晚上7時,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Para Site藝術空間,香港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
記者、攝影:王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