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由陳裕恆編劇、導演的舞台劇《如常⋯》去年九月首演,並在早前公布的「第14屆香港小劇場獎」入圍名單中,獲最佳劇本、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主角三項提名。團隊將於今年6月15日至25日,在賽馬會黑盒劇場重演。導演陳裕恆透露,是次重演除首周獲賽馬會黑盒劇場租金優惠外,無任何資助。即使有機會入不敷支,他仍想「賭大細」,希望透過一共11場演出的票房收入為台前幕後提供得體的薪金。

舞台劇一向不是熱門的文娛活動,小型製作的生存空間更為狹小,演員感嘆有時九成觀眾是同行,互相幫襯大家的演出,形容這種不健康的模式如同「請飲」。參考外地經驗,團隊不禁拷問本地的劇場文化,拋出各自對劇場生態的期盼,嘗試摸索出新的可能。

導演、編劇陳裕恆
導演、編劇陳裕恆

相關報導:劇本修改三年終公演 舞台劇《如常......》以愛情包裝隱喻 導演盼留港續創作

首演獲三項小劇場獎提名 導演:重演兩周冀給團隊得體薪金

去年首演的舞台劇《如常⋯》是導演陳裕恆的第二部個人作品,講述一對愛人由青年走向年邁,橫跨數十年的故事。早前公布的「第14屆香港小劇場獎」,《如常⋯》獲得三項提名,包括最佳劇本陳裕恆、最佳女主角鄭曉桐和最佳男主角陳子豐。

今年,團隊決定重演作品,共推出兩個星期場次。導演陳裕恆透露,除首周獲賽馬會黑盒劇場租金優惠外,團隊無其他任何資助。演員張衍彤回憶身邊的大小劇場製作,指自己暫時未遇過無資助演出兩禮拜的團隊。演員鄭曉桐亦形容公演兩星期「風險高啲」——如若只公演一星期,雖然收入不多,但因有場租優惠會相對「穩陣」;現今公演的第二個禮拜無任何資助,有機會入不敷支。

面對共11場演出的票房壓力,陳裕恆形容自己如同「賭大細」。香港舞台劇工作者的收入不高,他坦言「不服氣次次都要台前幕後捱義氣」,唯有冀望重演兩個星期的票房收入有機會為台前幕後提供「得體但唔係真係好好嘅薪金」。

IMG_9164
演員林宏璁、鄭曉桐、何燕兒、張衍彤

嘆小劇場討論度低 演員:九成觀眾是同行 互相幫襯如「請飲」

票房並非僅是導演和監製面對的問題,張衍彤稱其亦是年青演員需要面對的。她表示,曾經參與過票房不佳的製作,感到「宣傳極都無用、無人睇喎」,總結可能的原因,不外乎海報和劇名不吸引,或是所有參演人員無人認識。

因此,張衍彤並不否認明星效應的存在,「可能可以畀一千蚊睇明星,但未必畀一百蚊睇我」。她覺得許多觀眾要知道「邊個娛樂我」,才願意消費「俾佢娛樂我」。

參與演出的插畫師何燕兒身邊的「劇圈人」少,她感嘆舞台劇的討論度極低,坊間只會討論明星。演員林宏璁亦表示,劇場不甚健康的的生態持續已久,不少小製作或只有一成觀眾是「街客」,剩下九成是互相支持的行內人。他指同行心痛於小製作無人問津,便不斷幫襯彼此,無奈笑稱這種模式如同「請飲」——「不斷畀人情,到你結婚時,人哋再畀返」。

聽到「請飲」如此貼切的比喻,導演和演員們放聲大笑,鄭曉桐隨即補充道,走進劇場成為需要「特登」做的事,大眾選擇日常消遣時會看有甚麼電影現正上映,而不是有甚麼舞台劇。她續指,當一部分製作邀請到明星助陣時,鮮為人知的團隊就更無吸引力;而當觀眾已經花費千元觀看大製作演出時,再支持小劇場便顯得不太現實——似乎成為惡性循環。

演員何燕兒(左)及張衍彤(右)

拷問大眾的觀劇文化:香港可能有「大學路」嗎?

如此生存狀態在業內人看來頗為嚴竣,香港的小劇場是否存在一條出路?鄭曉桐舉首爾的「大學路」為例,一個雲集各種文化場所的街區。翻查首爾市觀光網資料,大學路一帶有逾百個大小劇院,可容納觀眾數量由30人至500人不等。

鄭曉桐旅行時觀察到,當地人會在大學路購買當日的劇場門票,輕鬆地在晚餐後觀看演出。她形容,大學路固然有不少一票難求的劇場,但韓國人的觀劇習慣是,看不到最火爆的演出就看普通的、尚有餘票的,這一點和香港的氛圍很不同。

那麼,香港可能有一條「大學路」嗎?林宏璁提到作曲、編劇兼導演陳恩碩製作的長壽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每個星期上演六場,至今已累計演出逾250場。他直言其模式令人羨慕,亦有資源支撐營運。他續指,「大學路」在香港並非無可能,但需要一批人願意投資,問題在於,有多少人願意?

談到投資,大家的取態都不樂觀。鄭曉桐指出投資劇場的回報週期太長,短時間內未必有人願意;即使有,或許也需要二十年左右才能培養出劇場文化。在這困境之中,林宏璁不禁反思本土藝術界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藝術的價值是否要用金錢回報來衡量?

演員林宏璁

一齣劇收入約兩萬 演員靠分身工作維生

除了小製作演出的生存困境,演員本身還需面對行業內僧多粥少的現實。演員們坦言,面對有限的工作機會,非科班出身的學生往往需要更長時間的磨練才能被業界認可,笑稱有時彷彿漂浮在「公海」,不被看見。

張衍彤指出,本地學習戲劇的課程很多,包括演藝學院、榞劇場、團劇團等,提供不同年期的專業訓練。鄭曉桐續指,不同背景的學生有不同質地——演藝學院的學生在四年學業中密集地訓練,掌握一般人或許需要十年功夫學成的技巧;非科班出身的演員技巧少,習慣從人生中吸收經驗,表現力更赤裸一些——而兩個質地的演員可以見到彼此身上的優勢,互相補足。

《如常⋯》五位演員中,除設計及插畫師何燕兒外,其餘四位均是自由身演員。林宏璁表示,收入是促使舞台劇演員承接各類工作的原因之一。他透露,平均而言,演員完成一個製作的收入約兩萬元,一年最多安排四齣劇作,因此,他們很難僅憑演出收入生活,需要不斷分身做各類工作。

儘管自由身狀態壓力重重,張衍彤直言,「只要我勤力啲,就可以識好多人,可以俾業界嘅人知道我,雖然我唔係演藝畢業」。她視其為學習和擴闊人脈的機會,希望自己不受制度所困,「證明俾人睇」。

演員鄭曉桐(左)和張衍彤(右)

烏托邦:理想的小劇場還需要甚麼?

初次訪問《如常⋯》團隊時,演員們關係緊密如同劇本中走出來的家人,自稱「貧窮劇場」;再次見面時,他們仍有聊不完的話題——從劇場聊到電影,從師長聊到朋輩,歡笑聲包裹著整個工作室,感染身在其中每個人。

一個理想的小劇場的生態究竟需要哪些特質?大家一時之間靜了下來,林宏璁首先指出,要「建立關係」,透過作品連結彼此,相互碰撞。「信任」則是另一個演員們不約而同談到的特質。因緣際會下接觸戲劇的何燕兒形容自己在「公海以外」,擔心他人的眼光,而在排戲過程中被肯定時,不安的情緒就會被逐漸消化。張衍彤亦認為,「信任係所有嘅開端」,演員、導演、監製、前後台相互信任,會讓一群人一起做到、做好。

「大學路」這樣的文化地標在香港或許比較遙遠,鄭曉桐仍期望某些場地長期有演出可看——這類小劇場可以拉近和觀眾的距離,如同一個小型電影院,觀眾甚至可以喝汽水、吃爆谷,氛圍輕鬆、親切。而導演陳裕恆沉默到最後,他說自己思考了很久,也沒有確切的答案,唯有先寫好劇本,「做好份內事先」。

IMG_8757

演出:《如常⋯》(重演)
日期及時間:
2023.6.15-18, 2023.6.23-25 8pm;
2023.6.17-18, 2023.6.24-25 3pm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賽馬會黑盒劇場

記者:王佳文
攝影:馮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