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倡豎立「屯門海戰」紀念碑 無遺址亦應「畀學生知事件存在」
【獨媒報導】立法會今早討論香港戰時遺跡,選委界鄧飛提出除了抗戰和抗英遺址,香港本地還有歷史,例如發生在明朝的「屯門海戰」,他指政府即使沒有遺跡殘留,亦應豎立紀念碑。他又提及菲律賓國父黎剎(José Rizal)曾在香港行醫,在半山些利街亦有他故居紀念碑,亦在灣仔公園設有官方紀念碑,他表示「對其他國家國父都有」,香港本地歷史亦應豎立紀念碑「畀學生知事件存在」。
菲律賓國父黎剎(José Rizal)為了躲避西班牙殖民政府的針對,在1891年連同家人前往當時仍是英屬的香港行醫,他在香港遇見許多被菲律賓流放的義士,香港成為了黎剎與其他義士組織海外運動的據點。黎剎後來被捕,在1896年被押至菲律賓,並遭西班牙殖民政府處決,觸發菲律賓獨立武裝運動,黎剎亦成為菲國的民族英雄。
在香港中環半山區的列拿士地臺近些利街,有一個由古蹟辦豎立的紀念碑,示意黎剎曾在1891年12月至1892年6月曾經居住於該區。
劉智鵬指抗戰遺跡保育差
今早立法會的口頭質詢,劉智鵬指香港有1899年新界鄉民抗英的「六日戰爭」,亦有1941年「香港保衛戰」等「豐富的抗戰歷史」,他認為是國民教育的絕佳教材,惟很多戰時遺蹟保存狀況差,問當局如何保育。
劉智鵬
選委界鄧飛就指出,香港本地歷史其實遠不止抗戰和抗英歷史,一路追溯至明朝中期,也有「大名鼎鼎嘅屯門海戰」。他指出很多歷史地點沒有跡蹟存在,但政府會否考慮豎立紀念碑「畀學生知事件存在」。他又指既然官方可以為黎剎豎碑「但其實乜遺跡都無晒」,政府亦應為本地歷史地點豎碑。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回覆指,過往局方推廣歷史保育是基於「構䉔築物」存在,未必集中如何將歷史人物及舊址重組和呈現。她又指這些工作「未必係發展局能力所及」,故要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領導的工作小組負責。她又指地區人士的參與重要,將口述歷史及回憶「串連做故事」。
發展局局長 甯漢豪
姚栢良指遺跡多關閉 甯:圍住佢都可以美化啲
旅遊業界姚栢良指,前年曾組織「紅色之旅」參觀香港抗日戰爭的遺趾,不過「想去睇嘅嘢,好多都睇唔到」,他舉例新界西貢黃毛應村的玫瑰教堂「入唔到去」,質疑政府只是純粹保留而無開發。甯漢豪表示涉及千多個局方已評級的古蹟項目,有開放的先後次序,即使部分未能即時活化,當局亦會有介紹資訊,開放市民從外圍觀看,或「唔係淨係圍住佢,或者圍住佢都可以美化一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