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心理學經典代母猴子實驗 一條褲劇場探究愛的本質
(獨媒報導)科學可以驗證愛嗎?1930年起,美國學界開始流行研究人類的依附關係。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自上世紀50年代起,用恆河猴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幼猴對母猴的依戀模型,試圖揭示人類「愛的本質」,他的學術成果影響了此後心理學界的理論。
編劇鄭廸琪觀察到,哈洛似乎與家人相對疏離,卻從事和愛有關的研究。這種矛盾吸引她揣摩他的人生,交織他的學術成就和家庭生活寫成劇本,呈現一個立體的哈洛。對於「愛」這個亙古課題,鄭廸琪稱「愛」這個字看似美好,但亦可能產生恨或厭惡,愛恨或許是一個漸變的spectrum(譜系)。團隊希望透過對哈洛的描繪,讓觀眾感受愛的複雜,以及人的複雜。
演出取材心理學經典 殘酷實驗揭依附理論
創作《愛的實驗》的開端是編劇鄭廸琪無意中在Facebook見到的帖文,文中描繪了一系列利用猴子所做的「驚世殘酷實驗」,均是由心理學家哈利.哈洛設計並完成的。最為人熟知的是代母猴子實驗:哈洛將初生猴子從媽媽懷中奪走,放入實驗籠中,籠內設有兩個人造代母,一個是提供奶水的鐵絲網代母,另一個是沒有食物的絨布猴母玩偶。實驗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比起充足的食物,幼猴更傾向依戀柔軟質地的代母。
她自言大學時期讀過初級心理學,對代母猴子實驗亦有印象,繼續瀏覽下去,發現哈洛的實驗並不僅限於此。在進一步實驗中,哈洛讓代理母猴噴出鐵釘和水柱攻擊小猴,再觀察小猴是否會不斷重回代母懷抱。更極端的是,他還為患有社交障礙的猴子設計了一個「強暴架」迫使她們懷孕,並觀察她們如何為母。
鄭廸琪觀察到,儘管哈洛的實驗對後來的心理學理論影響不小,大眾對他的評價卻普遍較為苛刻。在她看來,哈洛花費大半生研究的「愛」,甚至越走越深,證明這個課題與和他的價值有某種程度上的關聯。純粹的好奇心驅使她想研究哈洛,並置他的研究生涯和家庭生活,了解真正對他而言重要的是甚麼。
真實紀錄結合虛構背景 揣摩哈洛的多面人生
劇本圍繞哈利.哈洛展開,學術研究是他人生極為重要的部分。導演胡海輝表示,編劇在著手寫劇本前做了大量資料蒐集,甚至對哈洛的論文亦有不少研究。鄭廸琪形容哈洛如被歷史遺忘的學者,沒有人真正為他寫過傳記,有關他個人生活的紀錄十分瑣碎。正因如此,鄭在編劇時將科學研究的部分相對真實地呈現出來,同時豐富了親情和愛情兩條線索,以虛實交錯的形式建構了一個更為立體和生動的哈利.哈洛。
在今次演出中飾演哈洛的演員杜施聰指,劇本藉實驗室人員和哈洛的兒子的視角呈現了更立體的哈洛。揣摩角色時,他將其塑造成工作狂的狀態,在「瞓身」投入學術後忽視了家人。杜施聰認為,儘管哈洛在行業內名聲大噪,自己卻認為他是個「失敗的人」,正如有面有底的硬幣,愛和傷害有時是一體兩面。
劇場不是學術論文,要如何再現哈洛的實驗中的猴子?團隊刻意地讓演員在人和猴子之間不斷轉換,鄭廸琪笑稱絕對不是因為演員人數不足,而是希望引發觀眾的聯想:研究的對象究竟是猴子,還是人類?她續指,自己理解哈洛時不再將視角停留在科學數據上,而是逐漸發現,哈洛似乎將自己在個人生活中追求的東西投射在一系列實驗上。
哈洛論文以《愛的本質》為題——愛可以用科學驗證?
哈洛發表研究成果時,論文題為《愛的本質》。鄭廸琪認為,在成長的過程中與人建立關係,是個「很文學、很哲學」的命題,可哈洛卻嘗試「測量、計算」愛。但是,愛可以用科學驗證嗎?導演和編劇一致認為「計唔到條數」,胡海輝形容用科學去尋找有關愛的結論是「doomed to fail(註定失敗的)」,但未必代表這種探索是不值得的。
愛是甚麼?鄭廸琪研究哈洛的論文集時,讀到他在序言中寫道,愛是需要他窮一生去尋找的。哈洛形容自己的實驗是「create love, destroy love, rebuild love(建立愛、毀滅愛、重建愛)」,以一種造物主的方式詮釋;然而,哈洛逐漸發現愛是無法強迫的,上帝也無法控制一個人如何愛,人只能學習去愛。鄭廸琪引述哈洛稱「愛是一種成長」,指哈洛對愛的理解發生改變時,一定在其中經歷了成長。
胡海輝相信愛是有條件的,個體對不同的個體可以表現截然不同的感情,極端地說,即使最殘酷的納粹政府亦可以善待自己的家人。鄭廸琪又指,「愛」這個字看似美好,但實際上,由愛過渡到恨是一個spectrum(譜系)。團隊不刻意解釋何謂愛,而是期望觀眾在演出中瀏覽哈洛的一生,從中感受愛的複雜,以及人的複雜。
除了有關愛的討論,另一觸動鄭廸琪創作的是哈洛窮盡一生追求他認為重要的課題,最後卻被歷史逐漸淡忘。她反觀自己作為創作者,寫下的劇本可能最終難逃被遺忘的命運,故今次演出是她對創作的又一重思考——當沒有人再記得我們的時候,眼下所追求、創造的一切還有意義嗎?
演出:《愛的實驗》
時間:2023年6月23-24日 19:30;2023年6月24-25日 14:30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記者:王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