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闻一个朋友很喜欢武术,为了弘扬武术,他开了很多免费的公益课,确实也有一些人过来跟着他学习,但始终是一个小众的乐趣。

我给的建议是一定要收费,即使是公益课,也要收取公益的费用。

可能他的出发点是弘扬武术文化,他觉得免费的方式更有利于弘扬,但我的观点却是,如果你真的是想弘扬武术的话,应该让所有喜欢武术的人(比如他的学生)都能够赚到钱,而不是大家有日常的工作,然后业余时间来学习。只有大家能够抛弃自己的日常工作,在武术的领域里面能够生存下去,那么才有更多的人能够投入到武术的行业发展里面去。

对于其他的文化行业,也是一样:一定要谈钱,谈钱才能让你的热爱变得可持续,让更多人可以可持续地进入你的热爱领域。

一旦涉及到谈钱,就会关系到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设置相关的价值?

我之前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人力成本的评估,一个人的单位时间到底值多少钱,怎么计算到成本里面去:有些刚毕业的学生心比天高,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值钱,但是有些大佬却会热衷做公益,分文不取。如何评估人力的价格,成了一个我觉得很有价值的问题。

我自己的解决方案是设定两个极端的价格,一个是面对陌生人的市场价,一个是只包含成本的公益价,然后在这两个价格的中间再去划分成不同的价格阶梯。

价格设定示意图

市场价和公益价的核心差别就是人力成本,也就是服务的供应方是不是愿意降低自己的人力价格。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假设一项服务的硬成本是200块钱,它的市场价是1000块钱,我会按照对方是不是我认可的对象来设定对应的价格:如果对方是一个我很想要服务的对象,那我就可以降低我的人力价格,为其提供服务,因为这个事情本质上是“我愿意”;如果对方是一个我不太喜欢的对象,但是对方还是非要购买我的服务,所以,我就可以提高人力成本,看在“钱”的面子上,提供服务。

所以,一旦有了市场价与公益价的区分,商业中的文化属性就可以因此凸显,你可以通过判断客户是否是文化上的某种同好,来调整对应的价格,另一方面,这种经济上的设定,也会让文化共同体更容易形成。

下面这张图显示了价格和文化认同的关系,随着文化认同的提高,价格随之降低:

文化商业价格曲线

大多数人对“公益”的误解通常以为公益就是免费的,但事实上,“公益”的内涵是指对公共有益的,没有涉及到经济部分的定义。

所以,理解“公益”的核心在我看来是对“公共”的理解,同时也关联到每个人对自己的“公共身份”的认知:不管这个公共身份是一个国籍上的身份,比如你可以是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地域上的身份,比如你可以是一个温州人;还是一个职业上的身份,比如你可以是一个老师:又或是一个趣味上的身份,比如你是一个“艺术爱好者”......

当你理解,喜欢,认可,甚至想要促进自己的某种“公共身份”时,【公益价】是一个经济角度的促进【公共利益】的手段。

一旦你有了【公益价】和【市场价】的两种设定,你也会更加容易地建立一个“经济文化共同体”,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一个行业的发展。

经济文化共同体

所以,回过来,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反而变成了你对自己的公共身份认知的问题。你对自己什么样的公共身份有着认同?

认识你自己,识别出你的团体,为你的团体设立一个公益的价格,是促进这个团体生长的经济建议。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