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时,孔子被迫出走鲁国,流亡列国,辗转到楚国的叶邑(在现今河南叶县一带)。邑主叶公向孔子讨教为政之道,《论语》有记述,“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孔子讲了这样一条标准,好的政道会让治下喜悦,而让远者慕名而来。

孔子这话大差不差,好的政道确实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好的政道是原因,“近者悦远者来”是结果。待到后来孔子成了万世师表,孔子这句话就成了检验政道的标准。但遗憾的是,历来大多数为政者做不到“近者悦远者来”。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后世的为政者就做表面功夫,刻意地去征召隐逸之士。大多数老百姓有怨意,想做到近者悦有难度,朝廷的宣教在严酷的事实下往往翻车。但收编若干有名气的隐逸之士,标杆人物则比较容易。事半而功倍,有立秆见影的功效。就能充分说明治下欣欣向荣,为千年不遇的太平盛世。

办法呢!有软有硬。汉光武帝刘秀就来软的,对民间的高人逸士礼遇甚高,也不强求。如名士周党蒙召入见而不拜谒,陈述自己愿意谨守志向,隐居村野。而他的同学严光也不受谏议大夫之职,而宁愿去耕地、垂钓。光武帝遂各随其愿。而朱元璋则来硬的,对光武帝一味迁就名士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他专门写了一篇《严光论》指责严光的行径:“今之所以乐钓者,君恩也。假使当时聘于朝,拒命而弗仕,去此而终无人用,天子才疏而德薄,民受其害,天下荒荒,若果如是,乐钓欤?优游欤?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不止忘恩,终无补报,可不恨欤?”大意是说,没有皇上平定天下的恩德,严光能悠闲地在富春江钓鱼吗?严光、周党之徒罪大恶极,居然拒绝为皇帝效劳,不止忘恩,最终也没有回转心意补报君恩,难道还不可恨吗?”虽然朱元璋大字不识几个,这文章显然不是他写的,但肯定是他授意的。

想来朱元璋早年过过苦日子,夺得天下后就容不得官僚腐败,对腐败现象零容忍,采取了诸多霹雳手段。这就让一些名望之士萌生退意,淡出江湖,担心在名利场里混迟早会掉脑袋。朱元璋一看这样下去也不行呀,就下令各地又赶紧网络征召名望之士。结果还真有拒召的。苏州有两位名叫姚叔润、王谔的名士,州府推荐他俩入朝为官,两人居然直接给拒绝了。报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勃然大怒,就下诣将两人处死抄家。他还挺有理由,引经据典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还定下一个规矩,“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

刘秀和朱元璋都是两个极端。历来大多数皇帝征召隐逸之士都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胡萝卜加大棒。孔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话是这么说,能做到的少之又少,但凡某位名士被为政者用上手段征召,莫不就范。

说到底,征召隐逸并不在于这些人入朝为官后能起多大作用,而在于其象征意义。《易经》云,“天地闭、贤人隐”;孔子也讲,“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当然这是孔子情绪低落时的气话,他本人并未客居海外,心动而未行动。但古往今来,心动行动者也不少。所以,为政者往往倒因为果,将征召隐逸作为重要举措,有贵宾北上,就足证不是危邦;有隐逸东归,就足证不是乱邦。以此标榜天下太平,王朝处于上升期,未来发展可期。

这些表面功夫对提振人心,恢复信心还是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如果没有实打实的惠民举措出台并得到落实,就会很快的消退,所谓“不看广告看疗效“。终其所以,根本是皇权专制无法遏制住专权的欲望,其结果必然是竭泽而渔。遇到困境了才一时收敛,对权力的遏制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

202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