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選凝(北京出生,香港成長,現居台灣。媒體人、評論人,但其實正職是做學術,關注港台區域研究、比較政治及文化研究。)
原文發布時間:2023/2/20
《悲情城市》劇照。(Youtube截圖)

《悲情城市》修復版時隔33年後重映,參加試映會的許多觀眾都比這部電影年輕。而即使看過不下20、30次DVD,大銀幕依然會讓我再度確認該片的雋永意義。「身為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當然不算溢美之詞,但《悲情城市》之所以經典,更在於它是一個影像美學、歷史議題與人文風景交匯的原點。如果你不是台灣人,你透過任何一種情感向度走進它,都會明白什麼是「台灣」。

作為電影專業本科生的我,對這部台灣影史的傑作其實後知後覺。

十多年前,《悲情城市》在學校的標放(北京電影學院標準放映廳)放映過一次拷貝,我剛好錯過,只記得去看的同學說當片名出現、主題音樂響起時,全場掌聲雷動。

我知道它是好電影,但當年並無共情。「二二八」的歷史魂魄距離我的成長背景太過遙遠,正襟危坐觀摩盜版DVD時,也只能看出構圖講究、機位有大師feel(但室內場景基本看不清臉)、辛樹芬站在梁朝偉身邊看著火車隆隆駛過的鏡頭好古典⋯⋯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對《悲情城市》只有這些乏善可陳的印象。

在九份重遇悲情城市

大學畢業後我長居香港,對台灣事毫不關心。直到某年秋天來台北出差,臨回香港前,友人帶我去九份。

深夜空無一人的九份,像個褪色的夢。綿延的紅色燈籠,在靜謐的豎崎路上點綴出昏黃光暈,漫漫長長的石階一路通往時光深處的山城,那裡住著為生命隨風離枝而感傷的寬美和文清。當年侯孝賢電影埋下的美學種子終於化為實感,電影與現實的關聯,宛如前世今生被特定的情境在瞬間打通。我看到了屬於《悲情城市》的九份。

我記得那晚友人講了許多故事:他作為本省人痛恨國民黨的理由、家族故人經歷過的二二八「清鄉」、及至從他父輩到他年少時經歷的黨外時代⋯⋯故事和現實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只記得那些讓我目瞪口呆的夢魘敘述,都是關於我從不了解的台灣。

夜晚的九份。(Unsplash)

本文未完,全文見《重看30次《悲情城市》,我明白了什麼是台灣


261.政治犯父親、流亡者女兒:兩代緬甸人的民主追求

262.勵志故事還是大醜聞?女星如何「駭入」奧斯卡

263.他們為什麼潤?兩個中國青年的自白

264.不執迷整理收納,也是一種斷捨離

265.日劇美化舞妓處境?未成年飲酒、酒客性騷擾,花街生活的陰暗面

266.本日數字:87%

267.給這個世代的愛慾素描:專訪「談性說愛」主持人揚

268.我們都不喜歡過度美好的性:專訪簡莉穎╳廢廢子

269.一位印尼看護的台灣春節:在雇主家寫作業、去東港唱卡拉OK

270.重看30次《悲情城市》,我明白了什麼是台灣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週報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