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 |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始於政壇的台灣#MeToo浪潮,能帶著社會前進嗎?
作者:喬瑟芬(致力性別平等運動,曾任相關NGO理監事。《如果你也聽說》正視性 / 性別暴力寫作計劃發起人。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
原文發佈時間:2023年6月13日
編按:今年5月,以無黨籍身分參選新北市立委的媒體人李正皓被揭發疑似曾以私密影像威脅前女友,在台灣社群點燃新一波 #MeToo 運動。不少受害者、聲援者以台劇《人選之人》著名台詞「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為口號,自述自己的受害或見證經歷,被點名的加害者遍布政治圈、文化圈、學術圈、演藝圈和教育圈,揭發名單已累積逾70人。
走走特約作者喬瑟芬將在本文中分析:歐美的 #MeToo 運動始於好萊塢,而台灣這波 #MeToo 卻從權力關係複雜的政治圈開始延燒,為什麼台灣這波 #MeToo 運動能引發這麼大的迴響?號稱「亞洲性平燈塔」的台灣,在法制、教育和社會文化方面,對性騷擾、性/別暴力的防治和反應為何失靈?揭發性暴力之後,我們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台灣社會過去二十年經歷了婦女運動、同性婚姻立法的洗禮,也迎來了受過性別平等教育的第一代選民,而近年輔大事件的「不要譴責受害者」,和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所引發的社會討論,這些大環境的因素,都為這波 #MeToo 運動鋪墊了一個與過往很不同的機會窗口。
雖仍有無法逃避的選舉因素在其中,但相較過往受害者被更多不信任、訴諸陰謀論的羞辱再次傷害,這波公眾的支持力道是很強烈的。即使在綠營內部,在民進黨中央數次開記者會致歉、表明徹查到底、零容忍的定調之前,支持者早已展開自發性行動。
台灣社會的進步或許緩慢,但一次一步,還是往前了一點點。
為什麼這波 #MeToo 始於政壇?性/別暴力的根源來自權力的濫用
也因為這個最難撼動的領域,首先引爆這波 #MeToo 風暴,這道裂隙也讓其它領域受害者,看到台灣社會確實有所鬆動,有了一絲希望,於是紛紛現身接過火炬,讓這場遲來的 #MeToo 漫延到其它圈層。
性/別暴力從不是單純的性慾,其根源是權力與控制,而是藉由宰制他人,滿足其支配的慾望。賦予行為人這種宰制能力的,是其由性別、地位、社會關係累積出來、不對等的權力位階。
任何場域都有這種濫用自身權力,遂行權勢性侵/性騷擾之事,但政治場域仍有其特殊性。首先,在台灣要成為一個政治工作者,更多仰賴的是人脈間相互推薦。
即使是民進黨這樣從街頭起家的政黨,和後來的新興第三勢力都是如此,同輩間有共同的抗爭記憶,或從學校異議性社團就進入特定派系或政治人物的人才庫,年輕世代則是從野草莓、反媒體壟斷到318學運,一場又一場的社會運動中串連起來,不論是中央黨部的黨公職間,還是地方民意代表的辦公室主任到助理,彼此間往往是學長學弟關係,或曾共享過街頭抗爭的革命情感。
這種人際連結的性質與強度,將人與集體的名譽榮辱更深的捆綁在一起,而由人脈網絡決定所屬的信任圈層(派系)來進行資源與利益分配,使權力更加也集中於少數核心成員手上。有沒有這份「人和」,決定了一個幕僚是撐過基層工作者長年低薪、高工時的挑戰,成為管理階層或各級民代的預備軍,還是在一定年紀後不得不考慮生活現實、黯然離開。踏入政治工作,是很難獨善其身的。
以上兩個因素,都讓政黨較一般企業或組織,有更強的內聚力,一旦發生性/別暴力事件,受害者所承受的人際壓力是非常巨大的,還要受各種道德綁架(顧全大局、選情為重)。而相關事件的處理與調查也更加困難,若沒有足夠的社會關注度,往往會在重重阻力下被掩蓋,或讓受害者自覺不敵而放棄。
而政治領域也更容易培養出在權力中迷失的年輕世代。相較必須有明確實績和經驗的其它領域,政治工作更仰賴個人表達能力、人脈經營和人設營造,一旦獲前輩賞識、重用,或跟對了派系,就很容易在各種特殊禮遇、眾人追捧下自我膨脹,相信自己做什麼都可以,反正為了組織的名譽,高層也會幫自己掩蓋。
政治領域權力的過度集中與扭曲,長期以來導致大量事件被壓抑。不同於媒體界、文化界或學術界,被指控為加害人的多是已經具一定地位的中生代或前輩大師,政治圈的被指控者(以行為發生的時間來看)的年齡分布非常平均。
也因為這個最難撼動的領域,首先引爆這波 #MeToo 風暴,這道裂隙也讓其它領域受害者,看到台灣社會確實有所鬆動,有了一絲希望,於是紛紛現身接過火炬,讓這場遲來的 #MeToo 漫延到其它圈層。
不分黨派性平意識不足:白紙黑字規範之外,組織文化更是關鍵
如果空有承諾或規範,卻從來沒有執行,那與吃案何異?
但不可迴避的事實是,不論是針對相關事件處理與回應表現完全不及格的國民黨與民眾黨,還是展現較高誠意面對問題的民進黨,都有長期漠視相關法規的問題。而遇事時,主管階層顯然也對自身責任與法律規定的認識不足,才會造成多位受害者不只要承受性騷擾,還被組織的處理方式與態度二次傷害。
以民進黨為例,即使相關辦法2020年才剛修正過,但其規範的詳盡程度,尚且不如多數大專院校內的性平處理辦法,以一個重視性別平等價值為訴求的政黨,卻不夠重視自身工作人員是否有足夠的保護,顯然是說不過去的。而負責處理相關案件的黨部各級主管們,對性平三法中所規定的僱主責任都沒有足夠的理解,才會誤以為受害者不申訴,事情就結束了、黨部就沒有責任了,並不是如此。
《性別平等工作法》中對僱主責任有明確要求,即使員工沒有啟動正式申訴程序,一旦知悉有相關事件,僱主應對當事人採取立即性的保護措施,包括確保其工作環境的友善與安全(但不是粗暴的換個座位,或將當事人調離原職就叫保護),且必須視情況對部份或全體員工實施相關教育訓練,營造友善的職場氛圍、以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
台灣社會應對藍、白兩黨,及其它新興小黨也持一樣的標準。如果空有承諾或規範,卻從來沒有執行,那與吃案何異?
另外,我們也必須正視政治領域的權力集中與運作方式,即使規範白紙黑字寫在那裡,但組織裡的人脈網絡和文化,才是規範能否確實被執行的關鍵,如果組織文化不改變,就算有再詳盡、公平的規範,恐怕也會因人設事、難以執行。
法律不是萬靈丹:為什麼受害者選擇噤聲?
...
本文未完,全文見《「#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始於政壇的台灣#MeToo浪潮,能帶著社會前進嗎?》
285.再訪南韓現代巫女洪承喜:憂鬱的你,只是正在度過靈魂的黑夜
286.張繼科賣景甜私密影像:陳冠希「豔照門」15年後,大眾性別觀念改變了嗎?
289.一個K-POP粉絲的告白:請南韓偶像產業正視「微笑憂鬱」
292.《人選之人》:全亞洲只有台灣拍得出的「選舉女子圖鑑」
293.「#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始於政壇的台灣#MeToo浪潮,能帶著社會前進嗎?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週報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