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部以政治幕僚工作為主題的影集《人選之人:造浪者》在 Netflix 上映之後掀起了極大的回響,不僅馬上攻佔全台影集類收視第一,也賣出其他多國放映權。

世界上唯有一個國家政府十分討厭這部戲劇,那就是中國。儘管 Netflix 不曾進軍中國市場,但這個國家的人民「系統性非法看片」搬運片源、自行上字幕已經行之多年,中國政府對於非法看片向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有時候若內容危及政府威信,也會出手管制。《人選之人:造浪者》十分榮幸的第一時間遭到中國政府關鍵字全網封殺,出手力道之重,甚至殃及池魚 —— 檔期相近的韓劇《造后者》僅因為名稱、主題類似,就一同被封了。

這件事情顯得有些弔詭,因為《人選之人:造浪者》雖然表面上是政治劇,但其實意外的從頭到尾完全都沒有提到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人選之人:造浪者》巧妙的迴避了現實世界裡台灣政黨政治中最關鍵的差異 —— 抗中或者和中立場 —— 而專注去鋪陳政治工作者的繁瑣生活,女性在政治工作中的處境,異議青年走入體制中面臨的理想與現實差距。本劇訴諸的是台灣沒有認同差異的部分:人應該要善良,應該要考慮跟體貼別人。那麼為什麼中國要忙著封殺呢?

2018創傷的回應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回到台灣觀眾對於《人選之人:造浪者》角色影射及參考對象解讀出現歧異的部分。由於《人選之人:造浪者》聲勢過大,而且內容真的沒有涉及統獨,因此不分顏色媒體、不分黨派人馬都忙著收割,說「這就是在講我們」。其中最可笑的莫過於民眾黨的幕僚投書說,覺得很感動「這就是在講我們黨主席」。

當一部戲劇可以被「完全不是在指涉他們的對象」試圖收割時,應該視為是一種成功。我們當然可以從各個角度說明,《人選之人:造浪者》裡虛構的「公正黨」其實是民進黨的縮影,而黨主席林月真則明顯就是蔡英文。劇中的人物個性塑造,以及「選新北市市長失利」,無不吻合蔡英文的個性與經歷。更別提,編劇之一本身就曾經是民進黨的幕僚。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般大眾或許不了解幕僚工作與政黨代表的意義,但民眾黨跑出來說這是他們的經歷,似乎就有點故意裝傻蹭聲量。

台灣每兩年就有一次選舉,選舉過程的激情和動員,已經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也是《人選之人—造浪者》這部戲帶給觀眾共鳴點之一。
圖/wavemakers.official

撇開這些不提,《人選之人:造浪者》的真正政治意圖,其實是撫平 2018 的公投政治創傷,並且重溫 2016 屬於台灣人的光榮之戰。2016 的成功與 2018 的失敗幾乎可以說是息息相關,而這一切又必須追溯到 2014 年反服貿運動。因為有擔憂中國因素的反服貿運動,創造了抗中本土政權得以上台的「勢頭」,行事謹慎平穩的蔡英文才能打敗國民黨(在劇中是民和黨)選上總統。但反服貿運動,跟過去的野百合、野草莓等等每一種公民不服從運動都一樣,凝聚的與其說是抗中的決心,不如說是「一大捆進步價值豪華大禮包」,同志婚姻、環境保護、死刑存廢,一切好的價值都包裹在裡面。

懷抱著這個沈重大禮包出任一國元首的蔡英文,必須落實政見才能證明自己確實與國民黨不同。台灣人民有趣的點,就是他們不會用同樣的高標準要求親中政黨,因為親中政黨「本來就保守」、「本來就墮落」,卻會把非常高的期待放在抗中政黨身上,如果沒有做到一百分,就馬上被說「藍綠一樣爛」。然而,當蔡英文政府真的提名了進步派的優秀大法官,並且遵照憲法法庭大法官的意志,試圖落實同志婚姻合法化,卻迎來 2018 年嚴重的打擊。在這年,泛綠陣營地方選舉潰不成軍,而更讓當初滿懷希望擁擠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的進步青年感到痛苦的是,隨著地方選舉一起舉行的公投顯示了台灣人民還沒準備好接受一個進步社會。

當時甚囂塵上的議題,是有人認為就連泛綠本土票也不同意同婚,從而帶衰整場選舉。在公投結果出爐後,有同志就因此覺得活著沒有希望而自殺了。2018 是個非常痛苦的經驗,因為我們似乎被迫在「抗中」跟「其他進步價值」之間二選一。因為有這樣的背景,《人選之人:造浪者》才會設定女主角翁文方之前「議員落選」,而且落選原因就是「身為同志毫無悔意」出手推打了與父親結識多年的老里長樁腳,又太驕傲不肯道歉而掉票選輸。

翁文方在輔選總統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出乎意料之外的波折與挑戰,她終於可以跟父親和解,並且微笑面對不認同她的性取向的老里長。這個角色的書寫,奠基在「啊同婚合法化就是我們公正黨佔國會多數推的啊」這個設定,民進黨為了同婚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實在很難想像其他政黨竟然有臉出來收割。

雖然主角設定為女同志,而且跟政黨基本盤成員起過衝突,但《人選之人:造浪者》並沒有因此妖魔化那些傳統泛綠板塊的選民,而是嘗試去解釋政治取得共識的困難,並且透過愛跟包容和解共生。《人選之人:造浪者》的政治劇只是表象,事實上它是一部成長故事,不同的角色們應對不同的困境,試著尋找大家能接受的最佳解。

台灣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角色翁文方與朱儷雅,是一對彼此相互扶持、感情堅定的情侶。
圖/wavemakers.official

當台灣拍出北歐政治劇

這是一部很台灣的影集,它不會像南韓那樣凌厲的復仇,也不會像美國那樣推崇個人英雄主義,它就只是重申了善良、包容跟正直的重要,如果我們是個正常國家,旁邊沒有中國的話,這就是完全能代表我們台灣人思考模式的一部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揭示了一個比現實更美好的世界 —— 在那個世界裡,我們沒有中國要處理,因此我們才能跟其他正常國家一樣,關注性別、人權等等議題,拍出宛如北歐般小國小民的高質感溫柔政治劇。

我十分意外《人選之人:造浪者》看起來跟知名丹麥政治影集《權力的堡壘》(Borgen)竟然如此相似,這也讓我思考起,原來如果我們沒有中國威脅的話,會是一個多麼溫柔跟美好的幸福國家。這個想法讓我感到安慰,但同時也感到十分傷心。

中國確實應該封殺《人選之人:造浪者》,因為這部影集會讓中國人民看見,他們被教育說「台灣宛如笑話般的民主」其實一點都不是笑話,反而是聚集了許多擁有熱情跟專業的人,他們尊重法治國原則,並且透過民主選舉傳達自己的理念。在這個地方,講法律是可以行得通的,弱者是會被保護的,意見是自由的,而台灣人就是要堅持繼續「我們的這種生活方式」,才不能接受中國的裹脅。

為什麼我們非得要守護台灣不可?因為台灣的生活模式體現了我們奮鬥數百年,值得驕傲的善良跟勇敢的價值,這份得來不易的價值,不容任何國家摧毀。《人選之人:造浪者》雖不曾提及中國,但卻展現了我們不同於中國的一切。

The post 【蕭良嶼】 沒提到半句中國就被中國急忙封殺的《人選之人:造浪者》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