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良嶼】 笨蛋,這不是政策買票,這是福利國原則!
如果你不相信「外省人天生比本省人更適合念台大」、「公教人員子女比非公教人員子女更適合念台大」、「住在台北大安區的人比住在其他縣市的人更適合念台大」、「住在房價高、所得高的區域的人比住在房價低、所得低的區域的人更適合念台大」,而相信「大學的教育資源應該提供給即便在逆境中也願意努力的人」,那麼你就應該支持賴清德提出的補助私立大學學費政見。
The post 【蕭良嶼】 笨蛋,這不是政策買票,這是福利國原則!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
「福利國原則,就是國家必須致力於縮短貧富差距、平衡經濟上之強者及弱者、以及救濟需要救助之人,以建立公平社會秩序。」
根據我國憲法,國家有積極減少貧富差距的義務,這相當於西方民主國家概念中的「福利國原則」。眾所皆知,導致貧富差距的一大肇因,就是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根據台大教授駱明慶的長期數據分析調查,台大學生不成比例的來自於台北市(尤其是大安區)、父母通常都受過高等教育(且包含大量公教人員子女)、「上大學前居住地的平均所得」較高。此外,在 1954 年到 2000 年之間的資料還顯示,外省人更容易考上台大,儘管這種不成比例的外省人入學現象已逐年下降,但仍未降到符合人口平均比例。
如果你不相信「外省人天生比本省人更適合念台大」、「公教人員子女比非公教人員子女更適合念台大」、「住在台北大安區的人比住在其他縣市的人更適合念台大」、「住在房價高、所得高的區域的人比住在房價低、所得低的區域的人更適合念台大」,而相信「大學的教育資源應該提供給即便在逆境中也願意努力的人」,那麼你就應該支持賴清德提出的補助私立大學學費政見。
嚴格來說,各位頂大學生都是國家養的賠錢貨
我就是駱明慶研究中的那種「典型台大第一志願科系學生」,來自父母雙方都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從小就享有公教人員子女補助、而且可以還因為永遠保持前三名而不用繳學雜費。輕輕鬆鬆就享有台大的全部資源,生活得非常愜意,可以專心讀書,沒有任何打工的動機,雖然從朋友那聽說世界上有「學貸」這種東西,但從沒思考過那究竟是什麼。念研究所時系所幫學生都安排助理兼職工作,我還覺得「好浪費時間,為什麼要為了這麼一點小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對,我就是那種不知道經濟壓力是什麼意思的人,我就是那種不知道為什麼同學會需要助理工作的人。而整個國民義務教育體系跟台大就這樣在我身上花了至少上百萬的資源,其實這些錢我根本就不缺。其次,讓整個台大能夠順利運作的金錢,只有極少數是來自於學生繳納的學費,更多是來自於政府補助與產學合作案。學校裡的設施、建築、課程、活動,全都是用錢砸出來的。所以,不只是我,幾乎每個台大、清大、交大、政大的學生只要在校園裡呼吸,就時時刻刻在花納稅人的錢,時時刻刻在被政府補助。
這是因為我們特別優秀嗎?這是因為我們特別值得嗎?還是只是剛好生對父母?如果我是出生在藍領家庭、父母在躲債、有三四個兄弟姊妹、必須打工才能繳學費,我還能夠這麼輕易進入台大嗎?這是值得懷疑的。
因此,當某些自私又短視的人,如柯文哲擺明已經享用過了國立大學的教育資源,卻義憤填膺的說,賴清德提出補助私立大學學費是「最偷懶、最廉價的撒幣政策」時,我真心想問的是 —— 若你這麼反對政府補助教育,那你要不要真正計算一下你一輩子用了國家都少教育資源,然後先大公無私的還給國庫?
柯文哲被國家補助了一輩子,或成台灣最大賠錢貨
柯文哲的父親是教師、母親是公務員,他跟我一樣全程享受了公教人員子女的教育補助,然後他在父母的庇蔭下無後顧之憂舒舒服服的重考了兩年,終於勉強擠進台大醫學系,接下來的七年更是花了超多政府補助 —— 你憑什麼以為自己繳的那點學費就足以支付高等教育費用?恕我直言,那麼一點錢連一具大體老師都換不到,柯文哲自己本人才是整個台灣被補助教育資源最多的人之一。
那說優秀吧,老實說要考三次才能進台大的公務人員子女,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顯然並不是最優秀的人。那說努力吧,雖然很喜歡吹噓自己早起,但我看不出柯文哲這輩子有哪裡比別人努力。我遇過被貧困的父母拒絕支付大學學費,導致暑假在建築工地勞動整整兩個月才籌出學費的台大學生,也遇過沒有辦法參加畢業謝師宴,因為付不出全班一起平攤的七百塊飯店費用的台大學生。這些人都比柯文哲更努力,而且絕對不會反對政府補助私立學校學費,到底為什麼柯文哲跟他的支持者覺得自己可以代表頂大學生?
學費的變相懲罰
台大的學費只有私立大學二分之一,計畫資源卻是數十倍不止。所有社會科學研究都指出,私立學校的資源更少、學費卻更貴,是一種對於經濟弱勢者的反向剝削。正常來說,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資源比較豐沛的學校應該收取更高的學費。但在台灣是相反的,有錢人子女本來就已經比較容易擠進國立大學,學費還收得更少,這等於是懲罰那些貧窮家庭,讓他們在子女教育這方面雪上加霜。
更諷刺的是,這幾十年來公教人員子女「一直都有」私立大學的差額補助。公教人員不止可以花更少錢在子女義務教育上,就連高等教育也受到補助。那麼,究竟公教人員不僅職業更穩定,還比其他國民「更值得受到子女教育補助」的理由何在?有人可以說得出來嗎?
反對補助私立大學學費的人,經常把兩件事情混為一談:末段私立大學的退場機制和補助私大學費,這完全是兩回事。在少子化時代招生嚴重不足的大學應該退場,但沒有差到被市場淘汰的私立大學就應該可以適用於學費補助。不知道這麼簡單的邏輯為什麼自認為是「國立大學人才」的人會想不透。
我最近看到一種柯文哲支持者論述,是「幹嘛補助私立大學學費,應該補助我(這種國立大學人才)買房的頭期款」。首先,我不知道為什麼柯文哲支持者同時可以自認為是社會菁英但又每天都在抱怨自己房貸揹很重,按照他們的邏輯,社會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他們怎麼不會思考一下 —— 也許買不起房就表示你競爭力不夠,沒有資格擁有房子啊?你怎麼不爭氣一點,去 Google 上班呢?
如果這種邏輯讓人感到很不能接受,他們又為什麼覺得考上私立大學的人活該應該付出兩倍的學費呢?
不是說好了要讓大家想生小孩?
討論到政策推出的時機,補助私立大學學費是一個唯有「少子化到某種程度」才適合推動的政策。我們國家一直都應該盡力縮小貧富差距,但在國家發展的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當務之急。當孩子總數還很多的時候,進行高等教育的補助成本會過高。如今,新生兒總數已經很低,每個政治人物都說要創造一個適合育兒的環境,但從來沒有人確切的提出什麼有感的政策。
私立大學學費補助的政策,不管是哪個黨派提出來,我都會贊成,因為這是減少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平等、減少父母育兒成本最直接的解方。
為什麼階級不流動
許多社會觀察家都注意到,21 世紀之後許多民主國家都面臨「階級流動減緩」的趨勢。其中一個原因,是成熟民主社會裡純粹的體力勞動工作越來越少,涉及文化資本的工作越來越多。這樣的工作性質本身就會排除家境不好的人,英國獨立記者哈莉特.威廉森(Harriet Williamson)發現:媒體業越不景氣,藍領家庭出身的子女就越不可能進入這個產業。並不是因為他們發現此行前景黯淡不願挑戰,而是他們的經濟條件需要立刻就業,導致根本撐不過無薪實習的階段。
社會學者弗里曼(Sam Friedman)與勞瑞森(Daniel Laurison)則在《他的地板是你的天花板》(The Class Ceiling: Why it Pays to be Privileged)中提到把就業機會留在本來就有錢的階級中的「玻璃鞋效應」:父母出身較低的子女即便跟出身於專業與管理人士家庭子女有「完全一樣的學歷」,他們依然「更不可能」成功求職跟晉升。熱門行業中的無薪實習缺額經常是封閉的,消息只在「父母銀行」中流傳。
台灣人很少討論社會階級,因為大部分台灣人若不是盲目且樂觀的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就是每天憤世嫉俗地怒吼「為什麼我老爸不是王永慶」。但事情真相既非前者也非後者,而是介於中間。
我們可以想像,出身於經濟困難家庭的孩子,如果可以少揹一點學貸,他們就更有可能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無論那是媒體、藝術、表演還是其他。而這個世界,就會因為加入了不同家庭背景的新血,而有改變的可能。
柯文哲及其所代表的憤世嫉俗集團其實有個盲點,柯文哲從在台大的時候就很喜歡說「舞台決定了一切」,而且常以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自居,他的名言是「如果俾斯麥生在當時的中國,指揮北洋艦隊,他就變成李鴻章,只能去簽馬關條約」。言下之意,其實是在說台灣這個太小的舞台配不上他,如果他最後沒能沒發光發熱,是台灣太小的錯。
我只是想告訴他,讀歷史書不能只看漫畫版。因為創造「福利國原則」這個詞彙的人,就是俾斯麥。俾斯麥在 1880 年代首創了現代工業國家的社會福利法,俾斯麥甚至為工人提供了職業災害保險。他把原本只適用於特定階級的福利擴張到全部德國人身上,就像是現在賴清德要把原本只適用於公教人員子女的福利擴張到全部國民身上一樣。
俾斯麥不是只會打仗而已,他知道國家長治久安的道理何在。我相信,柯文哲如果真的了解俾斯麥是誰而不只是道聽塗說的話,他就應該全心全意支持私大學費補助政策,而不是反對它。
The post 【蕭良嶼】 笨蛋,這不是政策買票,這是福利國原則!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