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感嘆過生命的不公平嗎?例如:有些人從小就生活在相對優渥的環境,擁有與生俱來的資源與優勢,得以過上令人羨慕的物質生活;而有些人則從小生活在相對複雜的環境,不僅沒有足夠的資源與優勢,還可能需要背負各式各樣的經濟生活壓力。
雖然不是光靠努力就能獲得自己渴望的生活,但是對於沒有繼承任何資源與優勢的人而言,只要後天努力,還是有機會透過其他方式來彰顯自己的成就與價值。就像那些原本沒有任何典藏品的博物館,還是有機會藉由研究員們的田野調查和考古挖掘,找到意想不到的寶物,並形塑出博物館的特色與展覽主軸
說到臺灣博物館界的天選之人、天之驕子,就不能不提到國寶數量最多、經費最充足,而且外國觀光客也最愛參觀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不過你知道嗎?除了故宮之外,如果你想欣賞具有深度的華夏藝術文物,其實還有其他不錯的選擇,其中之一,就是位於臺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
陳列館收藏的文物類型和故宮有部分相似,兩者都收藏了青銅器、陶瓷、玉器、圖書文獻等等。但是它們的典藏來源卻相當不同,故宮文物主要來自於紫禁城裡面留下來的皇家收藏,不僅包含清朝皇帝自己的藝術收藏,也包括前面幾千幾百年來各朝代的藝術精品;而陳列館文物則主要來自於中研院史語所在1928年成立之後到國民政府遷臺前的古墓考古成果,也因此被挖出來的文物不像故宮保存得那麼完整,很可能缺一角或是有或大或小的裂縫。另外,陳列館雖然只開放每週三、六、日參觀,但是各位觀眾,作為全臺灣國寶數量僅次於故宮國家圖書館的機構,它竟然是免費參觀!而現在故宮的門票一般國民是150元,外國旅客則是350元。
陳列館的展廳分為一樓的考古空間和二樓的歷史空間,一樓主要展示史語所在上個世紀初在中國河南省挖掘到的商朝、西周和東周時期的墓穴陪葬品,我去參觀的時候還有看到甲骨文特展《商王動物園:甲骨文中蟲魚鳥獸》和妲己的互動裝置等;二樓主要展示史語所來臺灣之後的臺灣考古成果,以及從中國帶來的碑刻拓片、漢朝竹簡、善本古籍、清朝內閣大庫檔案和西南少數民族文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莫過於是在河南安陽挖掘到的殷墟商王陪葬品,「殷」是商朝後期的都城,而正是因為這個考古遺址的出土,才證明了商朝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朝代,而非只是傳說。
玉器和青銅器是這些墳墓裡面常見的陪葬品,前者被認為具有帶領亡者到另一個世界的靈性,所以時常放在死去的人或動物身上;後者所製成的祭祀和生活用品則能夠彰顯擁有者的地位,也能讓我們透過青銅器的造型和功能,推測兩千多年前古代人生活的樣貌。我非常喜歡青銅器,不僅是因為它們擁有極為精緻的花紋圖案和可愛的動物神獸裝飾,還因為青銅器與漢字、華語,甚至我們現代的生活有著深刻的連結。
像是眼前這兩個一對的〈水陸攻戰紋鑑〉,有著宛如臉盆般大大的圓弧開口、四隻活靈活現的龍頭裝飾,以及蹲下來仔細觀察才能看到的容器下半部描繪古代水戰和陸戰情形的圖案,你能猜出它的功能嗎?其實「鑑」最早指的就是這個裝水的青銅容器,古人會使用裝滿水的「鑑」來當做鏡子,用法可能有點像是鄧不利多的儲思盆(?),後來「鑑」慢慢變成鏡子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會說「以史為鑑」、「鑑往知來」等等。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戰國時期流通的青銅幣,又叫做空首布,被放在墳墓裡當陪葬品時,意義大概和現在燒紙錢給祖先差不多。不過,重點是空首布的形狀,長方形的下面被剪成新月弧形,最上面還有一根凸出物,我越看越覺得這個形狀很眼熟,原來是在我臺灣銀行的帳本上看過,沒想到臺灣銀行的LOGO(還有中央銀行的LOGO也是)靈感竟然是取自兩千年前代表錢的青銅幣啊!
除了青銅器之外,陳列館還有非常多值得探究的文物,像是看圖猜文字的甲骨文、紙尚未被發明之前拿來紀錄文字的居延漢簡、清朝科舉考試的題目和榜單、雲南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等等,真的非常有趣,不禁讓人對古人的日常生活產生好奇與共鳴。
我一直都很喜歡陳列館這種還原考古現場類型的博物館,雖然考古文物不一定有令人驚豔的外觀、能拍照打卡的畫面,或是當代議題的討論,但我還是滿享受於觀察和思考一個看似與現代生活沒什麼關係的物品背後有怎樣的故事,以及它的存在對於當代人有什麼意義。因為每個物品之所以被保存都有其價值,只是需要透過博物館或策展人來說出它的故事,就像每個人無論出身都有其價值,只是需要透過不同方式來呈現自己人生故事的特色和主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