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四百年
在社群上說要開讀書會,以為自己清明連假會讀完,事實上也看到剩一點點,但後來去了嘉明湖,這本又等不及電子書買了紙本,所以就拖了進度,畢竟火車上都在看禁咒師,沉浸在輕小說的世界中。然後讀完也沒空整理心得,覺得資訊量有點大這樣。
廢話了一下為什麼這書看得這麼慢,主要是想說明這書其實很值得一讀也很好看,整體而言就是透過整理許多經濟史上的資料,來說明臺灣社會生活現況的轉變。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也打臉了不少以前常見的論點。對書中最有印象的,大概就是對整個外來政權影響的討論、經濟轉型的討論以及與高等教育相關的討論,同時也補足了對臺灣歷史認識的不足,特別是經濟面向。
殖民統治其實沒有那麼不好。真要說殖民,可能要從荷西、明國、清國、日本國以及ゴミドン政權來看。其中日本的殖民確實帶來了現代化,包含土地普查、人口普查、衛生條件改善、縱貫鐵路構築等,後藤新平為臺灣留下的貢獻,或可說比小蔣來得重要得多。荷蘭人留下了虎尾壠語辭典、贌社、贌港,就支那對臺灣的影響少有正面,但這就不知道是本來的偏見或者是真的這麼回事,總之讀完就是這感覺。
以往過去對臺灣出口的印象停留在鹿皮、茶葉、樟腦,但其實貿易額大的還有胡椒跟絲綢;以為李國鼎、孫運璿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小,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執行者,政策方向恐怕受Joseph L.Brent及Wesley C. Haraldson二任合作分署署長更多些;韓戰開始後美援對臺灣經濟的影響,也遠超過1949年6月15日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的4萬換1元的影響;而對外資的友善投資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高過加工出口區的設置。
匯率操縱與利率升降的討論,在《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討論得更為細緻,而本書也支持了這樣的看法,所謂的五星總裁在與各樣批評的回應中,顯示了這些年來央行的主要任務變成盈餘繳庫,而這代價真的是全民買單,未來要怎樣面對這個困境跟難題,則是四百年史讀完的一大課題。
作為教育專業的讀者,對後面高等教育的討論特別有感。包含學費管制與公立學校補貼。教育部大學的批評,老實說還真的拿不出太多的回應,學歷貶值與薪資未能跟隨學歷提升而正相關,反映的是廣設大學期間,升格所帶來的後遺症,也就是學位升格了,但學識不見得。至於高等教育的教學、研究品質,那又是另一個坑,作者作為經濟學家輕輕帶過,但真的是一篇短文值得教育領域同好一起好好讀一讀、想一想。
總之,是一本值得所有臺灣人讀的好書,不管是想要了解經濟社會變動,或者想要更認識現在的臺灣,都值得花點時間讀。文句通暢,資料豐富且詳實,是一本有點厚度但讀了不後悔,可以馬上下單一本的書。